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只得一身報國,未能拖累萬人

1959年冬天,安徽無為的一個山坡上,一具棺木被挖開,人們想從棺材裡搜點什麼值錢的東西,除了一具頭戴瓜皮帽的屍體,什麼也沒發現。最後,這些人把屍體燒燬,棺木劈了,其他東西賣掉,為公社換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

丁汝昌:只得一身報國,未能拖累萬人

這天被毀掉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和夫人魏氏的墓地。

丁汝昌家境貧寒,早年讀過私塾。太平天國爆發後,參加劉銘傳的銘軍,曾在銘軍的長江水師任過軍官。太平天國滅亡後,又從水師改為馬隊,丁汝昌變成了騎兵軍官。

1877年,41歲的丁汝昌已經成為提督,可以說靠著自己的軍功取得了很大的功名。因為,軍人能夠當上提督,就是封疆大吏了。一般來說,清朝共在中國各地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從級別上看提督相當於戰區司令員一級的大官。

這個時候,在天津養病的偶然機會,丁汝昌得到李鴻章的賞識,隨後調入北洋開始了他的海軍生涯。

李鴻章之所以選擇丁汝昌統領北洋兵船,而不是選擇福建船政學堂的畢業生,表面上說船政學堂的學生雖然掌握了近代海軍技術,但是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考驗,實際背後還有一些深層次原因。

丁汝昌:只得一身報國,未能拖累萬人

一是福建、廣東籍的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生還都過於年輕,在中國崇尚穩定治理的文化影響下,需要選一個具有一定資歷威望、相對穩重點的人來統領這支新軍。丁汝昌的忠厚朴誠尤其合適。

二是要經歷過實戰的人統領軍隊。海軍雖不同於陸軍,但讓上過戰場的人當統帥,從實戰指揮的角度看更有利於這支軍隊的作戰訓練,而且丁汝昌還任過水師軍官,從水師到馬軍再轉海軍,這種轉變對一個軍人來說是能力的增長,從現代角度看是複合型素質的培養。我們第一代海軍的領導者們,也是從陸軍轉變過來的。

三是丁汝昌是安徽人,這對李鴻章來說有一種心理上的親近感。在晚清政治舞臺上,人與人之間很難建立親近的信任關係,起用一個素質全面的同鄉,這對李鴻章來說並不是什麼過分的事。

1880年,在英國訂造的“超勇”“揚威”號巡洋艦告成,李鴻章力排眾議,堅持讓丁汝昌帶數百人去接艦,目的就是讓他們出去鍛鍊鍛鍊。丁汝昌會見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一些著名的海軍名將進行了交流,整個過程中國海軍官兵秩序井然,深受各方好評。

在從英國返回中國的漫長海程中,丁汝昌自己研讀海圖,制定航線,這表明這位中年人已經努力學習,很好地融入並擔當了自己應該擔當的角色。

丁汝昌:只得一身報國,未能拖累萬人

1888年丁汝昌被正式任命為海軍提督,雖然貴為海軍司令,但是他上面還有朝廷、海軍衙門、北洋大臣、海軍營務處層層監管,軍械補給由天津軍械局管理,燃煤由礦務局負責,丁汝昌負責總攬人事、後勤、艦隊活動等 事務,具體訓練由他之下的左、右翼總兵負責。

雖然右翼總兵劉步蟾聯合一些中高級軍官排擠丁汝昌,但丁汝昌與外籍顧問和中下層軍官關係非常融洽,很受擁戴。

丁汝昌訪日時,人格魅力吸引了日本近代海軍創始人勝海舟,二人互贈刀劍,成為刎頸之交。

丁汝昌帶領勝海舟參觀軍艦,勝海舟發現艦上一切都妥善整頓,而且所用之物都是中國自產,沒有一件外國貨,深受震撼。

然而,沒落的大清,不是靠一兩個人就能挽救的,相反還會成為犧牲品。

丁汝昌在責難和內外交困中,與北洋海軍走向絕路。

丁汝昌:只得一身報國,未能拖累萬人

1895年2月11日,丁汝昌安排好一切,端起浸泡著鴉片煙的酒杯,一口飲下,滿臉悽楚!

只得一身報國,未能拖累萬人。

丁汝昌靈柩離開劉公島鐵碼頭,日本聯合艦隊各艦鳴炮致哀!

清流們再也不用參奏這位在一線抗禦日本倭奴的將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