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发布

7月6日,《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金融科技青年论文选集(2018)》征集也同时启动。

据悉,《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的第一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状况、演进动态与市场前景,充分把握国内外金融科技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变化,不断完善金融科技相关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包括致力于为金融科技相关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探索提供有效支撑,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

研讨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谈到,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之后,全国上下又掀起了一个兴办金融科技、特别是区块链的新高潮。越是在这种全国都“大干快上”之时,我们越需要冷静,要不忘初心,引导金融科技健康发展。金融科技的最终落脚点还是金融,要用最新科技来全面改造我们的传统金融,进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我们忧虑地看到,目前,一些自称自诩的“金融科技”又走向了传统金融业自我服务、自娱自乐的歧途,这种状况必须扭转。金融科技应当朝向解决传统金融解决不了的领域发展,我以为,至少有如下三个可行方向:一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技术,大规模降低成本,降低准入门槛,让所有有合理金融需求的实体部门都能够显示自己的偏好,获得合理的、有尊严的金融服务;第二是通过大数据和分布式技术,解决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健全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信用基础;第三是沿着供应链这条实体经济运转的轨迹,运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去捕捉、跟踪商品与劳务等实体经济的流转,并创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去满足它们的需要。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指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金融产品服务更加智能、业务场景结合更加紧密、数据资源价值更加凸显、经营模式更加灵活,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他强调,要推动新时代金融科技朝着行稳致远的方向发展,走安全可控之路、正本清源之路、普惠民生之路、综合治理之路、合作共赢之路。

中国银保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处长蒋则沈指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一个长周期过程。但金融科技也需要关注以下问题。首先,很多金融业务本身具有本源的脆弱性,表现在:内在的期限错配性质、金融交易和市场运行需要市场和公众的信心、以及金融业务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等,这些内在脆弱性的存在各方需要时刻关注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科技的出现改变部分金融领域的运行效率和业务模式,但是不是适合所有的金融业务和金融领域,是否能消除金融内在脆弱性,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第三,金融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包括金融科技探索需要保持一个长周期的视野和心态、对从业者行为的规范约束、也需要有应对损失的准备和有效可控的分担机制。

在《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发布环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CFT50首席经济学家杨涛、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CFT50学术委员贲圣林分别做了报告。

杨涛指出,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冲击与影响,在历史上从未如今天这样强烈。金融科技的使命,也是为了改变金融发展中的各种扭曲,实现新金融技术与制度的优化组合。其根本作用是通过使金融“走下神坛”,以开放、融合、共赢,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与产业分工模式。虽然它是一把“双刃剑”,但在有效引导下,完全能为解决原有难题提供全新路径。迄今为止,关于金融科技的研究框架普遍不够清晰,也没有形成公认的研究思路。本报告试图在此方面有所突破,从而为政策层、业界、学界提供分析的基础与共识,并会长期坚持这项工作,以此来不断地“抛砖引玉”。

贲圣林则认为,业界的努力和持包容态度的监管当局对呈现引领全球势头的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贡献很大,而学界的贡献需提升。他认为目前中国金融科技未来的持续发展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包括这四种能力:第一种能力是自律,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业需要有自我克制的能力,需要行为边界、业务边界和外部约束机制让其保持定力;第二种能力是活力,需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平衡问题,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保持活力,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第三种能力是耐力,目前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引领世界的势头,但唯有培养好耐力才能让金融科技行业行稳致远。这需要我们的政、产、学、研形成共识,需要我们的监管规则明晰,建立包括标准制定在内的话语权。第四种能力是动力,文化、情怀、价值观需要保持一致,而这其中文化至关重要,如果金融创新都是以套利为导向,而不是为社会提供服务,那么金融科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

《金融科技青年论文选集(2018)》征集启动仪式同期举行。据悉,金融科技50人•青年论坛(CFT50•青年论坛)是由金融科技50人论坛与腾讯研究院共同发起并主办的青年学术交流平台。青年论坛的宗旨为优秀的青年金融科技学者、实践者,提供理论与创新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平台;支持青年学者就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未来趋势开展研究。计划推出《金融科技青年论文选集(2018)》,鼓励青年学者做深度的学术思考与研究,为金融科技领域发现和鼓励人才。

当天,来自行业协会、各类机构和学界的专家,进一步围绕“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转型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演讲和讨论。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执行副总裁王和表示,金融科技在保险领域的应用面更广,因为保险业态相对来讲更复杂一些,科技创新的应用以更多的场景。金融科技的未来等于分布式+结构力。

ChinaLedger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前总工程师白硕分享了与金融科技相关的三个观点:第一,不赞同在没有想好如何应对数据寡头的情况下就盲目推崇大数据;第二,不赞同在没有搞清业态本质的情况下就盲目推崇所谓的独角兽;第三,不赞同把科技作为金融的附庸。

招商金科副总经理、原百度云首席数据科学家沈志勇表示,通过PC端的百度指数的比较,显示“金融科技”的搜索热度已经赶上“互联网金融”的热度,这点在微信指数上的表现也是一样的,而“智慧金融”当前则较少提及。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精准营销(运营)、风险控制和量化投资三个方面。

据悉,此次会议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作为支持单位,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腾讯研究院参与承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