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樓市會走上日本的暴跌之路嗎?


我國樓市會走上日本的暴跌之路嗎?

最近,各媒體唱空房地產的很多,大跌論,長跌論的觀點也很多。

支撐大跌的論據,除了虛高的房價泡沫,匯率問題,債務問題,拿來舉例最多的還有美國2008,日本1990和香港1998年的樓市大跌。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那麼,歷史是否總是驚人的相似?

先亮出我的個人觀點,中國樓市雖然本輪已經牛市轉熊,但並沒有大跌的基礎,中國的樓市泡沫的確不小,但不會走上美國日本當年的老路。

我清楚,現階段,說樓市大跌更符合民眾情緒,也更利於文章傳播,然而,做為有立場的地產自媒體,我們不想做情緒推動者,我們只做理性思考者。


我國樓市會走上日本的暴跌之路嗎?

1

我堅持我一貫的觀點,中國樓市雖然本輪大勢已過,但並沒有大跌的基礎。

先說大跌會帶來什麼?

樓市整體跌幅一旦逼近30%,就可能會引發斷供潮。

規模性斷供一旦發生,銀行壞帳持續上升,大量斷供房源只能上市拍賣,房子更加供大於求,再加上市場恐慌,信心缺失,踩踏性出貨,導致房價繼續下跌。

然後是斷供持續增多,銀行呆壞帳越來越大的惡性循環,大量銀行資不抵債,發生擠兌,到那個時候,黑天鵝就離我們不遠了。

這種結果是萬萬不能承受的。

也許有人會說,言過其實,環京不是都腰斬了嗎,北京、廈門、上海這些城市跌了20-30%,也沒有出現大規模斷供,也沒有發生危機啊。

很簡單,時機不同,波及面不同。

環京、北京、廈門、上海這些城市,本輪上漲啟動早,漲幅猛,調控後回調的時段恰逢全國二三線樓市狂熱期,個別城市的降價不影響整體上行趨勢。

而且,這些城市都是公認的價值高地,即使價格回調,無論是自住者還是投資客,都對後市充滿了信心,不會價格一跌就盲目斷供。哪怕是房價腰斬的燕郊,斷供也極少聽說。

可今時今日不同,樓市掉頭向下,是全國性的普跌。


我國樓市會走上日本的暴跌之路嗎?

樓市不過冷了兩個月,很多城市二手房剛跌了十個點,新盤有個別開始降價,全國性的維權、退房事件已經開始蔓延,而且呈熊熊燃燒之勢。

人是群體動物,更是烏合之眾,最適用的理論是羊群效應,絕大多數人做事都是跟隨頭羊無腦向前衝,再無腦向後撤。

一旦降價、維權、退房之風開了頭,就會越演越烈,想再踩剎車就千難萬難了。

中國樓市雖然火了十幾年,但沒有哪一輪行情,像這次漲的這麼猛,波及面這麼大,全線參予,史無前例。衝的太高,一旦回撤,必定十分兇猛。

有些人預估樓市將迎來30%,甚至40%的下跌,完全有可能,但他們忘記了大前提,那是在政府會不幹予,任其自由落體式下滑的前提下,然而這種可能性不存在。

除了對內必須穩經濟穩時局,還有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


我國樓市會走上日本的暴跌之路嗎?

2

現在的美國已經拿出了二戰之後對付蘇聯的勁頭,集中火力對付中國。

今年3月份,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美國連續數次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稅率從10%-25%不等,總金額已超過2500億美元。

要知道2017年全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總額不過5056億美元,加徵關稅的比例已經過半。

近日,美國又威脅稱,如果中國繼續採取反制措施,將再加徵2670億美元關稅,那就是不留餘地全部加徵。

同時,特朗普近期頻頻與各國達成貿易協議,在新達成的美加墨貿易協議中加入了針對中國的定製條款,如果協議中任一成員國和非市場經濟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其他成員國可以退出該協定。

美國還宣佈,未來在和其他國家達成的貿易協定中都會加入該條款,說白了,這就是逼著各國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站隊,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10月4日,配合特朗普的對華政策,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了全面攻擊中國的檄文式演講,將中美關係進一步推向深淵。

針對彭斯的演講,10月11日經濟日報發表評論,稱感謝彭斯,又提供了一份教育材料,幫助某些將信將疑的國人更清楚地認識了美國的本質。

這就是當下的國際局勢,中國的對手是強大的美國,子不欲戰,汝要戰,則戰之!

對手是世界老大,橫著走習慣了,我方接招,不能有半步行差走錯。這種情況下,國內局勢只能更穩,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經濟上的,樓市萬萬經不起大跌。


我國樓市會走上日本的暴跌之路嗎?

