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七十篇》子罕(一)

《悟學.第七十篇》子罕(一)

悟學.十八子20200209亥

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一)

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孔子很少談論利,命運和仁。

【集解】罕者,希也。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者,說也。利者,天道元亨,利萬物者也。與者,言語許與之也。命,天命,窮通壽夭之目也。仁者惻隱濟眾,行之盛者也。弟子記孔子為教化所希言,及所希許與人者也。所以然者,利是元亨利貞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理玄絕,故孔子希言也。命是人稟天而生,其道難測,又好惡不同,若逆向人說,則傷動人情,故孔子希說與人也。仁是行盛,非中人所能,故亦希說與人也。然希者非都絕之稱,亦有時而言與人也。又蒙武伯問子路、冉有之屬仁乎,子曰"不知";及雲楚令、陳文子"焉得仁",並是不與人仁也。而云顏回"三月不違仁",及雲管仲"如其仁",則是說與人仁時也。

【集註】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罕,少也。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譯文】達巷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讚他。"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掌握了什麼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

【集解】鄭曰:「達巷者,黨名也。五百家為黨。此黨人美孔子博學道藝,不成一名也。聞人美之,承以謙讓。吾執御者,欲名六藝之卑也。」

9•3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孔子說:"麻布的冠冕,是合於禮的。現在大家都用絲帛製作,這樣比麻布儉省,我依從多數。(臣見國君)在堂下跪拜,是合於禮的。現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雖然違背多數,我還是主張在堂下拜。"

【集解】孔曰:「冕,緇布冠也。古者績麻 三十升布以為之。純,絲也。絲易成,故從儉。」王曰:「臣之與君行禮者,下拜然後升成禮。時臣驕泰,故於上拜也。今從下,禮之恭也。」

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憑空臆測,沒有一定要怎麼樣的期望,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

李零《喪家狗》解釋是:「不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主觀。」

錢穆《論語新解》譯:「先生平日絕無四種心,一無臆測心,二無期必心,三無固執心,四無自我心。」

李澤厚《論語今讀》譯:「孔子斷絕了四種毛病,不瞎猜,不獨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集解】以道為度,故不任意也。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故無必也。無可無不可,故無固行也。述古而不自作,處群萃而不自異,惟道是從,故不有其身也。

南懷瑾《論語別裁》:這句話很容易解釋,很容易懂。可是這不止是文字的問題,要在這一生中行為修養上做到,實在很難。這裡說孔子對於這四點,是絕對做到了。第一是"毋意",(這個"毋"與有無的"無"字通用,不過在《論語》上以及古書的否定詞,多半用這個"毋"。)這是說孔子作人處世,沒有自己主觀的意見,本來想這樣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接受了,並不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第二"毋必",他並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果。這一點也是人生哲學的修養,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假使講文學與哲學合流的境界,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無法講,這都是人生體驗來的。又有兩句說:"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這也代表個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這就說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實上"毋必",說想必然要做到怎樣,世界上幾乎沒有這種事,所以中國文化的第一部書——《易經》,提出了八卦,闡發變易的道理。天下事隨時隨地,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在變,宇宙物理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物。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這個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適變、能應變。第三是"毋固",不固執自己的成見。"毋我",專替人著想,專為事著想。這就是孔子學問修養的偉大處。

有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

不憑空臆測,不先入為主;凡事根據事實而斷,實事求是。

毋必:天下事沒有"必然"。"世事變化無常",天下事都是各種因素、因緣的錯綜複雜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任何因素都是變化的。時位不同,要根據現實情況,來制訂或調整適合的目標。

毋固:不要固執己見。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客觀的主體,認為自己的意見是對的,這是人常犯的毛病。且由於人的慣性思維,往往會跳不出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固化了自己的思維與行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要多聞,多看,多換位思考,太主觀就容易犯錯。

毋我:謂無私見,不自以為是。不以自我為中心,懂得推己及人;遇事要替別人想想,換位思考,幫人即是幫己。

拓展閱讀:

《道德經》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

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遇事從事情本身考慮,要把自己擺在旁邊,置身事外;專心於事,搞清楚做好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和要點,盡心盡力做好你能做的,反而對自己有益。

《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吾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欱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七十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