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五十六篇》雍也(六)

《悟學.第五十六篇》雍也(六)

悟學.十八子20200203醜

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六)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的人,不如喜好的人;喜好的人不如樂在其中的人。"

評析: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雖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幹什麼事情只要有了興趣,就會千方百計想辦法將其幹好。相反,如果一個人對某事情沒有什麼興趣,幹事情就提不起精神,沒有興趣即使天賦再好,也難將事情幹好。

何為興趣?就是對某種事物持久的穩定的心理傾向。為了興趣可以發憤忘食,《論語》述而第七:「 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述而第七:「 7•14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曲,學習《韶》樂,陶醉得居然三個月不知道肉的滋味。他說:“我沒有想到音樂會使人到這個地步!”」此即孔子

發憤忘食之佐證也。有了興趣,即樂之者,學也是一種快樂,既使累也是快樂的,這就是樂在其中之境地也。

怎樣培養自己的興趣,尤其是小孩?興趣的形成是多方面的,興趣的形成首先來源於家庭的影響,如有的家長喜歡音樂,喜歡讀書,孩子從小就會受家長的影響,潛稱默化。除了家庭影響外還有身邊小環境的影響,如同學、同事,親友等,也會受其影響。是故: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孟母三遷”等。有關更多請閱讀《悟學.第三十九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謂為教化法也。師說雲:救人之品實大判有三,謂上中下也。細而分之則有九也,有上上、上中、上下也,又有中上、中中、中下也,又有下上、中下、下下也。凡有九品,上上則是聖人,聖人不需教也。下下則是愚人,愚人不移,亦不需教也。而可教者,上中以下,下中以上,凡七品之人也。今雲"中人以上可以語上",即以上道語於上分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雖不可語上,猶可語之以中,及語之以下。何者?夫教之為法,恆導引分前也。聖人無需於教,故以聖人之道可以教顏,以顏之道可以教閔,斯則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又以閔道可以教中品之上,此則中人亦可語上也。又以中品之上道教中品之中,又以中品之中道教中品之下,斯即中人亦有可以語之以中也。又以中品之下道教下品之上,斯即中人以下可以語中。又以下品之上道教下品之中,斯即中人以下可以語下也。此雲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大略言之耳。既有九品,則第五為正中人也,以下即六七八也,以上即四三二也。」

【集註】言教人者,當隨其高下而告語之,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張敬夫曰:"聖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蓋中人以下之質,驟而語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將妄意躐等,而有不切於身之弊,亦終於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語之,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而漸進於高遠也。"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文】樊遲問(怎麼做才是)智慧。孔子說:"致力於人們的義務(即應當做的事)上,能恭敬鬼神而遠離它們,可說是智慧了。"(樊遲又)問(怎麼做才是)仁德。孔子說:"一個有仁德的人,能先(於他人)做困難的事而後(於他人)獲得(功勞和利益),可說是仁德了。"

【集解】王曰:"務民之義,務所以化導民之義也。"包曰:"敬鬼神而遠之,敬鬼神而不黷也。"孔曰:"先難後獲,先勞苦而後得功,所以為仁也。"

【集註】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活躍,仁者嫻靜。智者優遊,仁者長壽。"

【集解】包曰:"智者樂運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也。仁者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日進故動。"孔曰:"無慾故靜。"鄭曰:"知者役得其志故樂。"包曰:"性靜者多壽考。"

《張居正講解》:蓋知者於天下之理,見得明白,其圓融活潑,無一些凝滯,就似水之流動一般,此其所以樂水也。仁者於吾心之德養得純粹,其端凝厚重,不可搖奪,就似山之鎮靜一般,此其所以樂山也。夫人惟心有拘繫,所以多憂。知者既流動不拘,則胸次寬弘,遇事便能擺脫。凡世間可憂之事,皆不足以累之矣!豈不樂乎!人惟嗜慾無節,所以損壽。仁者既安靜寡慾,則精神完固,足以養壽命之源。凡伐性喪生之事,皆不足以撓之矣!豈不壽乎?"夫人情莫不欲樂,亦莫不欲壽,而惟有知仁之德者,為能得之,則反身修德之功,人當知所以自勉矣!