3

正是因為如此,國慶前一片悽風苦雨的樓市,國慶後就及時迎來了幾個不大不小的利好。

一是央行降準,二是棚改重啟,三是發改季辦公廳發佈方案要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繼續推動城市化。

國家對樓市的態度很明顯,漲了要打壓,微跌可以容忍,但如果跌的有些猛了,局面有些亂了,又要出面安撫,典型的打一巴掌再給兩個甜棗。

肯定又有人要質疑了,政府不讓跌房價就不跌了,房價漲的太厲害,泡沫太大,後期要大跌那是經濟規律,神仙也擋不住,看看美國,看看日本,看看香港。

先來說美國。

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之前,美國實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從2000到2004年,連續25次降息,聯邦基金的利率從6.5%一路降到了1%,貸款買房無需擔保,甚至無需首付,買到房之後還可以抵押繼續購買,被稱為次貸。

這種操作模式簡直就是為投機客量身打造,美國房價不出意料地迅速攀升。

然而,從2006年起,美國開始進入加息週期,美聯儲先後加息17次,利率從1%一路提升到5.25%。

到2006年末,美國的次貸規模已達到1.2萬億美元,佔整個房地產貸款的14.1%,2006年,美國的GDP為15萬億美元,從佔比來看風險還沒有那麼大。

然而,由於美國極度發達的金融體系,次貸產品早已被包裝為各類債券,並給出誘人的固定收益,賣給了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然後繼續製造出更多的次貸產品。

經過多次打包之後,整個次貸規模已經被無限倍數放大,數額驚人,捲入的行業越來越多,最終導致次貸危機的總爆發。

再來看中國,根據央行發行的統計報告,2017年,我國銀行本外幣資產共計252萬億元,各類貸款總額129萬億元。

其中,房地產貸款總額為32.2萬億,包括個人住房貸款21.86萬億,開發商貸款為7萬億,7萬億中,保障房的貸款為3.3億,商品房的貸款為3.7萬億。

房地產貸款總額佔到全部銀行貸款總額的25%,與2016年基本持平。


我國樓市會走上日本的暴跌之路嗎?

這說明,2017年雖然各城市房價接力上漲,投機盛行,但總體的貸款規模並沒有比2016年擴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個人房貸降杆槓效果卓著。

自2015年10月24日確定4.9%的基準利率以來,三年來基準利率一直未變。

2016年,房貸利率還比較寬鬆,不管是首套還是二套,房貸經常能拿到九折、八折,甚至七折的優惠利率。

但從2017年開始,房貸開始持續收緊,包括嚴禁二抵,嚴禁消費貸買房,打擊首付貸,禁止高評高貸等。

個人房貸則早早開啟了降槓桿模式,首套和二套的首付比例都在增加,首套首付由三成提高到三點五成甚至四成,二套首付則高達八成,三套禁貸。

利率更是不斷上浮,二套上浮高達30-40%,首套也上浮10-20%不等,有的人質疑,難道剛需也不保護了嗎?實際上政府降房貸槓桿之堅決,不分剛需和投資客。

和企業債地方債小心翼翼的降杆槓不同,個人房貸降杆槓可謂雷厲風行,貸款利率說上浮就上浮,說禁貸就禁貸,投資客應該感受很深。

最近兩年入市的投資客,大部分都是拿手裡的真金白銀在買房。

所以2017年以來,雖然賣出了大量的房子,但銀行的整體風險並未提高,不但控制了風險,還提高了貸款收益率。這和次貸危機前夕美國的情況完全不同。

至於日本,日本在樓市漲到最高點後,為了保匯率跟隨美國持續加息,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基準利率從2.5%升到6%,嚴格控制貸款流向房地產,同步推出了地產稅,導致樓市大跌。

目前我國也面臨美聯儲持續加息,人民幣貶值,匯率要不要保的問題。保匯率,就要跟隨美國一起加息,提準,貨幣緊縮;但目前,政府採取的是寬貨幣的政策,包括降準、繼續發放棚改基金、大基建等,這些都能看出政府並不是一味地死保匯率。

匯率適當鬆一鬆,其實更有好處,中國是出口大國,人民幣適當貶值能促進出口,進而帶動國內實體經濟,而且中國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美國打貿易戰,可以承受匯率的適度貶值。

所以,拿美國和日本的例子來證明中國房價必然大跌,是犯了刻舟求劍的毛病。


我國樓市會走上日本的暴跌之路嗎?

4

再說一說我近期的感受,米北租的是萬達廣場的寫字樓,最近我發現空置的辦公室突然增多,每層都空出好幾間,連租金也跟著拉低了不少。

我首先的反應是經濟不景氣,好多公司倒閉了。

諮詢了中介,得知情況不是這樣。從七月份以來,P2P引爆之後,一大波理財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倒閉的倒閉,跑路的跑路,連帶著辦公室空出了一大批。

中介告訴我,這幫做理財和小額貸的,除了跑路的,剩下的大都轉行幹別的了,以後基本只剩下銀行理財了。

這次整個P2P行業被連根拔起,確實帶來了金融動盪和不穩定因素,從另一方面來說,何嘗不是在這顆金融大雷還沒有引爆之前提前排除,降低了未來和其他雷一起引爆的風險,是另一種層面的金融降槓桿。

分析了這麼多,就是希望大家明白,一是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時局掌控能力真的很強;另一方面,國家提前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把能排的雷都排了,把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就是為了避免走美國和日本的老路。

再加上目前的形勢,國家會花更多的精力在對美策略上,對內更要穩字當頭。

近期只要不面臨大的經濟壓力,政府不會出太大的利好或利空政策,最終的目的是以時間換空間,將樓市下行期引導到樓市平穩期。

部分城市小幅度的回調可以接受,個別城市較大幅度的回調也可以接受,但會避免輿情炒作,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避免發生大規模的傳導。

不出意料的話,春節之前會是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