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八十二篇》先進(五)

《悟學.第八十二篇》先進(五)

悟學.十八子20200216子

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五)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但你們不要拘束。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瞭解我呀!'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你們打算幹什麼呢?"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於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呢?"這時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後走。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曾皙又問:"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裡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像赤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一個小司儀,那誰又能做大司儀呢?"

【集解】孔曰:"皙,曾參父,名點。"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集解】孔曰:"言我問女,女無以我長故難對。女常居雲人不知己。如有用女者,則何以為治。"

【唐以前古注】皇疏:孔子將欲令四子言志,故先說此言以勸引之也。爾,汝也。言吾今一日年齒長大於汝耳,汝等無以言吾年長而不敢言己志也。居,謂弟子常居時也。吾,弟子自謂也。言汝等常居之日,則皆自雲無知吾者也。言如或有人,欲知用汝等,汝等則志各欲何為治哉。

【集註】言我雖年少長於女,然女勿以我長而難言。蓋誘之盡言以觀其志,而聖人和氣謙德,於此亦可見矣。言女平居,則言人不知我。如或有人知女,則女將何以為用也?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集註】率爾,輕遽之貌。攝,管束也。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因,仍也。谷不熟曰飢,菜不熟曰饉。方,向也,謂向義也。民向義,則能親其上,死其長矣。哂,微笑也。

按:子路所陳乃是富民強兵,"夫子哂之",其所"哂"者非為"率爾",乃是以子路一貫勇於任事,正合其性格,而無謙讓之意。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集解】求性謙退,言欲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里小國治之而已。孔曰:"求自雲能足民而已。謂衣食足也。若禮樂之化,當以待君子。謙也。"

【集註】求,爾何如,孔子問也,下放此。方六七十里,小國也。如,猶或也。五六十里,則又小矣。足,富足也。俟君子,言非己所能。冉有謙退,又以子路見哂,故其辭益遜。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唐以前古注】皇疏:周禮六服各隨服而來,是正朝有數也。而時見曰會,此無常期。諸侯有不庭服者,王將有徵討之事,則因朝竟,王命為壇於國外合諸侯而發禁,亦隨其方。若東方不服,則命與東方諸侯共徵之,此是時見曰會也。又王十二年一巡狩,若王有事故,則六服諸侯竝來京師,朝王受法,此是殷覜曰同也。而鄭玄注云"殷覜曰同"者,《周禮》又有時聘曰問,殷覜曰視,竝是諸侯遣臣來京師也。王有事故,諸侯不得自來,而遣臣來聘王,此亦無定時,是時聘曰問也。又元年,六服唯侯服獨來朝京師,人少,故諸侯竝遣臣來京師視王,是殷覜曰視也。鄭玄雲"殷見曰同"者,廣覜見之言通也。章甫,殷冠也。然周家諸侯日視朝之服,服緇布衣、素積裳,冠委貌,此雲玄端日視朝者,容是週末禮亂者也。宗廟及會同,皆是君事,而己願相之耳。

【集註】公西華志於禮樂之事,嫌以君子自居。故將言己志而先為遜辭,言未能而願學也。宗廟之事,謂祭祀。諸侯時見曰會,眾眺曰同。端,玄端服。章甫,禮冠。相,贊君之禮者。言小,亦謙辭。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集解】孔曰:"置瑟起對。撰,具也,為政之具。鏗者,投瑟之聲。"

【集註】四子侍坐,以齒為序,則點當次對。以方鼓瑟,故孔子先問求、赤而後及點也。希,間歇也。作,起也。撰,具也。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集解】孔曰:"各言己志,於義無傷。"包曰:"莫春者,季春三月也。春服既成,衣單袷之時。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風涼於舞雩之下,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子之門。"

【唐以前古注】皇疏:暮春,謂建辰夏之三月也。年有四時,時有三月,初月為孟,次者為仲,後者為季。季春,是三月也。不雲季春而云暮春者,近月末也,月末其時已暖也。春服成者,天時暖而衣服單袷者成也。

【集註】 春服,單袷之衣。浴,盥濯也,今上巳祓除是也。沂,水名,在魯城南,地誌以為有溫泉焉,理或然也。風,乘涼也。舞雩,祭天禱雨之處,有壇墠樹木也。詠,歌也。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孔子聞點之願,是以喟然而嘆也。既嘆而云"吾與點也",言我志與點同也。所以與同者,當時道消世亂,馳競者眾,故諸弟子皆以仕進為心,唯點獨識時變,故與之也。故李充雲:善其能樂道知時,逍遙遊詠之至也。夫人各有能,性各有尚,鮮能捨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彼三子者之雲誠可各言其志矣。然此諸賢既已漸染風流,飡服道化,親仰聖師,誨之無倦,先生之門,豈執政之所先乎?嗚呼!遽不能一忘鄙願而暫同於雅好哉?諒知情從中來,不可假己,唯曾生起然獨對,揚徳音,起予風儀,其辭精而遠,其指高而適,亹亹乎固盛徳之所同也。三子之談,於茲陋矣。

【集註】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捨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視三子之規規於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而門人記其本末獨加詳焉,蓋亦有以識此矣。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集解】包曰:"為國以禮,禮貴讓,子路言不讓,故笑之。"

【唐以前古注】皇疏:"夫子何哂由也",點呼孔子為"吾子"也。點又云:若各親是言志,則孔子何獨笑子路也乎,故云何也。

【集註】點以子路之志,乃所優為,而夫子哂之,故請其說。夫子蓋許其能,特哂其不遜。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集解】孔曰:"明皆諸侯之事,與子路同,徒笑子路不讓。赤謙言小相耳,誰能為大相?"

【集註】曾點以冉求亦欲為國而不見哂,故微問之。而夫子之答無貶辭,蓋亦許之。此亦曾皙問而夫子答也。孰能為之大,言無能出其右者,亦許之之辭。程子曰:"古之學者,優柔厭飫,有先後之序。如子路、冉有、公西赤言志如此,夫子許之。亦以此自是實事。後之學者好高,如人遊心千里之外,然自身卻只在此。"又曰:"孔子與點,蓋與聖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誠異三子者之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謂狂也。子路等所見者小,子路只為不達為國以禮道理,是以哂之。若達,卻便是這氣象也。"又曰:"三子皆欲得國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點,狂者也,未必能為聖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言樂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萬物莫不遂其性。曾點知之,故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南懷瑾《論語別裁》:「…… 我們還可以看出來另一方面。子路等人的抱負思想很了不起,但總離不開自我英雄主義,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於從政治著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樣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著重於文教方面,真正說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嘆:"吾與點也。" 」

這一段話的關鍵在曾皙所言與孔子所與。

邢疏以為: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生值亂時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時,志在為政。唯曾皙獨能知時,志在澡身浴德,詠懷樂道,故夫子與之也。

皇疏亦以為:言我志與點同也。所以與同者,當時道消世亂,馳競者眾,故諸弟子皆以仕進為心,唯點獨識時變,故與之也。

有感:「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

「5•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識時務者為俊傑!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八十三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