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原名先達,字禹廷,亦作雨亭,號次章。生於安徽廬江縣,後舉家遷居巢縣,定居巢湖南岸龍骨山下高林鎮,今屬巢湖市散兵鎮,現村名山西丁。官至清朝北洋海軍水師提督。1895年2月向日本聯合艦隊遞交投降書後服鴉片自殺。
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建軍,丁汝昌出任提督。負責全局人事、後勤與艦隊活動的方針。具體事務由旗下總兵負責,期間受到留外海軍軍事學校正科班出身的劉步蟾等人為主的中高級官員的排擠,無視提督軍令,軍紀失控不振,後得李鴻章惜才力挺,以及中下級軍官和外籍顧問的歡迎。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朝廷內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煽動下,光緒帝下令要尋戰。李鴻章因北洋數年未添一艦,同時後勤彈藥補給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要求丁汝昌儘量“棄戰保船”。
9月,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水師主力護送陸軍增援朝鮮駐軍,18日返航時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日本艦隊,雙方發生黃海海戰。海戰中,丁汝昌在旗艦“定遠”艦飛橋上指揮,被炮火所傷。經過5個小時鏖戰,北洋水師在缺乏大量彈藥的情況下惜敗,致遠、經遠、超勇三艘巡洋艦被擊沉,揚威號被濟遠撞沉,廣甲號逃逸擱淺自毀,共計損失5艘巡洋艦,餘艦均受傷嚴重,而日本聯合艦隊有5艘軍艦被重傷。
戰役結束,北洋艦隊返回旅順修理廠修理,但船塢工人大部分逃跑,以致維修進程極度緩慢。11月13日,由於日軍從陸路逼近旅順,在未修復的情況下,北洋艦隊被迫離開旅順港,返回無修理廠的威海衛基地。11月16日,清廷卻下令指責丁汝昌避戰,革去其頂戴。
丁汝昌返回威海衛以後,便全力佈置威海衛海防。但11月26日,清廷卻下令革去丁汝昌職務。11月27日,御史言官在翁同龢授意下,聯名上奏要求誅殺丁汝昌。12月17日,清廷下旨將丁汝昌交刑部治罪。他對陸軍的戰力表示擔心,建議做好炸燬陸路海岸炮臺的準備,結果成了“通敵誤國”的罪證,清廷下令將其交刑部治罪。在劉步蟾等將領的通電請願,李鴻章的極力申辯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頭事務結束後,解送刑部。
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山東半島榮成登陸,隨後,日軍從陸路攻克威海陸上炮臺,海陸合圍北洋水師,丁汝昌與北洋水師殘部固守劉公島待援。定遠中日軍魚雷失去行動能力,北洋水師被迫炸燬旗艦“定遠”以免資敵,2月11日,威海英國海軍顧問鼓動投降獻艦,部分水師叛軍持械要脅,丁汝昌向日軍投降。後丁汝昌服鴉片自殺,享年59歲。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自盡符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贏得了日本軍人的敬重。伊東佑亨以商船將丁汝昌遺體送回中國。另一說法是丁汝昌拒絕投降而自殺,後事託與英國人副提督馬格祿。馬格祿、浩威等人以丁汝昌的名義起草了投降書,向日軍投降。
清廷將甲午戰爭之敗,歸因於丁汝昌缺乏海軍經驗,因而下旨“籍沒家產”,清廷命丁汝昌死後穿上黑色囚衣,棺材漆成黑色,外加三道銅箍捆綁,意為枷鎖,昭示棺主有罪,用磚封在其原籍村頭,不許埋葬,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奔走,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最終於1912年,靈柩歸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入土為安。
閱讀更多 今史古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