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兩款肉鬆的配方及工藝

傳統牛肉鬆工藝配方

1、原料配方

牛肉100kg,鹽2.5kg,蔥末2.0kg,薑末0.12kg,八角1.0kg,白酒1.0kg,丁香0.10kg,味精0.20kg,醬油10kg。

2、工藝流程

原料肉的選擇和處理→煮制→撕松→收湯→炒松→烘製→搓松→揀松→無菌包裝→成品

3、操作要點

1)原料肉的選擇和處理

一般選用新鮮的、衛生檢驗合格的牛後腿肉為原料。若為冷凍牛肉,在水中化凍後,應具有光澤,呈現出基本均勻的紅色或深紅色,肉質緊密、結實,無異味或臭味,肉解凍至內部稍軟即可。將原料先去除皮、骨、肥膘等,然後依肉的筋絡將大塊分成0.5kg左右的小塊,順著肌纖維方向切成3-4cm長的條狀。保證塊型一致,也就是同一鍋煮的肉塊的大小應保證基本一致。

2)煮制

將香辛料用紗布包好後和處理好的牛肉放入夾層鍋中,加入與肉等量的水,煮沸後,撇去油沫(血沫、油花等雜質),旺火煮30min,用文火燜煮3-4h,直到煮爛為止。煮爛的標誌是,用筷子稍用力夾肉塊時,肌肉纖維能分散。在此步驟中,撇去浮沫是肉鬆製品成功的關鍵,它直接影響成品的色澤、味道、成品率和保存期。撇浮沫的時間一般在煮制1.5h左右時,目的是讓輔料充分、均勻的被肉纖維吸收。

3)撕松

將煮爛的肉條從鍋中撈出,放在消過毒的案板上,趁熱用木樁敲打,使肌纖維自行散開。

4)收湯

肉塊煮爛後,改用中火、加入醬油、白酒等,一邊炒一邊壓碎肉塊,然後加入白糖、味精等,減小火力,收乾肉湯,並用溫火炒壓肉絲至纖維鬆散。

5)炒松

將煮制好的肉塊放到平底鍋中進行翻炒,翻炒時依次加入白糖、醬油和味精等作料。炒制的目的就是使料液完全溶解,肉絲與輔料完全拌勻,使料液溶入肉內,不結團、無結塊、無焦板、無焦味、無湯汁流出;減少水分,使肉坯變色。經炒制45min後,半成品肉鬆中的水分減少,把它捏在手掌裡,沒有湯汁流下來時,就可以起鍋。

6)烘製

半成品肉鬆纖維較嫩,為了不使其受到破壞,第一次要用文火烘製,烘松機內的肉鬆中心溫度以55℃為宜,烘4min左右,然後將肉鬆倒出,清除機內鍋巴後,再將肉鬆倒回去進行第二次烘製,烘製15min即可。

分2次烘製的目的是減少成品中的鍋巴與焦味,提高成品品質。經過2次烘製,原來較溼的半成品肉鬆會比較乾燥、蓬鬆及輕柔。烘製過程應確保產品無結塊、無結團、無異物,產品的水分含量不超過10%,且每鍋產品含水量應基本均勻。

7)搓松

用搓松機搓松,使肌纖維呈絨狀鬆軟狀態。

8)揀松

在揀松機中,利用機器的跳動,使肉鬆從揀松機上面跳出,而肉粒從下面落出,使肉粒和肉鬆分開。

9)無菌包裝

加工好的肉鬆在無菌室冷卻後,無菌包裝,即得成品。


分享兩款肉鬆的配方及工藝
分享兩款肉鬆的配方及工藝
分享兩款肉鬆的配方及工藝

太倉肉鬆工藝配方

1、原料配方

配方一:豬瘦肉100kg,食鹽3kg,黃酒2kg,醬油35kg,白糖2kg,味精0.3kg,鮮姜1kg、八角0.5kg。

配方二:豬瘦肉100kg,食鹽1.67kg,白酒1.0kg,醬油7kg,白糖11.1kg,味精0.17kg,鮮姜0.28kg、八角0.38kg。

2、工藝流程

原料的選擇和整理→配料→煮制→炒松→搓松→包裝→成品

3、操作要點

1)原料的選擇和整理

選用衛生檢疫合格的新鮮豬後腿瘦肉為原料,剔去骨、皮、脂肪、筋膜及各種結締組織等,再順著肌肉紋路切成0.5kg左右的肉塊。用冷水浸泡30-60min,洗去淤血和汙物,漂洗後瀝乾水分。

2)配料、煮制

按配方稱取配料,用紗布包紮成香料包,和肉一起入鍋,加入與肉等質量的清水(水浸過肉面)大火煮制,湯汁減少則需加水補充,煮制期間還要不斷翻動,使肉受熱均勻,並撇去上浮的油沫。油沫主要是肉中滲出的油脂,必須撇除乾淨,否則肉鬆不易炒幹,還容易焦鍋,成品顏色發黑。當肉煮到發酥時(約需豬2h),放入料酒,繼續煮到肉塊自行散開時,再加入白糖,並用鍋鏟輕輕攪動,30min後加入醬油和味精,繼續煮到湯料快乾時,改用中火,防止焦塊,經翻動幾次後,肌肉纖維完全鬆散,即可炒松。煮制時間共4h左右。

3)炒松

取出香辛料,採用中火,用鍋鏟一邊壓散肉塊,一邊翻炒,勤炒勤翻。炒壓操作要輕並且均勻,注意掌握時間。因為過早炒壓難以炒散;而炒壓過遲,肉太爛,容易粘鍋、焦糊,造成損失。當肉塊全部炒至鬆散時,要用小火翻炒,操作輕而均勻,直至炒干時,顏色由灰棕色變為金黃色,含水量為20%左右,具有特殊香味時可結束炒松。

4)搓松

為了使炒好的肉鬆進一步蓬鬆,可利用滾筒式搓松機將肌纖維搓開,再用振動篩將長短不齊的纖維分開,使產品規格一致。

5)包裝

肉鬆水分含量低,吸水性很強,貯藏可用塑料袋真空包裝,也可用玻璃瓶或馬口鐵罐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