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溝通?心理學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溝通

在我們的日常交際中,在職場上,溝通都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我們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幾乎每天都在和其他人進行交往,我們彼此交換信息,建立聯繫。因此,溝通可以說是我們人際關係裡最重要的環節。

也許,你們覺得溝通就是說說話,聊聊天而已,事實真的是這樣簡單嗎。今天,小編就從心理學角度和大家聊聊什麼是溝通,也讓大家瞭解溝通的過程,最後我們也要學習如何提高我們的溝通技能,更有效地傳遞信息,進而能建立更加高效的人際關係。

溝通的基本過程,我們是如何進行溝通

要想了解我們是如何進行溝通的,首先就要看看信息傳遞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從心理學角度講,溝通是指雙向的交流,即信息的發送和接收。這裡會涉及到信息的發送方和信息的接收方。

(1)信息編碼

首先,信息的發送方會將自己想表達的想法組織為語句、手勢、動作等符號來與接收方溝通。這個過程稱為編碼過程。影響這個環節的因素有:發送方對於語句的選擇,以及個人的語言能力。

語句選擇的越恰當,語言組織能力越強,那麼編碼過程就越容易,溝通效果自然也越好。

(2)通過溝通媒介傳遞信息

口頭語言可以說是我們最常用到的溝通媒介,但在其他場合,我們還得利用其他溝通媒介,例如,當我們不是面對面溝通時,我們溝通的媒介有:電話、紙張、電子郵件、短信等。在不同的場合,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溝通媒介促進溝通的有效性。

多數工作和工作之外的信息都是通過非語言手勢和麵部表情來傳遞的。

(3)對信息進行解碼

當發送方將信息通過溝通媒介傳遞到接收方這邊時,接收者要對信息進行解釋並且賦予它意義。這個過程稱為解碼,是溝通過程中的最後一步,是理解信息的一個過程。雖然說溝通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溝通障礙,但大多數是出現在這個階段。因為人們經常根據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動機解釋信息。

影響這個過程的因素有:接收者對傳達給他的信息的言語理解程度,另外,其詞彙量的大小,文化差異也會造成對語句的理解。

解碼過程最終導致的行動是,接收者對接收到的信息做出反應,做出處理。如果接收者以發送者想要的方式行動,或做出發送者想要的反應,那麼,溝通就是成功的。

以上就是溝通的基本過程,三個環節。

溝通包括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

言語溝通即我們平時的用口頭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傳遞信息的方式。

言語溝通內容包括:聲調、語速、語氣、說話習慣、口頭禪、說話的話題等,從心理學角度,我們都可以從這些方面大概推測出一個人的性格。

一般來說,說話聲音大,喋喋不休的人性格比較外向,語速也比較快,也比較注重人際關係;而說話聲音特別小的,一般是比較內向的,喜歡壓抑自己想法的。聲音高亢的一般比較敏感固執,不輕易認輸;聲調溫和平穩的則比較溫柔,隨和,好相處,同時富有同情心。

語速較快的,往往熱情外向,精明,偏向張揚的個性;語速較慢的,大多老實溫順,內向性格。

至於其他的,我也不多說了,細分說來幾萬字也說不完,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微表情心理學,都會有詳細的解析。

說話可以說是我們情緒的外顯,我們的情緒一般都可以通過言語溝通表現出來,讓人感悟到。

人際溝通在我們人際關係建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溝通的兩個維度

根據美國得克薩斯理工大學的幾位教授的觀點,人際關係可以從兩個維度出發加以界定:支配-從屬,冷漠-溫和。

在溝通過程中,人們總是試圖處於支配或從屬地位。當處於支配地位時,人們會試圖掌控溝通的進程。當處於從屬地位時,人們會盡量避免控制感,或者說更願意優先考慮別人的期待和需要。

判斷一個人是更喜歡處於支配地位還是從屬地位,可以通過他的言談和書寫的方式。或者他所傳遞的非語言信息做出判斷。支配取向的人通常說話`1更大聲或更有激情;在書寫時措辭鏗鏘,或者使用快速有力的手勢。

從屬型的人在說話時更平靜和謹慎,通常以一種謙虛的語調溝通。

在一般的工作情景裡,人們通常期望那些擁有更高正式位階的人可以主宰談話的整個過程。然而,在一個氛圍民主而且不是特別強調規矩的公司裡,那些權威性很高的員工反而會在溝通過程中表現出更低的支配欲。

另外一個維度:冷漠-溫和也會影響溝通的過程,因為我們傳遞的態度也會讓我們收到同樣的態度反饋。冷漠、不近人情以及負面的信息會喚起別人與之類似的反應。反之,溫暖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也會喚起別人與之對應的反應。

控制慾強且態度冷漠的溝通會傳遞出這樣的信號:信息的發送者想要控制或限制這段人際關係的進行,甚至是要斷絕這段關係。而表現出從屬行為且態度溫和的溝通會向別人傳達出他想要維持或建立這段關係的信號,並願意服從。

那麼,“支配-從屬”“冷漠-溫和”這兩個維度是怎麼樣影響人際溝通的方方面面的呢?

