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一生愛好是看書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鮮為人知的是,他更是一個“移動圖書館”,他一輩子有多愛書,從陳丹青作的油畫《國學研究院》就能看出來:

畫中,陳寅恪是五位大師中唯一手持道具的人,而這個道具就是幾本書。陳寅恪在畫像中都不忘抱上幾本書,可見他對書的喜愛。

陳寅恪愛書愛到什麼程度?他身邊的人是這樣說的。

大師吳宓在1919年的日記裡寫道:“哈佛中國學生,讀書最多者,當推陳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維,兩君讀書多,而購書亦多。到此不及半載,而新購之書籍,已充櫥盈笥,得數百卷。”而季羨林提供的信息就更有趣了,說陳寅恪完全把書當成女朋友一樣打扮:每次買了書都要給書分門別類地穿上“華衣”,比如佛經類的書用黃布小心翼翼包著,其餘書用黑布包著。

不過,這還不是陳寅恪愛書的最高表現,他的讀書精神更令人瞠目結舌。

“書中自有顏如玉,光棍打到三十八”。同齡人已經結婚、離婚、再婚折騰好幾次了,已過了適婚年齡的陳寅恪還天天泡在圖書館讀書,既沒工夫談戀愛,也沒心思娶老婆,所以一直拖到38歲,他才在父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壓力下娶妻成家。

“書中自有黃金屋,苦了老婆DIY(做手工)”。因為陳寅恪把所有錢都投資在了買書上,所以,他婚後的生活始終捉襟見肘,害得妻子為了支持他的事業,不得不在家自制土布窗簾或自制兒童識字卡片以補貼家用。

“書中自有千鍾粟,全家一起餓肚皮。”陳寅恪是拿著高薪的大教授,按說應該生活無憂,但在陳寅恪三個女兒寫的回憶錄裡出現最多的場景就是:各種吃不飽。他們全家在北平時吃不飽,搬到長沙後還是吃不飽……原來家裡的錢幾乎都被陳寅恪用在了買書上,以至於妻子常常為了幾塊紅燒肉到底是給孩子吃還是給傭人吃糾結得肝腸寸斷。

害得家人跟著自己受苦、捱餓也就罷了,陳寅恪還因為看書把眼睛累壞了。中年失明後,他自己也鬱悶地回憶:“因齠齡嗜書,無書不觀,夜以繼日……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度近視,視網膜剝離,成為不可倖免之事了。”

不過這依然無法阻擋陳寅恪對書的喜愛。失明兩年後,他還每天依靠別人朗讀資料、自己口述來進行學術研究,終於寫完了80萬字的《柳如是別傳》。

而且翻一下陳寅恪的簡歷就會發現,他半輩子漂泊遊學,其人生軌跡就是——書在哪裡,人就在哪裡。1939年初,陳寅恪動了舉家搬遷到英國的心思。不是因為牛津大學聘了他做教授、也不是因為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了他研究院的職稱,而是因為當時倫敦大英博物館出現了大量的罕見中國文獻,如敦煌卷子、太平天國文書等。這些珍貴的一手史料簡直直擊陳寅恪的命門,讓他無法拒絕牛津大學的邀請,這才舉家搬遷。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二戰很快爆發,他的學習計劃因此泡湯。六年後,當他再次到倫敦時已經雙目失明,再也看不見這些珍貴文獻了。

他的女兒們也明確在回憶錄中說,陳寅恪一輩子經歷的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眼盲,而是因為兩次戰亂中搬家遭遇大量藏書、筆記被偷、被燒燬的巨大打擊。不僅如此,一生保持士大夫風度、從不批評人的他僅僅因為家裡老用人在裝書籍時出了錯而瞬間怒氣爆表,把老用人罵了個狗血淋頭。從這些記載中足以看出陳寅恪對書的態度一點兒馬虎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