《悟學.第125篇》子張(一)

《悟學.第125篇》子張(一)

悟學.十八子20200308子

論語.子張第十九.新解讀(一)

皇侃曰:「子張者,孔子弟子也。明其君若有難,臣必致死也。所以次前者,既明君惡臣宜拂衣而去,若人人皆去,則誰為匡輔?故次明若未得去者必宜致身,故以《子張》次《微子》也。"發揮首章之義而已。」

邢昺曰:「此篇記士行、交情、仁人、勉學,或接聞夫子之語,或辨揚聖師之德,以其皆弟子所言,故善次諸篇之後。」

19•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合乎義,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守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集解】孔曰:「致命,不愛其身。」

【唐以前古注】皇疏:「士者知義理之名,是謂升朝之士也。若見國有危難,必不愛其身,當以死救之,是見危致命也。士既如此,則大夫以上可知也。"見得思義",此以下並是士行也。得得祿也,必不素飡義然後取,是見得思義也。"祭思敬",士始得立廟守其祭祀,祭神如神在,是祭思敬也。"喪思哀",方喪三年為君,如父母必窮苴斬,是喪思哀也。"其可已矣",如上四事,為士如此,則為可也。」

《百度百科》:「顓孫師(公元前504年—?),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戰國時期陳國人,孔門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顓孫師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評為"性情偏激",但廣交朋友。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

19•2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子張說:"持守德而不能弘揚它,信奉道卻不篤定,(這樣的人)可有可無。"

【唐以前古注】皇疏:「弘大也,篤厚也,亡無也。人執德能至弘大,信道必便篤厚,此人於世乃為可重。若雖執德而不弘,雖信道而不厚,此人於世不足可重,如有如無,故云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也。」

引江熙曰:「有德不能弘大,信道不務厚至,雖有其懷道德,蔑然不能為損益也。"世無此人,則不足為輕;世有此人,亦不足為重,故云無所輕重也。」

《論語別裁》:

「這八個字很難。"執德不弘",執就是抓住,譬如信仰就是抓住某一思想為中心。"德"是廣義的,包括道德之德,真理。我們普通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德,譬如看到別人做好事,心裡一定肅然起敬,看到人家有好畫,心裡也很欣賞,讀書時感到書中的道理很對,也很開心。但是我們照著做了沒有?沒有,這就是"執德不弘"。我們沒有這樣遠大,我們也服從真理,看見好人好事也很欽佩,但是自己做起來,沒有那麼積極,不能發揮。"信道不篤"的"道"並不只是宗教的"道",包括一切真理。我們人生的體會,有時明明知道是這個道理,但到處理事情的時候,自己的個性、脾氣一來,就不管道理了,這就是"信道不篤",不踏實。上面這八個字,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老實講不但是普通人如此,有許多宗教徒也如此,他們對信仰應該是堅定,但據經驗看來,有時候只好對他們付之一笑,常常發覺他們都是"執德不弘,信道不篤。"他不見得對那個宗教真正有認識、有信仰,像這種人教他得意也不可以,"焉能為有",他得意就會得意忘形,忘記了自己。讓他失意也不可以,"焉能為亡"!他又會失意忘形。換句話說,自己沒有建立一個人生觀,自己沒有中心思想,受環境的轉變,有的人沒事做時,會很痛苦,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中心思想的修養,如果自己有中心思想而退休閒居,就沒有關係,否則的話,閒居時就很可憐,這情形就是子張這個話,"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張認為要做到"執德能弘,信道能篤。"自己有中心思想才可以。能處有處無,坦然自在。」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子夏的學生向子張尋問怎樣結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是怎麼說的?"答道:"子夏說:'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絕他。'"子張說:"我所聽到的與這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讚美善行又能同情能力不足的人。如果我很賢明,有什麼不能容納別人的呢?如果我不賢明,別人將拒絕我,何談能拒絕他人呢 ?"

