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格拉條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阜陽,想品嚐一下地方特色美食的時候,我想,十個阜陽人要有九個會告訴你:去嚐嚐阜陽的格拉條吧。多少年來,這種既經濟又實惠的風味小吃,被阜陽人視為本地的一種特色小吃。但格拉條到底是不是阜陽的原生小吃,一直眾說紛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有關格拉條的前世今生吧。

阜陽格拉條的前世今生

阜陽格拉條

  格拉條屬於麵條中的一種。要想弄清楚格拉條的出處,首先我們要弄清麵條的起源。中國的麵條種類多不勝數,炸醬麵、陽春麵、打滷麵、油潑面……無一不具有獨特的口味。麵條作為人類的主食之一,已經長達數千年,據我國古代文獻記載,早在漢代人們就已經比較普遍食用麵條了,不過,當時不叫麵條,叫“湯餅”。但古代的麵條是怎樣製作的,由於本人學疏才淺,沒有能從書中看到這方面的記載,但麵條最早起源於中國的說法的確是有歷史依據的。這一點也是不容置疑的。

  麵條是中國人的最愛,晉代束皙曾作有一篇《餅賦》,其中寫道:“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言下之意就是說,在嚴寒的冬日清晨,若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條,既能驅寒充飢,又能起到保健養生的作用。《餅賦》還用誇張的筆法,描寫了僕人們侍候主人吃湯餅時所表現出來的“饞相”:“行人垂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舐唇,立侍者乾嚥。”這表明,吃麵條在當時是上等人的享受,而一般平民則無此口福。

  在北方地區,如陝北,山西等地,有一種很普遍的小吃,名為餄餎(héle)。其名稱的發音,麵條的製法、形狀與阜陽格拉條驚人相似,都是用格拉條機子(山西人稱“餄餎床子”)架在大鍋上直接擠壓到滾開的鍋裡,麵條粗硬,很有嚼頭。不同的是,餄餎面的原料是豌豆麵、蕎麥麵等雜糧,吃的時候澆上牛肉或羊肉湯;而阜陽格拉條的原料是小麥面,調製使用的是芝麻醬、豆芽、辣椒油等。由此可以看出,山西餄餎面與阜陽格拉條的確存在有許多共同點,唯一的不同點只存在佐料上。

阜陽格拉條的前世今生

山西餄餎面

  從現有的資料可以看出,餄餎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甚至更遠的年代。《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麵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由此可見,餄餎面的歷史要比阜陽格拉條久遠的多。而從兩者之間所使用的製作工具與麵條的形狀以及對面條的稱呼上來看,格拉條極有可能是從餄餎面演變而來的

  由於山西餄餎面的歷史早於阜陽格拉條,又因其製作工藝極其的相似,由此推測,格拉條不應該是阜陽原生小吃。那麼餄餎面的製作手藝到底是什麼時候傳入阜陽的呢,為此,筆者走訪了幾位老阜陽人,據幾位老人講,阜陽格拉條的原型就是山西的餄餎面,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被稱為晉商山西人紛紛來阜經商,他們在阜陽不僅開辦商行,還開有雜貨酒樓,而餄餎面的製作手藝正是在這個時候被帶入阜陽的。最早壓制格拉條的機子不是八十年代普遍使用的千金頂,而是很笨重的木製格拉條機子,做起格拉條來十分費時費力。山西餄餎面最早出現在阜陽街頭上時,由於“餄餎”二字阜陽人不理解,也因為“餄餎”與“格拉”的發音相近,被最初的食客誤認為是“格拉”。但當時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不經意的誤認為,竟催生出了一種極具阜陽特色的小吃。

阜陽格拉條的前世今生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餄餎面”到“格拉條”,期間已走過了近百年。經過近百年的進程與演變,格拉條早已成為獨具阜陽特色的本土小吃了。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 後期,阜陽人根據本地的飲食習慣,開始對“餄餎面”進行了改進,就是把蕎麥麵改為了小麥面。最初的時候,阜陽人賣格拉條多在夏天,那個時候的格拉條就是一種涼麵,生意人把壓制好的格拉條一把把的擺放在笊頭裡,放在挑子的一頭,另一頭放涼水與調味品,然後挑著挑子走街串巷的叫賣。見有人吃格拉條時,就抖開一把放在涼水裡衝一下,再放上豆芽、蒜泥等佐料就行了。

  雖然說格拉條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出現了,但遠沒有像今天這樣受歡迎。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的格拉條口味單一,配料簡單,基本上用的就是豆芽。而山西的餄餎面的配料(山西人稱作“潲子”)則是用純羊油熬製的辣椒和百年老鍋湯及新鮮味美的羊肉,輔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蔥花、枸杞等十餘種佐料,吃起來味道鮮美,香而不膩。這一點是阜陽格拉條遠不能相比的。其次是當時的格拉條是一種季節性小吃,賺錢不多,許多人不願意去積極的經營,甚至漸漸被人們遺忘了。所以,格拉條曾一度在阜陽城消失的無影無蹤。

阜陽格拉條的前世今生

  格拉條第二次出現在阜陽城,大約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這一次格拉條的再現,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首先是格拉條機子不再是木製的了,而是採用鐵架千斤頂倒置擠壓麵條,省力了不少。而格拉條也多采取了店面經營,冷食熱食隨意,生意一年四季不斷。二是對格拉條配料上的改進,除一直沿用的豆芽、蒜泥外,還根據季節的不同,添加了芹菜、黃瓜、豆角。同時,調料品也有過去的幾種增多到十幾種,以迎合不同人群的愛好。

  也許是改進後的格拉條更加適合了本地人的口味,進入2000年以後,阜陽格拉條日漸紅火起來。格拉條店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在大街小巷。許多人都把格拉條當作早餐或午餐的首選,吃格拉條的人群中,有白領淑女,有建築民工。更不乏富翁老總。大家在一起共享美食的情景,已經成為阜陽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