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上百年了,清華沒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你認爲是什麼原因?

一路格桑花199236576


清華大學為什麼百年來沒有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

問的非常好!

有人罵清華不爭氣,有人說清華的設校宗旨不是理論性研究,除了吐吐槽,洩洩憤,我們還能討論出什麼?

諾貝爾的啟示

諾貝爾獲獎原則

更新性,1-10的創新,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階段性成果。

正影響,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驗證對社會、人類有巨大的正面影響的成果

經濟性,能轉換成巨大的經濟價值。

評獎過程,不受政治,信仰影響,國家和政府不得干預。官員被剔除在獲獎範圍外。

清華的困境,不是國家,社會的責任,是每個人的責任。建立一個正向的規則很重要。重視基礎學科的研究,而不是時刻做跟蹤式研究。鼓勵原創性研究,而不是解釋性研究。

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哲學,離不開進一步的開啟民智。對科學家不同的哲學信仰持包容態度。

政治的歸政治,哲學的歸哲學,科研的歸科研。文化的自信,應該無問東西。政治的自信不應該阻礙哲學的發展與探討。哲學不應該只為政治做背書,述而不作,信而好上。而是要有啟發的哲理。

開放哲學領域的研究,在社會上形成思辨思維。鼓勵培養質疑精神。

哲學理論的突破為先導,科學理論提出為本,鼓勵科技研發對生產力的轉換。

倡導以企業為主導的科技研發。

中國私營企業壽命平均在3年上下,剛在自己領域有點成就,企業領導者就想著轉型。不能做深,做強。批判買辦主義,鼓勵原創精神。批判營銷主義,鼓勵踏實做事精神。

除了一些必須由國家出面組織的重大軍工,太空物理,高端基礎硬件設施等大項目外,其他民用科研領域的研究方向,內容,成果評價,都還給社會,市場,企業自主定位,自主評價。

轉變高科技領域的高級人才的知識無用論的境遇。

回答問題我是真誠的,歡迎點贊,評論,轉發!!


小城22056


昨天看到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於華老師的一篇舊文,《培養“精明人”的社會》,同錢理群老師多年前所講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異曲同工,說的都是同一個癥結所在。


應該說明的是,諾貝爾獎並不是評判一個科研成果,或一部文學作品價值的根本,諾獎只是在目前狀況下較有權威性的一個評獎,特別是物理,生物領域的評獎基本可以看到一個獲獎者所做成果的社會貢獻。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唯諾獎馬首是瞻。

美國,德國和日本都有大量獲得諾貝爾物理學,醫學獎的獲得者,也基本反應了三國科研的領先地位。而大陸地區僅有北京大學畢業的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而素以理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卻無一人獲得,也是令人深省,當然北大也好不到哪兒去。

根本原因就是錢理群老師所講的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資中筠老師講的清華北大正在摧毀人才,以及郭於華老師所講社會正在培養精明人。這些與基礎科研所要求的純粹精神背道而馳。

你覺得清華北大是在毀人才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每年諾貝爾獎揭曉之際,都有類似的話題被提出,雖然現在我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了。現在問題又來了,清華大學為什麼培養不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我認為,這既是清華大學的問題,又不是清華大學的問題。

說是清華大學的問題,是因為清華大學囊括了中國大多數高考狀元,培養不出來世界頂級研究者,確實又不可推卸的責任。

說不是清華大學的問題,是因為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由清華大學造成的,也不能指望只有清華大學來解決:

第一、如果嚴重偏科,你根本沒有機會進入清華大學!中國高考,考出來的全才,考試各科必須達到頂尖水平,才能成為狀元,才能考入清華,這就讓學生不會出現在某一領域特別突出的的問題,所以,即便進入大學,也不是偏才怪才,在短短的大學時光裡,也不會又多大的成就。

第二、在中國,從政和賺錢,永遠是多數學生的目標,也會給他們帶來很高的社會地位,這和進行科研,是兩碼事,清華大學也不例外。從2017年清華大學畢業生情況看,絕大多數進入了企業,高達66.8%,高校和科研及其他事業單位佔比為22.6%;黨政機關比例為10.4%。而科研單位只有9.4%。

進入企業的學生,選擇的都是一些“有錢”的大企業,這顯然也不利於進行科研研究,即便是芯片這種研究,也很難突破。

第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清華大學實際上成為了國外名牌大學的“預科班”了。從2017年畢業生去向可以看出,清華的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高達81.9%,而選擇留學的本科生佔本科畢業人數28.2%,這部分學生,可能是清華大學乃至中國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學成後會回國從事科研嗎?