其實,“支配-冷漠”的人,會對他的溝通對象保持一種不近人情的關係,而“溫和-從屬”的人則會和他的溝通對象保持一種支持型的關係。支配-溫和的的狀態會建立充滿人情味的關係,而從屬-冷漠的狀態則會建立接受型的關係。

說完了言語溝通,現在我們來說說非言語溝通。

非言語溝通

國際肢體語言專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發現,一條信息的傳達,只有7%是靠語言,38%是靠聲音,55%是靠身體語言。後來的研究者也提出了類似的結論,估計人類平均每天實際使用語言的時間大約是10-11分鐘,平均每句話只用2.5秒1鍾。也就是說,人們每天面對面交談的時間不到交流時間的35%,大部分時間都是利用身體語言交流的。

而據美國科學家提供的數據顯示,一般人一天傳遞的非語言信息(絕大多數是身體信息)是語言信息的5倍多。

因此,瞭解非言語溝通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我們的溝通都是語言和身體語言相結合的,但是在一些情況下,也有單獨用身體語言溝通的。著名的喜劇大師卓別林,就是憑藉自己的各種體態來把各種劇情內容生動地傳達給觀眾的。

非言語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會以各種方式利用自己的身體、音調或周邊環境來傳遞信息。因為我們說話時變化的目光,或喜或怒的神態,舉手投足的動作,經常同所表達的內容密切相關,同時也反映出說話人的修養水平。

我們同一個人見面,雖然尚未開口,但交際活動已經開始了,雙方的眼神、表情、動作都在傳遞著信息。

下面,小編將描述幾種類型的非言語溝通,這些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一個人的態度和感受。

環境或情景設定

一般來說,你選擇在哪裡傳遞信息反映了你對信息的看重程度。其他重要的環境線索包括:房間顏色、溫度、照明,以及傢俱的擺放。

比如,如果你的鄰居邀約你一起共度晚餐,便於和你溝通事情,那麼所討論的話題顯然要比你們在超市偶遇時談論的話題重要些。

身體距離

在和他人溝通時,身體距離可以反映一些事情。一般,如果一個人對你有積極的態度,他的身體會離你相對近一點;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將胳膊搭在別人肩上,是表達興趣和友好的一種明顯的非言語信號。

當然這一點不是絕對的,因為我們還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差異。但,在絕大多少數情況下,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保持多遠的距離才是合適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幾種人際關係中的距離。

(1)親密距離:覆蓋了大約45釐米範圍內的實際身體接觸。這一距離涵蓋你的親密朋友、愛人或與你情感深厚的人。在工作中,人們可能會在親密距離範圍內低聲傳達某些私密信息。

(2)私人距離:覆蓋了45-122釐米的範圍。一般人們會在這一區域內進行友好的談話和談論。

(3)社交距離:覆蓋122-366釐米的範圍。我們通常與陌生人保持這樣的距離。

(4)公共距離:覆蓋366釐米以外的距離,直到聽不到為止。一般在大會或教室裡臺上與臺下都是這個範圍的距離。

人們有時候會調整個人空間以便對環境進行支配。當你進入比理應保持的距離更靠近的範圍時,很多人會感到不舒服,,他們會認為這是對個人空間的一種侵犯,或者說是對領地權的侵犯。

3.身體姿勢

你的身體姿勢會傳遞出某種信息。身體傾向一個人表示感興趣,後側則相反;椅著椅背、環抱手臂通常被看作一種傳達負面態度的姿勢,讓人感覺不好相處;張開雙臂或雙腿意味著喜歡或在意。一般來說,人們在與不喜歡的人說話時會表現出封閉的姿勢。

4.手勢

手勢也是一種常見的身體語言。而且表達的信息也比較具體。

一般,一個人頻繁晃動手臂,通常表明這個人在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交流;如果很少使用手勢,則表明對所討論的話題不感興趣或不喜歡。

5.面部表情和眼神

頭部、面孔和眼睛同時使用能夠最清楚地表明你對別人的態度。眾所周知,與別人保持目光接觸會促進人際交流。為了保持目光接觸,你需要時不時地晃動自己的頭部。避免與他人打照面,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防禦性的姿勢或者缺乏自信的表現。

面孔也經常被用作判斷人們感受的主要信息來源。我們能夠從別人的臉判斷某人當下的情緒,快樂、悲傷、憤怒等情緒的可以通過面孔表達出來。表情是人類情緒的外顯。

6.個人儀表

在與他人溝通時,你的外部形象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面試時,很多求職者精心打扮自己,就是認同外部形象這種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人們會對那些穿著講究且富有吸引力的人給予更多尊重、優先權。

其他的非言語溝通還包括書面溝通、社交網絡溝通等,這裡就不多說了。

由於篇幅有限,小編也不講太多了。今天關於溝通心理學的就講解這麼多,如果大家喜歡,感興趣的,可以點擊關注小編。

下篇文章,小編會為大家講解溝通中我們有哪些常見的障礙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盡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