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二)——超限效應

家長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經常會在家庭教育中發生。

首先是過度地說教、批評等。在孩子成長地過程中,不少父母喜歡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而當發現孩子“聽不進”或者表現不好時,父母又往往會加大講道理的“力度”,以為這樣會讓孩子“印象深刻”,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當孩子犯錯時,很多父母會多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以為這樣能讓孩子“充分、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及時地、有效地糾正錯誤”。事實上,父母的這樣一些做法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過多的說教、埋怨和批評會使孩子的心理狀態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每個人一旦遭到批評,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的平衡。孩子遭到重複說教或批評後,往往不會像父母預期的那樣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會慢慢形成“父母從來不相信我”的感覺和判斷。而一旦有了這樣的判斷,孩子就會產生這樣的心理邏輯:既然父母如此不信任我,我為什麼要改呢?我有什麼要改的呢?有了這樣的心理邏輯,孩子不但拒絕改變,甚至會以極端的方式和父母對抗。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在說教和批評中的出現,父母應該牢記:孩子犯錯一次,只批評一次。千萬不要對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像“復讀機”那樣多次重複。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迫不捨”,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

其次是對孩子過度的表揚。有些家長認為,對孩子多批評不好,應該更多地給予表揚。其實,“表揚”也有個限度的問題。小明是個“問題孩子”,聽慣了老師地批評,他對於反覆的批評已經無動於衷,依然我行我素。新學期換了個班主任,一開始對小明的某些“閃光點”作了表揚,小明起初很受感動,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小明發現,老師對自己的表揚越來越多,而且有許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認為這是老師在哄自己,名義上表揚,實際上讓我注意這些方面,這分明是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於是,他一聽到表揚,就大為惱火。這個案例給父母的啟示是:對孩子的表揚如果超過了限度,反而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甚至惱火,因此,和批評一樣,表揚也需要有個限度。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說教、批評或表揚,都應該注意超限效應,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