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科技運行報告(2018)》發布

7月6日,《中國金融科技運行報告(2018)》發佈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金融科技青年論文選集(2018)》徵集也同時啟動。

據悉,《中國金融科技運行報告(2018)》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與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聯合推出的系列年度報告的第一本。報告旨在系統分析國內外金融科技創新與發展狀況、演進動態與市場前景,充分把握國內外金融科技領域的制度、規則和政策變化,不斷完善金融科技相關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包括致力於為金融科技相關監管部門、自律組織及其他經濟主管部門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為金融科技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業務探索提供有效支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獻素材。

研討會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談到,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之後,全國上下又掀起了一個興辦金融科技、特別是區塊鏈的新高潮。越是在這種全國都“大幹快上”之時,我們越需要冷靜,要不忘初心,引導金融科技健康發展。金融科技的最終落腳點還是金融,要用最新科技來全面改造我們的傳統金融,進而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我們憂慮地看到,目前,一些自稱自詡的“金融科技”又走向了傳統金融業自我服務、自娛自樂的歧途,這種狀況必須扭轉。金融科技應當朝向解決傳統金融解決不了的領域發展,我以為,至少有如下三個可行方向:一是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互聯技術,大規模降低成本,降低准入門檻,讓所有有合理金融需求的實體部門都能夠顯示自己的偏好,獲得合理的、有尊嚴的金融服務;第二是通過大數據和分佈式技術,解決信用體系建設問題,健全我國經濟金融體系的信用基礎;第三是沿著供應鏈這條實體經濟運轉的軌跡,運用最現代的科技手段,去捕捉、跟蹤商品與勞務等實體經濟的流轉,並創造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去滿足它們的需要。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指出,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徵,金融產品服務更加智能、業務場景結合更加緊密、數據資源價值更加凸顯、經營模式更加靈活,但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他強調,要推動新時代金融科技朝著行穩致遠的方向發展,走安全可控之路、正本清源之路、普惠民生之路、綜合治理之路、合作共贏之路。

中國銀保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處長蔣則沈指出,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是一個長週期過程。但金融科技也需要關注以下問題。首先,很多金融業務本身具有本源的脆弱性,表現在:內在的期限錯配性質、金融交易和市場運行需要市場和公眾的信心、以及金融業務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性等,這些內在脆弱性的存在各方需要時刻關注金融體系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其次,科技的出現改變部分金融領域的運行效率和業務模式,但是不是適合所有的金融業務和金融領域,是否能消除金融內在脆弱性,值得研究和探討的。第三,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中應重點思考的問題,包括金融科技探索需要保持一個長週期的視野和心態、對從業者行為的規範約束、也需要有應對損失的準備和有效可控的分擔機制。

在《中國金融科技運行報告(2018)》發佈環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CFT50首席經濟學家楊濤、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CFT50學術委員賁聖林分別做了報告。

楊濤指出,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衝擊與影響,在歷史上從未如今天這樣強烈。金融科技的使命,也是為了改變金融發展中的各種扭曲,實現新金融技術與制度的優化組合。其根本作用是通過使金融“走下神壇”,以開放、融合、共贏,改變金融資源配置方式與產業分工模式。雖然它是一把“雙刃劍”,但在有效引導下,完全能為解決原有難題提供全新路徑。迄今為止,關於金融科技的研究框架普遍不夠清晰,也沒有形成公認的研究思路。本報告試圖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從而為政策層、業界、學界提供分析的基礎與共識,並會長期堅持這項工作,以此來不斷地“拋磚引玉”。

賁聖林則認為,業界的努力和持包容態度的監管當局對呈現引領全球勢頭的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貢獻很大,而學界的貢獻需提升。他認為目前中國金融科技未來的持續發展需要提升綜合能力,包括這四種能力:第一種能力是自律,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產業需要有自我剋制的能力,需要行為邊界、業務邊界和外部約束機制讓其保持定力;第二種能力是活力,需處理好規範與發展的平衡問題,在一定邊界範圍內保持活力,在創新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第三種能力是耐力,目前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具有引領世界的勢頭,但唯有培養好耐力才能讓金融科技行業行穩致遠。這需要我們的政、產、學、研形成共識,需要我們的監管規則明晰,建立包括標準制定在內的話語權。第四種能力是動力,文化、情懷、價值觀需要保持一致,而這其中文化至關重要,如果金融創新都是以套利為導向,而不是為社會提供服務,那麼金融科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也就不會有可持續發展。

《金融科技青年論文選集(2018)》徵集啟動儀式同期舉行。據悉,金融科技50人•青年論壇(CFT50•青年論壇)是由金融科技50人論壇與騰訊研究院共同發起並主辦的青年學術交流平臺。青年論壇的宗旨為優秀的青年金融科技學者、實踐者,提供理論與創新的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平臺;支持青年學者就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要問題和未來趨勢開展研究。計劃推出《金融科技青年論文選集(2018)》,鼓勵青年學者做深度的學術思考與研究,為金融科技領域發現和鼓勵人才。

當天,來自行業協會、各類機構和學界的專家,進一步圍繞“金融科技助力實體經濟轉型與發展”的主題,進行了演講和討論。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原執行副總裁王和表示,金融科技在保險領域的應用面更廣,因為保險業態相對來講更復雜一些,科技創新的應用以更多的場景。金融科技的未來等於分佈式+結構力。

ChinaLedger技術委員會主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前總工程師白碩分享了與金融科技相關的三個觀點:第一,不贊同在沒有想好如何應對數據寡頭的情況下就盲目推崇大數據;第二,不贊同在沒有搞清業態本質的情況下就盲目推崇所謂的獨角獸;第三,不贊同把科技作為金融的附庸。

招商金科副總經理、原百度雲首席數據科學家沈志勇表示,通過PC端的百度指數的比較,顯示“金融科技”的搜索熱度已經趕上“互聯網金融”的熱度,這點在微信指數上的表現也是一樣的,而“智慧金融”當前則較少提及。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精準營銷(運營)、風險控制和量化投資三個方面。

據悉,此次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辦,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金融科技專業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作為支持單位,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騰訊研究院參與承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