【集解】包曰:「友交當如子夏,泛交當如子張。」

【邢疏】「二子所言,各是其見論交之道,不可相非。友交當如子夏,泛交當如子張。」

19•4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子夏說:"即使是小技藝

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因為怕妨礙遠大的事業,所以君子不去從事。"

【集解】「小道,謂異端也。」包曰:「泥,難不通也。是以君子不為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小道,謂諸子百家之書也。一往看覽,亦微有片理。故云必冇可觀者。'致遠恐泥'者,致,至也。遠,久也。泥,謂泥難也。小道雖一往可觀,若持行事至遠經久,則恐泥難不能通也。'是以君子不為也'者,為,猶學也。既致遠必恐泥,故君子之人秉持正典,不學百家也。」引江熙曰:「聖人所以訓世軌物者,遠有體趣,故又文質可改,而處無反也。至夫百家競說,非無其理,然家人之規模,不及於經國,慮止於為身,無貽厥孫謀,是以君子舍彼取此也。」

【集註】「小道,如農圃醫卜之屬。泥,不通也。」

評析:何為小道?古人也有不同見解,見上述。今大多翻譯為小技藝或小技能。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說:"每天能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知識,每月不遺忘所學的,可以稱為好學了。"

日知其所未聞也月【集解】孔曰:「日知其所未聞,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學識廣博,志向堅定,急迫地鑽研,切實地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百度百科》譯:"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集解】孔曰:「博學而篤志,廣學而厚識之也。」何曰:「切問者,切問於已所學而未悟之事也。近思者,近思於已所能及之事也。若汛問所未學,遠思所未達,則於所學者不精,於所思者不解也。仁在其中矣。」

【唐以前古注】皇疏:「博,廣也。篤,厚也。志,識也。言人當廣學經典而深厚識錄之不忘也。切,猶急也。若有所未達之事,宜急諮問取解,故云切問也。近思者,若有所思,則宜思己所已學者,故曰近思也雲。能如上事,雖未是仁,而方可能為仁,故云仁在其中矣。」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在其場所勞作以完成工作,君子則通過做學習來達到自己的大道。"

【唐以前古注】皇疏:「百工者,巧師也。言百者,舉全數也。居肆者,其居常所作物器之處也。言百工日日居其常業之處,則其業乃成也。致,至也。君子由學以至於道,如工居肆以成事也。」 引江熙曰:「亦非生巧也。居肆則是見廣,見廣而巧成。君子未能體足也,學以廣其思,思廣而道成也。」

有感:何為道?翻閱古籍,聖賢大儒皆無準確釋義。"齊家治國平天下"乎?

19•8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集解】孔曰:「文飾其過,不言其情實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君子有過,是已誤行,非故為也,故知之則改。而小人有過,是知而故為,故愈文飾之不肯言已非也。」 引繆播曰:「君子過由不及,不及而失,非心之病,務在改行,故無吝也。其失之理明,然後得之理著,得失既辨,故遇可復改也。小人之過,生於情偽,故不能不飾,飾則彌張,乃是謂過也。」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望神態莊嚴,來到面前溫和可親,聽他的說話嚴厲不苟。"

【集解】鄭曰:「厲,嚴正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望之嚴然者,一也。君子正其衣冠嚴然人望而畏之也。即之也溫者,二也。即,就也。就近而視則其體溫。溫,潤也。而人不憎之也。袁氏注曰:'溫,和潤也。'雲聽其言也厲者,三也。厲,嚴正也。雖見其和潤。而出言其嚴正也。所以前捲雲君子溫而厲是也。」 引李充曰:「厲,清正之謂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辭正體直,而德容自然發,人謂之變耳,君子無變也。」

《論語別裁》:「他說一個人有高度的修養,就是君子之人,有三種變相:看起來不可侵犯,實際上跟他一親近,又非常溫和,充滿了感情,但聽他講話,儘管他說笑話,但他言語的內容,又非常莊嚴,不可侵犯的。這是講有高度修養的人。」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26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