當然,現在清華大學也在改變,比如在自主招生方面進行比較大的優惠,對於一些科研能力突出的高中生,直接降至一本線錄取,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如果堅持做好,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清華大學也能培養出自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了。

我是“贏在高三”,致力於高中教學和高考研究,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取消高考,取消985,211,所有大學.學生平等學習,鑽研,不只為畢業證,不只為考試。激發民族創造力。所有大學市場化競爭用不了多久,中國將產生世界級的大師,科學家,和世界級的高等院校。沒有權力保護的清華北大才會激發潛能,就像國營企業也應市場化一樣


樂安江員外


是呀!清華大學到現在已經107年還多了,可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走出一位諾貝獎獲得者,這是為什麼?(楊先生暫且不論,在校期間那叫做西南聯大。)

不但這樣,而且感覺當代也沒有民國期間那樣具有影響力和學術氣息了,這是為什麼?

昨天還在群裡討論這中國的高校,尤其是清華和北京大學。

在進入這個話題之前,我們來看看幾個觀點。

1、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非常犀利的批評了中國的高校。

是的,錢教授批評的沒錯

。但大笨new認為利己主義並沒有錯,恰恰是刻意的消滅利己注意是危險的。當我們刻意消滅利己主義時,很多人會大言不慚的打著利他、大公無私的帽子去幹一些利己主義的勾當。

實踐也證明了,刻意消滅利己主義並不能帶來社會的進步,記得我們的歷史上有一個時期叫“人民公社、大鍋飯”,那個時期並沒有給社會生產力帶來進步,相反餓死了不少人。

2、香港東方日報評論

大學能培養富豪、能培養出政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學若丟失了學術陣地,那真的就是高校的悲哀。誠然中國的高校學術氛圍的確不如發達國家,但也並非不學無術,而且這也全非學校本身的因素。

3、關於大學排名

坊間極為看中各種國際排名,各種版本、各種討論,要麼認為我們大學排名很高,西方排名按照西方標準,故意壓低我們大學的排名;要麼我們打大學排名很低,一無是處。

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大學排名就那麼回事兒,看淡一些反而更好,關注學術、不關注排名更接近大學本質。

諾貝爾獎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最高的學問成就,是所有做學問的人追求之一;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沒有在諾獎方面取得成就(學術水平發展的滯後)。

大笨new認為是如下原因所致:

第一:環境


1、生存環境

當年魯迅一年的薪水可以在北京買房,現在清華大學教授一年薪水有多少,教授能拿到手的薪水不足15萬(可能還不足12萬)。

能進入清華大學而且還評為教授的人,應該比大多數的人都要努力,這點收入顯然是不符合他們的努力程度。

所以他們得掙錢,很多老師會加班做項目、做課題,不過是為了在京有個住所,然後再有點生活的保障;幾遍不佔用科研時間,但也絕對佔用了科研精力。

在各種電視上看到愛國科學家從國外回來,都說:“這些科學家放棄了國外優異的科研條件。”這真不是說說而已的。

2、科研環境

科研著實是一件奢侈品,科學研究不過是國家拿錢滿足一小部分的興趣和好奇。

顯然我們的科研並沒有這樣的純粹,每一個課題需要:

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研究思路——技術路線——預計成果……。既然都已經預計到成果了,還研究個什麼勁兒(當然預計成果很多以論文多少、培養碩士、博士多少等等);還有中國的科研項目幾乎不允許失敗,每一個課題在解題時得出的結論都是科研成果世界先進,這大概不符合客觀規律吧,我覺得很多課題並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成果,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捂上眼睛,不願意看到失敗。

科研不是蓋蓋樓、修修橋、建建壩,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不是一下砸個幾十億就可以可以提升,而是一項持續的投入,在你沒有結果和產出的時候你還願意投入

所以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跟國家的發達程度相關(更準確的說跟教育的投入和保障程度相關);我們看到:美國、英國、日本、德國、香港地區、瑞士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常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很難聽到埃塞俄比亞、特拉尼達和多巴格、埃及、尼日利亞出了什麼像樣的科研成。

3、教育環境

大學的成敗的種子,其實在中小學階段已經種下,當你種下的一粒松樹的種子,那麼在大學期間你可以培育成一棵參天的大樹;當你種下的是一粒豌豆種子,充其量長成一棵豌豆射手。


一所小學的成敗不是他能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初中,一所初中的成敗不是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一所高中成敗不時讓多少學生考上重點大學;而是這些學校的孩子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有什麼樣的人生。

在這個階段給他們堅毅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思維,而非把學生看做流水線上的產品,小學的成品是初中;初中的成品是高中;高中的成品是大學。高中有多少老師告訴學生:“現在不是玩的時候,大學有的是時間玩!”

