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唯一能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小面,可真不簡單

在蘇州眾多“興字頭”麵館中,同得興的資歷並不算老,然而它卻憑藉著一碗白湯楓鎮大肉面成為當下蘇式細面的代表店家。這碗麵也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並獲得評價“白糟粒粒,麵湯鮮滑”。

蘇州唯一能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小面,可真不簡單

它創辦於1997年,起初開設在體育場路。2001年時,這碗白湯楓鎮大肉面被評為了“中華名小吃”。2003年,旗艦店嘉餘坊店正式開業,之後成為了《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店。

蘇州唯一能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小面,可真不簡單

同得興的白湯楓鎮大肉面不僅是店家招牌,也是整個蘇式細面的扛鼎之作。它的賣相動人,湯汁清澈見底,麵湯上漂浮油花,細碎的蔥花點綴提香。麵條則梳理的十分整齊,井井有條。一塊大肉置於面上,清爽潔白,紋理清晰。麵湯的香味並不算濃郁,但內容豐富,稍顯清淡的肉香中夾雜了一絲酒糟的香味,這種細膩的感覺並非一般店家所能比及。喝一口湯,鮮濃的味道則泛溢出來,看似清澈的麵湯此刻卻很是醇厚,甚至會有些粘唇。湯水中酒釀的清甜若隱若現,並不喧賓奪主。麵條細滑彈牙,筋韌勁道,絲毫不爛。作為重點的大肉看起來寡淡無奇,吃起來卻是入味三分,精肉瘦而不柴,肥肉油而不膩,入口即化。

蘇州唯一能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小面,可真不簡單

楓鎮大肉面傑出的口感源自於它講究的做法。麵湯採用雞鴨骨、黃鱔骨、螺螄等原料精心吊制而成,當中還需加入酒釀以增添風味。調味時不得使用醬油,因此湯色澄清。燜肉則須選用優質五花,加料小火燜制至少四小時以上才可入味。燜肉的大小也非常考究,每塊肉須控制在1釐米厚,6-7釐米寬,克重1.2兩左右。由於楓鎮大肉面複雜的製作工藝須在室溫25度以上才能完成,因此這碗麵也有著很強的時令性,每年的5-9月才能吃到,加之盛夏時節不易保質,同得興每天僅供應300碗白湯楓鎮大肉面,這也更加為它增添了一分神秘和誘人的色彩。

蘇州唯一能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小面,可真不簡單

同得興目前在蘇州共有三家分店,嘉餘坊店是其旗艦店鋪,也是《舌尖上的中國》駐店拍攝店家。這家店的裝修帶著濃濃的蘇式婉約風格,店外飛簷翹角,甚是顯眼。店內的玄關別緻,老式八仙桌配上長條板凳,門窗雕花,樑上下吊黃色燈籠,這一切將店鋪裝點的復古氣息十足。縱然四百多平的面積已經使其成為蘇州最大的單店面館,但往往食客爆滿又讓它稍顯擁擠。同得興的服務並無太多內容可陳,食客將小票交予服務員後落座即可,餐食無須自取。需要注意的是,這家店僅營業至下午一點,有意前往的食客須提前安排,以免撲空。

更多吃喝玩樂榜,盡在【蓋得排行】

戳【查看原文】,查看完這蘇州小面榜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