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白沙:酒鎮人文背後的工藝故事

有著數千年曆史的中國白酒,直到今天,依舊靠極強的產地優勢和工藝特色打天下。

從貴州仁懷到四川宜賓,從四川瀘州到重慶白沙,得益於溼潤的氣候、豐沛的水資源等天然優勢,當地的釀酒工藝延續到了今天。

在沒有發達技術“逆天改命”,或者成熟的人工手段幫助生產的千百年前,靠天吃飯,在那個時代是區域發展的常態。很多行業的發展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當地的地緣特質:靠海的發展外貿和捕魚業,靠長江黃河的發展漕運,區域土地肥力尚可的發展農業。

能夠發展釀酒產業的地區,也會有一些相同的特質:土壤酸鹼度適中,水質軟硬度適合,以及長久累積的技術經驗,都讓產品擁有持續穩健的競爭力。總的來說,地理優勢是決定地區產業形態的關鍵。

江津白沙:酒鎮人文背後的工藝故事

仁懷、宜賓和瀘州的優勢,不必贅述,但位於同一個黃金釀酒帶的重慶白沙,正在以不易察覺的速度崛起。

白沙鎮處於貴州、四川、重慶三省市交界處,也是中國酒的黃金產地。到四川瀘州、貴州茅臺鎮的直線距離,均為80公里左右距離,相似的區位優勢讓白沙出產的白酒品質得到了保障。

白沙鎮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保證了釀酒原材料——紅皮高粱的支鏈澱粉含量與獨特口感。而優越的港口條件,則讓白沙酒擁有了聲名遠播的前提——在交通並不發達的時代,水運能夠快速地將產品運送到異地。

因此,白沙鎮才能擁有較為雄厚的釀造工業基礎,並逐漸發展,甚至在清朝時期形成了規模產業聚落,百十家酒坊聚集在一條街上,綿延一華里的槽坊街就此誕生。

但是,槽坊街被形勢所累,毀於戰火。幾十年過去,國營白沙酒廠雖然嘗試過重新撐起白沙酒的榮光,但種種原因之下,都沒有太大的成功。到了21世紀後,白沙酒依舊沉寂,宜人的風味、成熟的技藝已經不能吸引酒客,酒鎮的復興看似遙遙無期。

“白沙曾經是西南地區小曲清香酒的著名產區,但是沒有一個熟知白沙釀酒歷史的人願意承認,白沙只有曾經可以提。”白沙鎮土生土長的烤酒匠李師傅帶著我們在流經白沙鎮的長江邊散步,“烤酒匠從前特別低賤,活累、收入少,鎮上人家都不願意把姑娘嫁給你。但是我們還在堅持啊,畢竟是傳下來的營生。只不過想回到以前那種幾十上百家酒坊都有生意的日子,太難了。”

李師傅沒想到的是,白沙還有因酒而發生改變的一天。從七八年前江小白酒業入駐白沙後,他和他的老哥們兒都有了發揮餘熱的地方,熱愛和專長又能重疊了,“剛開始,釀酒主力是我們這些老頭子。現在好了,很多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

江津白沙:酒鎮人文背後的工藝故事

“我們還是下了不少功夫,研究怎麼才能釀出更好喝的酒。”李師傅說,江小白延請了專家,和他們一起研究怎麼改良傳統的釀造工藝。他還向我們介紹傳統烤酒技法的高粱酒釀造工序,“一般是浸泡、蒸煮、打量水、堆積、降溫、加曲、發酵、蒸餾、半成品酒、陳釀、勾兌、過濾這些步驟依次進行。”

“在優化工藝的時候,我們綜合考慮了很多因素,結合實際調整,形成了現在的步驟。”李師傅說,江小白改良優化的“單純釀造法”略有不同,除了刪繁就簡,還對高粱酒提香去雜,減少酒體辛辣味道。“我們還是希望,能夠通過工藝改進豐富口感,吸引更多的年輕娃來喝這個酒。”

“江津豆腐油溪粑,要吃燒酒中白沙。”這句歌頌白沙酒的歌謠,似乎又要開始重新流傳。

優越的地理條件促成了區域內地緣產業的發展。歷經了“興盛——衰落——復興”的白沙酒業,終於以新面貌在白沙鎮的土地上立起。

軟水、富硒土壤等元素,是大自然對白沙鎮這些烤酒匠們的饋贈:時光流轉,只要找到合適的契機,“本錢”足夠的白沙還是會走上重現酒鎮榮光的道路。

談及這一套“單純釀造法”,李師傅似乎有說不完的話。“我們不停地修改、試驗,才推出這一套方法,花費了很多心血。”他說,即便是最開始浸泡的這一步,泡糧水溫和泡糧時間都要嚴格按照江記酒莊工藝標準要求執行。

對每一個細節的極致追求和每一個變量的認真把控,讓單純釀造法成功地實現了對白酒品質的優化。

江津白沙:酒鎮人文背後的工藝故事

“一般只有清香酒才會在一輪窖藏完成後沖洗青石窖池,我們也是。不過,我們沒有采用通常的冷水沖洗,而是高溫水。”李師傅帶著我們參觀了青石窖池,詳細解釋其中細節,“窖池的乾淨衛生,是很重要的。高溫水有一定的殺菌效力,能夠保持酒體純淨。”李師傅還介紹了在釀酒過程中總結的七字工藝口訣——“一粒少石純無長”。從一粒高粱到一杯酒的整個過程,都是高標準的要求。

吸納傳統工藝的優點,根據現實需求進行改進的單純釀造法,成為了江小白的獨家釀酒工藝。在這一套工藝的基礎上,才有了低度、清香、對口年輕人喜好的重慶高粱酒。

白沙的水土亙古不變,而白沙的酒鎮復興仍在路上。在這一片天公作美的土地上,江小白和白沙的釀酒師們,正在為它的榮光再現默默努力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