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牛肉拉麵連鎖實現標準化的可行性

麥當勞肯德基在國外只是普通人的消費,在全球範圍內的成功,一部分得益於它的標準化戰略,但是更多的在於文化衝突、營銷手段。關於這些產品的味道,沒人能說到了中餐難以匹敵的程度,把味道當作成功的絕對看法,不現實。

蘭州牛肉拉麵連鎖實現標準化的可行性

二種文化之間的餐飲對比,很大程度上並不在於味道,在於文化吸引力在於包裝營銷等等方面,吉野家的牛肉飯真的就那麼好吃嗎?隨便在中式的餐館裡都能找到更勝一籌的味道,但是包裝以後的吉野家,在消費心理層面上,佔據了絕對的上風。

吃的並不只是味道。至於標準化,到底在什麼程度才能算得上標準?過份迷信麥肯們的文宣時,以為它們在操作過程之中壓力溫度溼度之類的必定會精確到極致,這些經由文字宣傳而來的軟性教育,讓很多人津津樂道。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看未必,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快餐帝國這部片子,真相不一定都是這樣,但最少不會是我們信奉的洋快餐的標準化到了無法仰望的程度。中式食品的標準化,受限於過度複雜的餐飲品種,假如以成品熱菜傳統菜式為基礎的餐館,實現標準化從根本上就是不可行的,因為傳統中餐之美,正是來自於不斷的創新與差異化。

不過,假如我們仔細看看另外一些品種,比如粥、粉、面之類的傳統小吃,實現標準化到底有沒有可能?這一點我個人認為並不是什麼難題,以一個麵館作假設對象,湯底、面、澆頭、調味輔料,這些分散的環節,完全有標準化的可能。

以湯底為例,康師傅紅燒牛肉麵並不是在臺灣就有的品牌,而是到大陸以後所創,當初為了調出這個湯底,它的團隊曾經多次做過品嚐調查,從中精選出現在這個味道,當然,它是一個純工業化的產品。它似乎出現過一些所謂的標準化難題,比如,在普通的湯底製法當中,新鮮的牛肉湯底是很容易泛酸,因為用到了新鮮的蔥蒜等料,在以乾料取代以後湯底的泛酸問題就不再是難題,同樣,牛骨的種類、烘烤、以及牛肉的部位、燉煮的形狀大小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細節,在實踐之後都是可以掌握可以定量的因素。

蘭州牛肉拉麵連鎖實現標準化的可行性

我曾經見過這樣的試驗過程,將一份材料清單交給普通的員工,要求按照配比以規定的程序操作,結果所製出的湯底味道,沒有什麼不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食材來源須統一。

同樣的情況,在制面的時候,也會遇到,傳統的制面工藝其實是比較成熟的,但是還需要改進,以適應生鮮包裝運輸,在裡面會適當添加一些成份,另外,麵條的口味這方面要在市場當中接受檢驗,這個過程,普通的小店是難以完成了,但是也不是絕對不可為,局部取樣試驗,也是可行的,比如什麼樣的筋度、是否與米粉混配、鹽酒精或者鹼等等,千變萬化的目的,只是為了得到適合市場口味的品種。

蘭州牛肉拉麵連鎖實現標準化的可行性

包括澆頭在內,以上這些都不是難以登天的世紀難題,標準化在一部分人眼裡被神仙化,這種傾向無助於解決問題,以平和心態多做一些實際驗證,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突破。

真正的難題在於另外二個方面,一方面在於餐飲小店是否有能力實現標準化的生產方式,這種方式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有點困難,首先它涉及到了餐飲品種的優選難題,以中國為例,麵食類小吃五花八門,選擇哪一類品種都將面臨著客戶的考驗,要精選出一些大眾公認的品種,而且還要滿足類標準化的生產方式,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涉及到具體的操作設備,在前期加工當中,設備不會有太大的困難,但是在現場操作上,以目前國內市場而言,適合自有品種的操作設備,還是一片空白。

舉個例子,在十多年以前,華僑在丹麥成功推出過春捲品種的中式快餐,這個生產過程一度完全模仿了西式的設備,並且達到了與西式快餐完全一致的標準水平,但是維持得並不是很久,因為品種的選擇與客戶之間,存在著對接問題。另一個例子,也是十多年以前,在香港曾經出現過一種最先進的快餐設備,雲吞麵自動加工流水線,在這個例子當中,一碗雲吞麵的出產過程不超過三十秒,可以實現完全的標準化,並且達到了現點現取的程度,這一點已經超越了西式的標準。

是它的下場同樣是無疾而終,這裡面同樣存在著一個問題:快餐不只是吃的問題,更是一個環境與心理問題。

蘭州牛肉拉麵連鎖實現標準化的可行性

反觀我們現在的狀態,無論在哪一方面,仍然處於未起步階段。這裡面的因素很多,可能有文化上的、觀念上的、營銷上的、設備上的等等。

列舉一些有對比性的例子,馬蘭拉麵現在號稱有幾百家了,味千拉麵好象也有幾百家了,但是味千這個後來者做到了什麼程度呢?二相對比,我們會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傳統的公認的品種,在外來的品種面前,差距十分明顯。

這個差距根本不在味道上,而在於經營理念操作手法上,味千的標準化,並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它勝在選址方式、管理差異、操作模式、資本投入上,當一個小師傅在裡面嗨喲喲拉著麵條的時候,味千一個臨時員工都能煮好一碗麵,而且,湯底的味道永遠都在向著客戶調整,不斷推陳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