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19篇》陽貨(七)

《悟學.第119篇》陽貨(七)

悟學.十八子20200305子

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七)

17•25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譯文】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最難相處的,親近他們就恃寵而驕、不知恭遜,疏遠他們就心失所望、平生怨恨。"

【唐以前古注】皇疏:「女子小人並稟陰閉氣多,故其意淺促,所以難可養立也。此難養之事也,君子之人,人愈近愈敬,而女子小人近之,則其承狎而為不遜從也。君子之交如水,亦相忘江湖,而女子小人,人若遠之,則生怨恨,言人不接己也。」

【集註】「此小人,亦謂僕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涖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

邢昺《疏》:「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畜養。"不孫與怨,皆由於發乎情而不能止乎禮。女子與小人重於情,情重則禮疏,所以難養。果然情禮並重,自然不在此章所論之列。或以此章女子小人專指男 女僕人而言,如古時宮中的侍妾僕從之類。此講亦通。」

《論語別裁》:「有幾句話,先要向女性們道歉。我以前講《論語》就講過的。有一次一個婦女團體要我去講中國文化,就有一位提出這兩句話來問我。我說我不敢說,我說了你們要上來打我的。她們說不打。我說你們不打,我就贊成孔子的話,這是沒有辦法來替婦女們辯護的。孔子說女子與小人最難辦了,對她太愛護了、太好了,她就恃寵而驕,搞得你啼笑皆非,動輒得咎。對她不好,她又恨死你,至死方休。這的確是事實,是無可否認的天下難事。但問題是,世界上的男人,夠得上資格免刑于"小人"罪名的,實在也少之又少。孔子這一句話,雖然表面上罵盡了天下的女人,但是又有幾個男人不在被罵之列呢?我們男士,在得意之餘,不妨捫心自問一番。

當然,我們還要明白孔子說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在上古時代,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女性大多數沒有受過教育,對外界事物的陌生,知識的暗蔽,不是現代人——尤其是我們今天社會所能想象的。講到這裡,我又想起以前小孩子時期的笑話,那個時候,也正是正式"小人"的時期。我們那時候讀書,碰到寫別字、寫誤字的時候,往往有人開我們的玩笑說,這是孔夫子的夫人教的。事隔幾十年,到了今天,孔師母,事實上,也應該和一般女性教育家一樣,真正出來當老師了。因此相反的,站在女性的立場來說,也許會講:"唯男子與小人為難辦也。近之則玩弄,疏之則恨。"試想,這也未嘗不是理由。

幾年前,有一位同學介紹一位提倡女權運動的同學來看我,我對此舉並不反對,不過,覺得我們今天的社會,似乎女權已經高了一點。倘使真能做到取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而代之以女權為主的社會結構,我也很贊成。因為男人們也有男人的苦經,男人們擔任社會中心的主角已經幾千年了,應該退休讓位,完全由女性來管事,當兵打仗,都歸她們,男性應該回到家裡去專管內務,做飯、燒菜、洗衣、打牌。只可惜缺了一樣,男性不能生孩子,這一點反不過來,未免遺憾。

話說回來,以前的人們,常站在男性中心的立場來看女人,都有類似從"難養"的角度來看,因此見之於文字言論的也很多。宋代陶谷寫了一本《清異錄》的書,其中的女行門中,便錄有萊州長史於義方著的《黑心符》一篇,專責女性的文章。他首先提的是歷史上名女人,如呂后、武則天等等,都是揀壞的方面來說。但我覺得,如果仔細讀完了《黑心符》全文,你便會哈哈大笑,作為原告的男人,說了半天,無非都是男人沒有出息乾的事,幾乎與被告女性完全無關。我記得佛經上有一個故事,一個國王與王后反目,同來見佛,佛先站在國王的立場,說了女性許多壞處。國王聽了很高興。最後佛又說,可是人們只知道女性的不對,其實,男性的壞處也很多,於是佛又接連數說許多男性的不是之處。非常好笑。這正如呂純陽的一首詩說:

"獨立高峰望八都,黑雲散後月還孤。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女人!男人!誰對?誰不對?我想,也同宇宙的其他事物一樣,永遠下不了定論的。對嗎?」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到四十,還被人所憎惡厭棄,他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集解】鄭曰:「年在不惑而為人所惡,終無善行。」

【唐以前古注】皇疏:「人年未四十,則德行猶進,當時雖未能善,猶望可改。若年四十已在不惑之時,猶為眾人共所見憎惡者,則當終其一生,無復有善理,故云其終也已。」

【集註】「四十,成德之時。見惡於人,則止於此而已,勉人及時遷善改過也。蘇氏曰"此亦有為而言,不知其為誰也。"」

《論語別裁》:「這是這一篇的結論。本篇正好由小人之首的陽貨開始,到此作一結論。孔子說,人到了中年,經驗也夠了,年輕時錯誤沒有關係,到了中年自己應該反省到了,不需要再教育,自己也能改正好了。但結果還有許多毛病,很多的壞事改不過來,這就不要說了,這已經定型,改不了啦!」

評析:子曰"四十而不惑",歲已過中年,心智上也已成熟定型,如果此時還遭人嫌棄,也很難寄望於還能產生改悛,塑造出新的人格,一生也的確沒什麼希望可言。《長歌行》詩曰:"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20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