6•24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集解】 包曰:"言齊魯有周公太公之餘化也。太公大賢,周公聖人。今其政教雖衰,若有明君興之者,齊可使如魯,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也。"

【唐以前古注】 《論語筆解》:韓曰:"道,謂王道,非大道之謂。"李曰:"有王道焉,'吾從周' 是也。有霸道焉,'正而不譎'是也。"

【集註】 孔子之時,齊俗急功利,喜誇詐,乃霸政之餘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猶有先王之遺風焉,但人亡政息,不能無廢墜爾。道,則先王之道也。言二國之政俗有美惡,故其變而之道有難易。程子曰:"夫子之時,齊強魯弱,孰不以為齊勝魯也,然魯猶存周公之法制。齊由桓公之霸,為從簡尚功之治,太公之遺法變易盡矣,故一變乃能至魯。魯則修舉廢墜而已,一變則至於先王之道也。"愚謂二國之俗,惟夫子為能變之而不得試。然因其言以考之,則其施為緩急之序,亦略可見矣。

要理解本章,得先了解當時之歷史背景,大致情況如下:

《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

拓展閱讀:關於王霸的說法,漢儒已有分歧,齊魯之間的優劣分辨已各是其是。

孔子時期,齊國政教是什麼樣呢?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也是聖人,文王武王尊之為師,齊國政教所行乃德治王道。《史記·齊太公世家》雲:"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其後所傳諸君漸失德敗政,而德治王道衰矣。自齊桓公、管仲開始,就從大體上改變了德治王道,而用法家思想治國即法治,實行'以力假仁'的霸道。管仲主張法治即以政刑為主治國,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史記·管晏列傳》雲:"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管仲相齊桓公,善用政刑之術以治國,又尊王攘夷為外交,又輔之以兵強,故能稱雄於諸侯,是行霸道也。然其失於德禮教化為主,故不能行王道也。霸道可有一時一世之事功,然'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復宗齊',故知霸道不可長久也。春秋五霸,西楚霸王,皆是如此。唯有王道可使國治天下平、長治久安也。王道者,以仁德為核心,以禮樂教化為主,以政刑為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漢書·禮樂志》雲:[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政、刑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這就是德治王道呀。由此可見,德治王道與法治霸道,又高下立判啊!故知管仲能行霸道而不能光大王道,此為'器小'也。到了孔子時期,也就是齊景公、晏嬰主政時期,仍然延續法治及追求霸道。孔子年三十五之時,魯昭公被三桓所逐,出奔於齊,孔子隨之適齊。《史記·孔子世家》雲:[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晏嬰反對孔子德治王道的治國主張,使齊國依然奉行法家治國,齊景公又始終夢想著能光復齊桓公的霸業,齊景公德薄、晏嬰器小,所以齊國的政教依然大體上是

法治霸道

孔子時期,魯國政教是什麼樣呢?

魯國的先祖周公也是聖人,魯國政教所行亦德治王道。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經歷了幽厲之亂和平王東遷後,文武之道,德治仁政,禮樂制度,最完整的保存和實施者,只有魯國了。《禮記·禮運》雲:[子曰:"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國到了孔子時期,德治王道廢馳,禮崩樂壞,公室衰弱,政在三桓;但魯國的政教始終沒有根本上改變周公的德治禮制,只是廢馳了。魯定公時期,重用孔子,而孔子為了恢復公卿之別、君臣之綱,決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強盛勢力。三桓中的兩家,也因為那三都的家臣經常據城反叛,同意了孔子的做法。於是叔孫氏先隳郈城。季桓子再隳費城。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對,他堅持不毀掉自己的成城,結果定公發兵討伐,卻無法攻下,這事就不了了之了。而後定公開始失德怠政,貪圖享樂,在季氏的唆使下淫觀齊女樂並納之,失德壞禮怠政,更是寒了孔子的心。三桓繼續把持朝政,逐漸對擁護公室的孔子不滿而排斥之。結果,孔子為求行王道而離魯周遊列國,也可以說三桓把公室的堅定擁護者孔子'趕出了'魯國。魯國政教因此失去了復興德治王道的機會。

評析:《荀子.大略》:「大略: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

秦漢以後王霸並用,自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後,歷代治國方略大都是:

"明奉孔孟之名教,暗效申韓之法術,雜柔黃老之無為。"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五十七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