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總算等來一個大利好

樓市,總算等來一個大利好

■文|陳興傑

  1. 不怕賣房的人多,就怕賣房的人少。只要交易環節暢通,房價就是趨降的。
  2. 對“豪宅”徵稅,只能讓人買普通住宅也更難。
  3. 深圳作為一線城市,給二手房交易鬆綁,這是一個積極信號。

早年港劇引進內地的時候,常聽劇中男女說“千尺豪宅”。聽起來很氣派,旁人都一臉豔羨的樣子。後來才搞清楚,所謂“千尺豪宅”,大約才91平米左右。

樓市,總算等來一個大利好

這算是什麼豪宅呢?不過是香港這地住房太過擁擠,大量市民蝸居小屋,顯得90多平的普通房屋也稱起豪宅。真是何等辛酸。


【1】

最近幾年,內地一線城市住房也有“豪宅化”傾向。這不是民間私論,而是官方認定。

二手房交易要交增值稅,購買未及兩年者,需繳納5.5%增值稅;如果滿二年,則視房屋而定:普通住宅無需繳稅,非普通住宅需要繳稅。

所謂非普通住宅,通常也被稱作豪宅——儘管它可能一點都不“豪”。比如說,當下北京住宅滿足以下標準之一,即可稱豪宅:

(1)住宅小區建築容積率1.0以下;單套建築面積在140平方米以上,並參考其實際成交價格確定;這一條通常沒什麼爭議,重點是第(2)條。

(2)實際成交價低於2014年發佈的住宅所在區域平均單價或總價的1.2倍。2014年的標準顯示,五環內單價近4萬塊錢,總價468萬。

熟悉北京房產的人知道,五環以內單價不超4萬或總價不超468萬的房子,不是老破,就是小。這個標準的房子被認定為“豪宅”,實在是有些讓人無語。
深圳的情形也差不多。當前深圳二手住宅平均總價已是781萬元,而普通住宅和豪宅的價格分界線,遠遠低於此。南山區是490萬,福田區是470萬,羅湖區是390萬,寶安區是360萬。這幾個價在當地能買多大房,深圳人都有體會。

樓市,總算等來一個大利好

去年我一位朋友在羅湖買房,70多平小三居,小夫妻加一小孩,還要留一間小房請母親帶孩子。就這樣一個小房400多萬,居然算深圳“非普通住宅”。

【2】

“豪宅”交易就要多繳稅。增值稅向賣房者徵繳,以本次售房收入減當時購房總價差額的5%徵收。過去多年深圳房價一路上漲,售房徵稅繳納十幾二十萬的,比比皆是。

增值稅對市場的作用是:賣房者多繳稅,他們獲益的激勵減少,市面房源相對會減少。最終還是由購買房承擔高房價。

對二手房主徵越高的交易稅,買房再賣房就越吃虧。普通人“新房到二手房”的傳導中獲利縮小,新房市場會萎縮,二手房也會減少,房子就會變稀缺。想買房的人,就更難了。

增值稅對“普通住宅”有豁免,早先的目的,是減輕改善性購房者負擔,給中產買房者一點實惠。

樓市,總算等來一個大利好

但隨著房價上漲,這種實惠早就不存在了。大量所謂“普通住宅”身價提高,它們成為官方豪宅,也要繳納增值稅。對這樣的房子徵“豪宅稅”,實在太說不過去。

最近的新聞,11月11日起,深圳“容積率在1.0以上、單套建築面積在144㎡以下”的房子,無論總價多少,都視為普通住宅。只要過戶滿兩年,都免徵增值稅。

房產專家計算,一套早年購入總價為300萬,現在總價千萬的房子,一經賣出,可以節約稅收可達30萬元。賣房者的收入增加了。

賣房者少交一筆稅,對買房者也是利好:稅負降低,會有更多潛在的持房者賣房套現。這相當於增加住房供給,有利於降低房價。

這項政策出臺之後,很多人說:無論稅收減不減,有房的人始終不吃虧,他們會把價格往上調的。其實不必那樣悲觀:有房的人也在競爭,人人都想高賣,就會形成抑制價格上漲的動力。

不怕賣房的人多,就怕賣房的人少。只要交易順暢,從新房到二手房市場的環節暢通,房價就是趨降的。通過供給需求的變化來分析價格走勢,才是正確的經濟學思路。

【3】

增值稅有激發供給的作用,但同時,政策變動也點燃購房者的熱情。政策給市場帶來的價格變動,短期看不會特別明顯。但毫無疑問,這對深圳房產市場是一重大利好。它使市場恢復了熱情。

過去兩年多,深圳房地產出臺許多限制性政策,現在風向似乎變了,未來是否會再出鬆綁政策呢?人們充滿期待。對全國中小城市而言,深圳都有標杆性的意義。

過去一年全國許多城市都在放開或者取消限購的邊緣試探。但由於風向未明確,步伐邁得不大,河南開封和山東菏澤甚至上演過取消限購又撤回的“政策一日遊”。

深圳作為一線城市,給二手房交易鬆綁,這是一個積極信號,後續若有更多城市跟進,低迷許久的房地產市場或許會重新振作起來。

樓市,總算等來一個大利好

值得強調的是,深圳這一次沒有完全取消“豪宅稅”。144平米以上住宅交易,還是要徵收增值稅。這項規定似乎深入人心,很少人討論。

但正如前面分析,徵稅減少供給,廢除稅收,有利於讓大面積住宅流入市場,增加供給,對買房者也有好處。

想讓房價降低,真正、完全、徹底地廢除“豪宅稅”,是一個有價值的選項。對“豪宅”徵稅,只能讓人買普通住宅也更難。

2003年“招拍掛”制度出臺前,那時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土地供應較為充足,當時北京房價相對其他城市也不算高。

開發商很少開發70平米以下房子的數量,購房者大多也不感興趣——面積這麼小的房子,怎麼住呀?當時住宅面積都在120左右,超過140平米的比比皆是。

在一個房地產環境寬鬆的時代,人們對大面積房屋有追求,是很自然的。在當時,沒人會把140平米的房子視為豪宅。隨著房地產市場管控趨嚴,房價不斷攀升,購買大面積住宅成了大多數人的奢望,“豪宅”的標準一再降低。

“豪宅”是一個很好的詞,它通常只屬於社會少數的有錢人。當普通住房成為“豪宅”,平民換房要交“豪宅稅”,這反而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