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三十二篇》

《悟學.第三十二篇》

悟學.十八子20200106子-醜

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三)

《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與悌等五方面的理念與思想。

關於君子與修身,有以下六章,接下來逐一釋之。

什麼是君子?君子,是指儒家理想化人格代表。請參閱《悟學.第二十五篇》。

什麼是小人?有二義。其一,微賤之人。其二,無德之人。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四書集註譯: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皿。"

更多釋義:

【集解】中引苞氏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義疏》梁·皇侃曰:「此章明君子之人不係守一業也。器者給用之物也,猶如舟可汎於海,不可登山,車可陸行不可濟海,君子當才業周普,不得如器之守一也。故熊埋雲:器以名可繫其用,賢以才可濟其業,業無常分,故不守一名,用有定施,故舟車殊功也。」

《集註》朱熹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劉寶楠《論語正義》:"此則學為修德之本。君子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

另有以下三解釋:

一、《易經》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象、用。所以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會拘泥於形式教條,他要去領悟萬物之道。

二、古代的"器",專門指具有某種功能的事物,鼎,就是酒器。戈,就是武器。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通才,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

三、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所以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心懷天下,思想無邊、度量無邊。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四書集註譯:子貢詢問君子,孔子說:"先做,然後再說並且貫徹到底。"

更多釋義:

又斷句為: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古人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君子先行而後言。」「君子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

【集解】孔安國注:"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唐以前古注】皇疏:"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必行,行以符所言,是行從言也;若言而不行,則為辭費,君子所恥也。"又一通雲:"君子之言必為物楷,故凡有言皆令後人從而法之也。" 又引王朗雲:"鄙意以為,立言之謂乎?"傳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明君子之道,言必可則,令後世準而從之,故曰'而後從之。'"

朱熹《集註》中引周氏雲:"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而後從之者,言之於既行之後。"【發明】反省錄:"先行後言是君子,能言而行不逮者為小人矣。"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四書集註譯:孔子說:"君子忠信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忠信。"

更多釋義:

【集解】孔安國注:"忠信為周,阿黨為比。"

【唐以前古注】皇疏:「周是博遍之法,故謂為忠信。比是親狎之法,故謂為阿黨」

什麼是博遍?即廣博周遍。君子廣博周遍,心量很大。君子為公,不是為私,君子就有忠信。假如心中有偏私,這心就不正了。不正了,就不能忠。你看,心上面有一箇中字,這講到心是擺在中正的位置上,那叫做忠心。為什麼會不忠?就是因為心有私,心沒有擺在中正的位置。什麼是親狎?親近而不莊重,巴結,討好。見到達官貴人,就起阿諛奉承的心,跟他親近。親近裡頭沒有莊重,內心沒有忠信,完全是為了依附這些權貴,得到自己的利益,那這種人,孔子謂為小人,不齒。

朱熹《集註》:"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餘論】朱子文集(答程允夫):"尊賢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此之為周。溺愛容私,黨同伐異,此之為比。"

戚學標《四書偶談》:"比與黨有別,周禮五家為比,五族為黨。比人少而黨多。比為兩相依附,如鄰之親密。黨則有黨首,有黨羽,援引團結,蔓延遠而氣勢盛。此比字對周說,正因為其狹小處見不能普遍,猶未至於黨之盛也。"

《周禮》記載,周時國都之外的近郊居民,按"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之法編制;"鄉黨"一詞即由此而來,指同黨同鄉之人。西周以後,"鄉黨"一詞已開始虛化,泛指同一地方之人,不一定實指同黨同鄉。

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四書集註譯:子張學習求祿位,孔子說:"多聽,保留疑問,慎重的談其餘的,就會減少錯誤;多看,避開危險,慎重的實行其餘的,就能減少悔恨。言語減少了錯誤,行為減少了悔恨,俸祿就在其中了。"

鄭玄注:"子張,弟子也。姓顓孫,名師,字子張。"《仲尼弟子列傳》:"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

鄭玄注:"幹,求也。祿,祿位也。"《周官·太宰》鄭注:"祿,若今月俸也。位,爵次也,位定然後受祿。"

【集解】包鹹注:"尤,過也。闕,空也。疑則闕之,其餘不疑,猶慎言之,則少過。殆,危也。所見危者,闕而不行,則少悔。" 鄭玄曰:"言行如此,雖不得祿,亦同得祿之道。"

評析:

學幹祿,重點不在於汲汲於富貴而求祿位,而在於培養"祿在其中"之道。"祿在其中"之道:『多聽,多看;謹於言慎於行。』。謹言慎行,則外不致怨,內不有悔。行事如此,則得祿之遲早,祿位之豐歉,則不可得而為矣,所謂富貴在天者也。

聖人教人,重在為本。孟子所謂"修天爵而人爵至"者也。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四書集註譯:孔子說:"作為人而沒有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憑藉什麼來行使呢?"

孔安國雲:"言人而無信,其餘終無可也。"

顧夢麟四書說約:"人之所以為人全在信,若無真心實意,面目難存,精神已斷,不必論到行到隔礙處方見不可。就當下無此實心,變如車之無輗軏,已失其所以行之具矣。"

評析: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四書集註譯:孔子說:"不是自己的鬼神而去祭祀,是諂媚;見到合乎義的事不去做,是沒有勇。"

更多釋義: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集解】鄭玄注云:"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諂求福也。"

【集註】:"非其鬼,謂非其所當祭之鬼。諂,求媚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集解】孔曰:"義者,所宜為也。而不能,是為無勇也。"

【集註】:"知而不為,是無勇也。"

王夫之《四書訓義》:"君子以正直交於神明,乃可以質鬼神而無媿。以死生守其節義,不畏其難為者,乃可以有所不為而保其貞。無他,惟全其剛直之氣而已矣。不然,吾未見其可以邀福而免禍也。"

宦懋庸《論語稽》:"非鬼而祭,意在邀福,卒之福不得邀,徒形於諂。未見義而不為無足怪,見而不為,一由於畏難,一由於避禍。畏難不過庸碌者流,避禍則賢者不免。夫遇禍而在所當避,避之可也。如不當避而避之,則畏葸退縮,是無勇矣。豈知富貴在天,死生有命,邀福者未必得福,避禍者未必免禍,小人枉為小人哉!"

孔子不獨稱讚"勇",勇必以義。《陽貨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然而,見義不為,則為無勇也。

評析:"

祿在其中"之道:『多聽,多看;謹於言慎於行。』。謹言慎行,則外不致怨,內不有悔。行事如此,則得祿之遲早,祿位之豐歉,則不可得而為矣,所謂富貴在天者也。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三十三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