這樣的環境下給很多的學生形成一種什麼樣的觀點?恨不得讓學生記住每一個考試知識點,完全成為應試的產品,二恰恰考試的方式又很是流氓,拿歷史考試來說:我們考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哪一年?西方考的二戰有沒有可能避免?這樣的以不同方式教出來的學生是不同的。

我們中學教出來很多的存儲器,而西方教出來的是處理器,我們希望博聞強記,而西方教育出來思考著。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易得的互聯網時代,思考力遠遠比記憶力重要得多。

第二:形而上學盛行

100多年的歷史,說短不算短,說長比不過牛津、哈佛,劍橋、斯坦福。

但是我們卻經歷了院系調整、高考停考、恢復高考、院校合併、211計劃、973計劃,雙一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

當然初衷都是好的,但客觀上並不見得是好事。

1、院校調整

主觀上說為的是國家建設所需,客觀上講把學術氛圍強行轉到工程技術上,讓許多學校的失去了歷史,恰恰歷史是高校的文化之一。大學在介紹自己時往往喜歡尋根,尋找最遠古的那個根,然而很多高校最遠古的那根連個毛都沒有留下。

2、停止高考、恢復高考。

這個不必言說。

3、高校合併

再一次走入歧途,貪大而棄精,貪多嚼不爛。

4、各種計劃

看似是為了加強學校建設,增加支持力度,然而事實如何,真不好說。

本身各種計劃,給了高校很大壓力,為了所謂成果,甚至不惜造假。

為了這個名頭,哪一所學校沒有花精力、人力、財力、物力去“活動”過?有這份心思不如去研究一下教學研。

5、形而上學

1) 中學、大學很多政治類的課程,先入為主的告訴了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是對的,“形而上學”,“唯心主義”是錯的;“可知論”是對,“不可知論”是錯的;“一元論”是對的,“多元論”是錯的,這種哲學教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學的。

況且不說有多少諾獎獲得者是唯物、唯心,科學揭示的出來的世界越多,讓我們認為人類完全感知這個客觀存在能力越發有限。

2)很多所謂的科學捍衛者,在捍衛宇宙大爆炸、生物進化論時,用一種鄙夷的神態來批評哪些懷疑者,大笨new也是支持大爆炸和進化論學說的,但大笨new也在懷疑這些理論,科學是容得下懷疑的,而太多的不容置疑,讓很多學說在成了死水,成了宗教。

簡單舉個例子:“地球為什麼公轉?是怎麼繞著太陽轉起來的?”就連這樣一個問題都無法解釋,那麼浩瀚的宇宙哪些哲學老師怎麼就一句“可知”概括了?

3)形而上還在忙著批判和打到;我們往往把現在的失敗歸因於一點,或者孔子儒學、或者行政干預、或者高考制度、或者房地產?

然而這並非一事一物所致。

4)學科設置,很多人說中學強化物理弱化英語,有利於科學。

然而偉大力學家錢偉長中學數理化都很差,然而成為偉大科學家,大笨new恰恰認為閱讀、史學、國學、哲學反而更有利於科學;高中階段的數理化無非是記住某些定義、定理、公式、範式、試驗要領等等,通過運用這些來解決有既定答案的問題,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案都是固定於一兩種,而非思維性的問題解決方案。

如同二戰能不能避免?甲午戰爭清朝獲勝會如何?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等等,這樣的考題沒有答案可以寬泛不固定,但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 德育理念上跑偏

過度強調所謂的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而且不能告訴孩子們正確的方式。我想大多數人努力的動力都是為自己更好的生活。

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都沒錯,但是大笨new認為,通過努力在道德框架內讓自己財富增加,生活的更好就是奉獻、就是助人為樂;個人合法財產的增加也是社會財富增加的一部分。

還記得我們的:“公平有限,兼顧效率”嗎?思考一下為什麼分配原則會調整為“公平有限,兼顧效率”。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成語:知促常樂

大笨new的解釋是:自己的努力,應該對符合規律的收穫感到快樂。


大笨new易數學


有人說過:在中國的大學裡,包括最好的北大、清華,都正在培養一群20幾歲就已經“老奸巨猾”的學生,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 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一句就是:“他們正在培養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可以看看現在的大學生,多數學生一進校門就開始想著怎麼做才能畢業有個好前程,選課也選最有利於自己的,那種培養情操的課,幾乎沒人選。也是,我們從小就被各種培養班一路培養,講的是知識改變人生,說到底讀書不是為了當科學家,搞研究,而是為了賺錢,搏個好前程。前段時間剛入學的湖南城市學院大一新生竟然網上發表“愛國是不可能愛國的,老子一輩子都不可能愛國”、“都他媽大學生了還愛國,我看你就是蠢貨”等辱國言論,可謂震驚社會。



同樣地,現在的多數研究者真的是為了研究而研究嗎?名利名利,都是為了二字而奔波。


PhD肖


清華大學建校至今已經有上百年了,對於我國來說是數一數二的高等院校,為什麼至今還沒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科學研究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的投入,還有就是堅韌不拔的耐心和承受能力。科研要的是有不怕輸堅持到底的精神,科研要的是能扛得住外界的眼光,在沒有結果和產出的時候,任然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放棄不拋棄的毅力。


其次,環境影響人的成長和後期的發展,不管是清華大學還是其他的著名院校,學生們都是從小學,初中,高中一路走過來的,而這一路上,學子們更多的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他們的電腦一直處於背背、考試、成績這樣一條路上,很少有老師讓他們去創新、思考,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將來考上好的大學。


老師們常常把“考上大學後,你們有的是時間去玩,現在最要緊的是考上大學”。孩子們長期被灌輸這樣的思想,在上大學之前也把考上大學作為主要目的。有怎麼能指望這樣的學子們能有投身於科研,去做那樣枯燥無味的事呢?


