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分析:李鴻章是近代歷史上被誤會最深的人物?

李鴻章,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歷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曾有一段時間,論起李鴻章,幾乎都是稱之為“賣國賊”,或者是“李二先生是漢奸”。但後來,逐漸有了一種論調,認為李鴻章不過是個替罪羊,替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承擔起了喪權辱國的罪過和罵名。

從這種論調出發,就有一種觀點是——李鴻章是近代歷史上,被誤會得最深的人物。

那麼,這樣的觀點如何?是否有著它的道理?下面不妨從兩個層面來進行探討分析一下。

觀點分析:李鴻章是近代歷史上被誤會最深的人物?

一、忠君在前,只有賣國討論一個歷史上的人物,應該結合當時的大環境來進行,而不能站在當下的角度,以如今的標準來進行判斷。

因為如果以當下的角度來看,李鴻章就是個賣國賊,因為結果就擺在那,一份份簽有他的名字的條約就在那,不管是想還是不想,主動還是被迫,就已經是做了賣國之事。

所以,論歷史人物,就不能用今天的標準來看,而是要結合當時的大環境。

封建社會,講究的是忠君愛國,忠君在前,愛國在後。也就是說,當忠君與愛國發生衝突的時候,作為臣子,什麼也不用說,為了忠君,什麼都可以也必須要拋棄。

最具代表的,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大臣毫無過錯,但當皇帝(或者實際的最高統治者)要你死的時候,大臣沒有任何的反抗餘地,否則就是亂臣賊子,要遭受當世和後世的唾罵。

就好比如西漢漢成帝時期的丞相翟方,因為那時出現了天文異象,被漢成帝認為對自己不利,就聽信自稱善於星相的郎官賁麗之言,讓翟方做自己的替身“為國盡忠”。

翟方前腳剛回到丞相府,後腳催命詔書就跟著來了。還能怎麼辦呢?就只能是自殺“為國盡忠”了。

李鴻章所遇到的情況也是如此,既然不願意做一個被後人“唾罵”的亂臣賊子,那麼就要忠君愛國。

既然忠君,那麼就要懂得為清政府收拾局面,就要懂得處理一些對皇帝不利的事情,就要明白該承受下來的罵名就要承受。

這個是沒有得選的事情,他固然是在為清政府背黑鍋,但與此同時,如果他不選擇成為一個正統意義上的“忠臣”,他完全可以拒絕,只要他肯捨棄自己的權勢地位。

所以,李鴻章簽訂種種條約,不應該完全說成是清政府讓他背鍋。當然,毫無疑問的是,造成李鴻章這種“不得不賣國”局面的根源,就是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固步自封和不思進取。

觀點分析:李鴻章是近代歷史上被誤會最深的人物?

二、時勢之下,罪不可脫如前所言,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是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源——曾經它有足夠的時間做出改變,但始終沒有。

可同樣要清楚認識到的是,李鴻章也是清政府的一員,而是位高權重。換言之,造成戰爭失敗,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這樣的局面,李鴻章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可否認,他為了改變清政府的衰敗、落後的現狀,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收穫了很多成果,然而一次的失敗,直接將這些自己的努力全部葬送。

這就是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的覆滅。

都知道洋務運動的最終結晶,就是建立起了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強大到什麼程度?足以令那時的日本都望而生畏。

可是,這麼一支強大的水師,卻在甲午戰爭中,未作出什麼實際性的貢獻就覆滅。究其根本,是清政府的文恬武嬉、挪用經費,使得軍備不足、彈藥缺少,最終是空有其殼。

對於此次的失敗,以往說是李鴻章“保船制敵”決策失誤所致,但現在又有說法是,這個決策並未實行,李鴻章屢命出擊,只是水師提督丁汝昌一再未按指示去做,才導致最後的結果。

觀點分析:李鴻章是近代歷史上被誤會最深的人物?

但不管到底是哪一種,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北洋水師實際的戰鬥能力是很弱的,一方面是因為本身的裝備不足,另一方面是經過黃海海戰,整體的軍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而又沒能夠及時修復好。在這兩個方面的夾擊下,失敗是必然了的。

對於這些情況,說李鴻章不清楚這些狀況不是不可能,然而作為創建者和實際控制者的他,卻未能為此做出有益的事情。在這一點上,他的罪責絕對無法擺脫。

從這兩個層面來看,其實說李鴻章是近代歷史上被誤解最大的人物,並不準確。因為他卻是做出了喪權辱國之事,而且對於這些事情的發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另一方面,他並無賣國之心,甚至是想方設法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只是有心無力。

簡單來說,李鴻章並不想賣國,也在為避免賣國事情的發生不斷努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做錯了事情,最終不得不承受因此產生的惡果。

因此,不管是認為賣國,還是認為被誤解,其實都是走向了極端。李鴻章其實只是在做著,那個時代一個臣子應該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