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只想活下去|米筐原創


萬科只想活下去|米筐原創


1、萬科求生


房價永遠漲,不過這次冬天很漫長。融創的老孫說,安全最要緊,他的樓盤在全國各地是最先帶頭降價的;萬科的老鬱開了個緊急會,說未來三年,萬科的目標是活下去;最激進的碧桂園恆大最近也開始對項目挑挑揀揀,明顯是坑的項目堅決砍掉。

一句話,保命要緊。

市場怎麼了?

敢死隊不是一到緊急的情況就拉陣地上頂一下嗎?這次為什麼內外夾擊之下,房地產這個敢死隊不見出來救場呢?

變天了。

梳理最近發生的一切,你會發現曾經炙手可熱的數量增長邏輯正在被全面否定。

以前,政府、企業、個人、金融部門拼命的加槓桿,債務擴張,凡是膽子小、槓桿加的慢就會在歷史的大潮中吃虧。

現在,幾乎涵蓋所有領域的去杆槓,城投也讓死掉了,上市企業也可以跌破平倉線了,個人的理財也被打破剛兌,金融部門更慘,表外的小金庫被全面收公走賬,房企更不用說了,老王年初被暴打之後,現在還沒發過聲呢。

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以前被時代漠視的“小鎮青年”和“鄉村青年”卻成了今年消費增長主力軍;為鄉村振興鋪路的“鄉村基建”也是如火如荼;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1.35萬億西南、東北、西北大基建專項債也成為年底經濟低潮中的亮點。

兜兜轉轉,這次拯救經濟的白衣天使不是房地產。

為什麼會這樣?

你菌爺的好友村口大爺說:危機是什麼?大多時候是加了槓桿的需求塌陷。

看著美股又創新高,不禁覺得後背發涼。有時候,前車之鑑是我們有預見性的經驗來源,有些事情不得不防。

悲觀會傳染,何況是一根繩上的螞蚱。


2、供給需求


經濟學其實很簡單,最根本的就是供需改革。不過,現在的很多首席總是把一句話講清楚的事情羅裡吧嗦的講幾萬字。

就說萬科要活下去這件事情。

萬科只想活下去|米筐原創


簡單的來講就是需求端下滑塌陷倒逼供給端產能適應性變革。以前6個月賣完,現在需要2年才能賣完回款,融資成本、現金流管控、產品配比是不是都得相應改革呢?鋼鐵、水泥和煤炭行業是“供給側改革”,房地產行業是先有需求側改革之後倒逼“供給側改革”。

這其中有什麼不同?

鋼鐵水泥煤炭行業屬於上游資源性產業,多分佈在落後地區,國企為主,行政手段的快速出清,直接讓這些資源性行業跨過了衰退、復甦階段,直接進入過熱階段。

基於此,你會發現終端需求的穩健與上游火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漲價也讓利潤往上游資源型企業逐步的沉澱,賺錢去槓桿;房地產行業比較特殊,供給端的壟斷與正常的需求端匹配之後必然會造成火熱狀態,所以他的週期來源於行政的週期節奏。要讓它迴歸到穩定期,或者叫夯實價格期,就需要“需求側改革”。

有人說,上游原材料的上漲不是倒逼房價上漲嗎?

鋼筋水泥的價格跟房價從來沒有正相關過,建安成本十年來是基本穩定的,跟房價變化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需求端顯著變化才是房地產週期的核心變量。


3、新的變量


有個地產老鳥說:“其實房地產行業前十的房子質量是差別不大的,一直在趨同化,唯一的就是名字不一樣。”

建築行業是很容易標準化的行業,有心的老友可能就知道,全國1000多個項目的碧桂園,核心戶型竟然就那四五個。所以,有開發商說他為了一個好產品,設計團隊通宵達旦爭論修改方案,純屬睜眼說瞎話。

萬科早些年就喊著“白銀時代來臨了”、“萬科要去地產化”,歷史證明這些都是託詞,行業頭部企業塑造危機感,其實多半是在為做大自己造勢。

這次萬科老鬱高喊“萬科要活下去”,多半還是市場平淡期喊喊口號,塑造一下危機感加速一下地產行業出清集聚。關鍵問題是向誰集聚?

答案不言自明。

又是一個秋天,又是一群陳詞濫調,滿滿行業危機關切的背後,卻是一張張血盆的資本大口口水直流。

很多中小開發商老闆說:“哎呀,萬科都只能苟且的活著,何況我們呢?是不是要趕緊抱個大腿呢?”

命運,早已開好了價碼。等你,簽字。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萬科的喊苦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除了需求端常規化平淡之外,未來的長效機制中加入了新的變量。

這個變量來自於供給端的改革。集體土地允許在合乎規劃的前提條件下建設租賃住宅形成市場供應。雖然還不足以改變供給格局,但未來關於房地產供給側改革的破局正在預示著行業根本性的改變。

從職能上來看,供給端直接分化的是剛需的格局,以前那種直接架在剛需頭上的壟斷圍欄現在開了個門,有了其它選擇。

對於開發商產品配比來講,就需要十分的重視改善客對產品和物業服務的挑剔了。

雖然,預售制度取消被證偽,只是理解上偏差了,關於預售帶來的不公平、後期扯皮、房地產行業高槓杆裸奔的現實問題,我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了。

主流說我們已經進入落到實處的時候了。

有些事情確實已經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