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美食,你吃過幾種?這種麵食90%以上的人都沒吃過!

絲綢之路上的美食,你吃過幾種?這種麵食90%以上的人都沒吃過!

絲綢之路自古以麵食聞名天下,一根面傳遍中華,我曾多次漫遊古絲綢之路,尋找驛道美食,在其驛站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停留,見到無數的麵食,也品味了不少麵食,還有不少麵食說不上名字。

張掖位於甘肅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東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關、酒泉,南與青海接壤,北與內蒙古毗鄰,古絲綢之路重鎮,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黑河貫穿全境,下轄甘州、臨澤、高臺、肅南、山丹、民樂等五縣一區,自古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得名,史稱甘州,全國商品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有漢族、回族、藏族、裕固族等三十八個民族,裕固族是全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一個少數民族。

絲綢之路源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一三八年和公元前一一九年,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中原通西域的路線,中國絲綢通過張掖運往西域,遠銷大夏、安息、大秦,直至地中海沿岸地區。

西魏時期,西域商隊雲集張掖,東羅馬帝國和波斯錢幣可在張掖交易中使用,張掖成為國際貿易城市。隋代時期,張掖成為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大本營,民族貿易異常活躍。六0九年,隋煬帝西巡,親自在張掖主持有西域二十七國使臣、商賈參加的萬國博覽會。此後,張掖貿易日益繁榮,由中西貿易的中轉站逐步發展成為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形成特有的荒漠綠洲。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糧豐、瓜果飄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有南國風韻,又有塞上風情,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有名,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農作物,有圓蔥、蘋果梨、紅棗、髮菜、絲路春酒等土特產品。

裕固族百分之九十聚居在肅南境內,自稱堯呼爾,宋代裕固族先民稱為黃頭回紇,元稱撒裡畏吾,明稱撒裡畏兀兒,清稱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使用東部裕固語(恩格爾語),沒有文字,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居住在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的狹長地帶,草原遼闊,草質優良。

絲綢之路上的美食,你吃過幾種?這種麵食90%以上的人都沒吃過!

帳篷左側面朝門口的貼地板床為貴賓席,用雙膝跪坐,盤腿坐下,男左女右,用餐不要站起來,更不得走動,無須過謙,儘管吃好。待客真誠憨厚,討厭虛情假意,肉分頭等、二等,羊分十二等,量人送禮。有先敬茶後敬酒的習慣,先請喝酥油炒麵茶,後用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喝奶茶是重要習慣,一日三茶,以茶為飯,晚間吃麵食,有米飯、麵條、面片等。

主食是米、面和雜糧,副食是奶、肉,喜歡飲燒酒、抽旱菸,禁吃大雁、魚,忌食尖嘴圓蹄的動物,如馬、驢、騾、狗等。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全牛、羊背子、燜羊肉條、風乾羊肉乾、牛雜碎湯、羊雜碎湯等,也食豬肉、駱駝肉、雞肉或炒菜,食用牛、羊時常佐以大蒜、醬油、香醋等。

很少吃新鮮蔬菜,多采集野蔥、沙蔥、野蒜、野韭菜、地卷皮等野菜,入秋後常食鮮蘑。奶食品主要用犛牛奶、黃牛奶、羊奶為主製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曲拉,喜歡在大米飯裡、粥里加些蕨麻、葡萄乾、紅棗,拌上白糖、酥油或小米飯、黃米飯內加羊肉丁、酸奶作為主食。平時將麵粉做成面片、炸油餅、包子等,最拿手的是水餃,冬天家家做許多餃子凍起來存到第二年春天農忙時再吃。

張掖有名的小吃有搓魚子、拉條子、臊面、釀皮、炒炮、揪面片、魚兒粉、涼粉、雞腸子、槐耳子、香頭子、面蛋子、油餅子、燒殼子、喜饃饃、糊餑、粉皮面筋、牛肉小飯等,還有豆腐腦、灰豆湯、醪糟、馬場酸奶等飲品,我記憶尤深的是搓魚子,至今令人回味。

搓魚子是張掖當地人的叫法,俗稱搓魚面,將麵粉用鹽水和成麵糰,揉麵到軟硬適中的程度,太軟或過硬都不行,面裡不能有空氣,反覆揣揉,至不沾手、不沾案板、掰開不見蜂窩為宜。擀成半釐米厚的面張,切成四楞麵條,左手拿麵條,右手在面板上將麵條分段搓成一寸長、兩頭尖的面魚,撒點乾麵粉在面板上用手指來回搓,一邊搓另一隻手拉斷,麵條基本上和火柴一般長短,略微粗些,然後燒水下鍋煮。

成品形狀中間粗、兩頭尖,酷似小魚而得名。搓魚子精華部分是做的配料,先將肉炒成肉絲,鍋燒熱放適量的油,把青椒絲、洋蔥絲、豆芽、土豆絲、西紅柿塊等各種喜歡的配菜放進鍋裡翻炒,加入調味料之後,再放備好的肉絲同炒,炒熟後將煮好的面撈乾放進菜裡,攪拌均勻後放入少許味精即可出鍋。

搓魚子在張掖遍佈街頭小巷,張掖有句俗話:“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搓魚非張掖漢。”有機會到張掖旅遊,想做個地道的張掖漢,一定不要錯過搓魚子這道小吃。手工搓制的魚面,入口精滑,吃起來滑軟有韌性,不坨不粘,可以幹拌吃,可以和湯吃,真是一道美味,吃後要喝點煮過面的原湯,有助消化和回味。

絲綢之路上的美食,你吃過幾種?這種麵食90%以上的人都沒吃過!

搓魚子的原料很多,有蕎麥麵、青稞面、小麥面等多種麵粉,由食者自定,各縣區的做法不一,民樂、山丹部分地區有青稞面搓魚,別具特色。將青稞面和好,搓成圓形麵條,有長搓魚和短搓魚兩種,長的約尺餘,短的三四寸,佐以綠菜、蒜泥、油潑辣子、芥末等,吃起來滑爽可口。當地婦女可以同時搓四根面魚,出鍋後佐以油潑蒜泥、油潑辣椒麵、醋等,食之無菜亦香。

莜麵搓魚子色灰微紅,利口不粘牙,鹹酸微辣,有一股莜麵特有的香味。莜麥面下溫水鍋中,用木棍攪均勻,撈出放案上稍晾,用手搓成條,用右手揪一小塊放左手心,用右拇指碾成盞形,似貓耳狀,待全部搓好後一起上屜蒸十分鐘,取出放在碗裡,澆上和好的調料即可。

張掖搓魚子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製作,做成炒搓魚、湯搓魚、幹拌搓魚等;也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製作成白麵搓魚、青稞面搓魚、蕎麵搓魚等。上好地道的搓魚子必須具備面要筋道柔滑,大小、長短均勻,形狀酷似魚苗;菜要五彩均備,力求多樣,五彩即紅色的肉丁或胡蘿蔔丁、白色的蔥段、綠色的菜葉、黃色的雞蛋花、黑色的木耳;味要調料齊全,香飄四溢,催人食慾等特點。

張掖人喜歡吃搓魚子,隱含著“如魚得水”、“年年有餘”的寓意,搓魚子下鍋,拿筷子一攪,似一群搖頭擺尾的小魚在水裡遊動,因此,搓魚子是張掖城鄉的日常麵食,特別是在農忙季節,做頓搓魚子既能展現主婦的廚藝,吃了幹活又耐飢。這種製作和食用方式既反映張掖的富庶,也體現了張掖人民的生活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