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讀《浮生六記》有感

「好书推荐」读《浮生六记》有感

讀《浮生六記》有感

好書推薦

「好书推荐」读《浮生六记》有感

★★★★★

初聞《浮生六記》,乃中學求學之際,彼時為《童趣》中妙趣橫生的描繪而樂不可支,以致今日仍得以誦讀“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蓋一癩蛤蟆也”之句。

時間輾轉,約莫十年後的某日,突然得遇全本,歡喜之餘,卻又憂從中來。

原來,《浮生六記》是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六記分別為:卷一 《閨房記樂》、卷二 《閒情記趣》、卷三 《坎坷記愁》、卷四 《浪遊記快》、卷五 《中山記歷》、卷六 《養生記道》。而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時,只有四卷,後二卷已佚。

究其作者生平可知,沈復(1763年—1832年),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於全國各地,後於蘇州從事酒業。其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便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從作者顛沛流離的一生中不難想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與坎坷艱辛,而其留給後世的文字卻是如此親切熱烈又樸實無華,其情真,其意切。尤其是在卷一《閨房記樂》中作者所述與其妻陳芸多年的感情,確確實實實實在在的演繹了何為“耳鬢廝磨,舉案齊眉”。讀者無不感嘆其伉儷情深,至死不復,於蹉跎現世中閃耀的情愛光點,至今仍光芒萬丈。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高度評價說:“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係,而於正式男女關係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暱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後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可見,作者不僅跳脫封建禮法的束縛,又極富創造力地將題材與真情串聯成綴,獨抒性靈。

後續卷籍,仍一以貫之地秉承作者清新率真的筆觸,筆者料想這與作者的故土——蘇州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誠然,其文其風雖有來自文字的共性,然究其根本,在文字深處仍不免折射出作者本真的修為之道,而這恰恰深受故鄉風土的浸染,亦是其獨特性之所在。

縱觀全書,感悟出的生活自身並未高於生活,而是在現實中欣賞生活的美好,又懂得珍視其殘缺。筆者想,這大概才是沈三白濃墨重彩地為後世留下的精神力量,故有“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張鑫:長安街讀書會博士團北京大學研究部成員)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好书推荐」读《浮生六记》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