還有就是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代表清華大學就沒有科研成就,諾貝爾獎是用來鼓勵人們去投身某一項事業的,而不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獎而去努力的。所以我們不要本末倒置了,一所大學的成就不能僅僅用有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來衡量的。


決勝網


這問題提的沒腦子,顯然是個80後的弱智憤青思維意識,哥哥只能說一句,小編你就這麼活著吧,沒心沒肺的挺好。

49年以後,全中國所有的大學都轉向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華羅庚的0.618法就是當年的壯舉,說這些你小編就等同是個白痴。那時候咱們國家在各個方面都沒有技術人才,一個工廠能看懂圖紙的人都沒幾個,怎麼辦?

大鍊鋼鐵的時代實在是令人痛心,全民鍊鋼的代價慘不忍睹,小高爐、小土爐真是遍地開花,可煉出來的那些鋼嚴格來講連粗鐵都算不上。

農業生產的洋相就出大了,畝產幾十萬斤的胡說八道天天見報,蔬菜水果水產等等多的讓人發愁,這可能麼?

一個江南水鄉地區的血吸蟲病,幾乎要打垮了南方的農業生產,下田種地的青壯勞力幾乎無人倖免,中醫騙子們使盡了渾身解數越弄越遭。毛主席說的:千村敝蠡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指的就是這件荒唐透頂的事兒。

怎麼辦?黨和國家被迫做出了一個影響至今的劃時代決定,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向生產第一線傾斜,也就是服務於國民經濟的需要。那些基礎研發暫時放棄。因為拖拉機太重要了,小兒麻痺必須控制,天花必須消滅,黃河長江的水患要根治,北旱南澇的局面要扭轉,鋼鐵產量嚴重不足的狀況要解決,發電量呢?棉花呢?

這時候的科研重心在哪兒,面對國家這樣的局面還要去考慮“諾貝爾獎”?小編你難道是頭豬麼?

由於體制決定了科研的方向,所以我們在基礎理論研究上其實是有所欠缺,這也是這些年“諾貝爾獎”跟我們老是沒什麼關係的的原因吧。這能說明什麼,其實什麼也說明不了,你小編想拿這個來噁心國家在某些方面的暫時不足麼?哥哥還真是瞧不起你這樣的垃圾。


土牛大哥


這不光是大學的問題,也不光是清華北大的問題,中國教育從小時侯導向就有問題,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導向都有問題,家長不知道為什麼把小朋友送去學他們並不喜歡的所謂的舞蹈,聲樂等,請問除了幾個音樂家舞蹈家?很多孩子大了基本生活問題都自己解決不了,談什麼獨立思考,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且中國大學生考研基本上完全是為了好找工作,有幾個是衝著探索問題去的,絕大部分人連問題都提不出來,實驗室做實驗不是驗證自己提出的假設,因為提不出來新的假設,都是驗證老外已經得出的結論。

還有就是我們的經濟基礎太差,老百姓連基本生活問題比如房子等問題都解決不了,誰去潛心搞研究,偉大的探索者需要沒有後顧之憂


鈣爺


在可預見的未來五十年之內,我國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在更遙遠的未來,出自目前教育方式下的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仍然是極少數。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多種。

①思維方式 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下成長的孩子,從小就受到諸如《易經》《論語》《陰陽五行》等思維方式的影響,根本上偏離了科學精神,理性思考是最缺乏的品質。

②學術目的 在一個以權利和金錢至上的社會里,搞學術研究的也受功利驅使,而失去了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慾望。

③科研投入 由於對科學的誤解,我們對於科研的方向是迷茫的,投入也是漫無目的,大量資金用於那些永遠也不可能得到成果的項目,卻養活著一個龐大的“偽科學”體系。

④歷史原因 在科學發展最迅猛的一百多年內,我們由於封閉和入侵,錯過了科學的黃金時代,在目前科學發展的瓶頸時期,突破是極為困難的。

⑤我們已經獲得的諾獎中,只有一個自然科學類獎項,其他除我們並不在乎的文學獎,就是我們視為恥辱的和平獎。什麼時候我們不再覺得這是恥辱,那就離真正獲獎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