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巴盟燜面與燴菜

內蒙篇引言

內蒙古自治區,中國面積第三大、東西跨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儘管佔據如此廣闊的徒土地,卻不過擁有兩千多萬人口,且大部分地區並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其城市大多集中在南緣。

內蒙古的飲食與中國其他地區相比絕算不上豐富,但也並非其他地區的人所熟知的奶製品加牛羊肉這麼簡單。在內蒙古,占主導地位的飲食主要由蒙古族的蒙餐、漢族的漢餐和回族的清真飲食三大部分組成,這也是我此次一週時間將要去尋找並嘗試的東西。

但是誰又敢確保呢?內蒙古如此之大又如此低調,也許還會有計劃外的存在。

作為一個文科生,河套平原之名早已根植於腦海深處,而巴彥淖爾作為河套平原上的重要城市之一,亦是熟稔於心。

但對內蒙人而言,巴彥淖爾更多是以他們所熟知的“巴盟”之名而存在,儘管曾經的盟已易名為今天的市,巴盟巴盟,仍會脫口而出。

談到飲食,巴盟就更是內蒙古絕對有分量的一個地方,而這種分量,則主要是由燜面與燴菜撐起。在內蒙古的其他城市,人們也普遍相信,巴盟人家的燜面與燴菜,是最好吃的。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河套巖畫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巴盟燜面在內蒙古家喻戶曉,而這些燜面中最經典的便是排骨豆角燜面。好的燜面一定是鐵鍋燜制的,最好是一口鐵鍋端上桌持續燜持續吃,但是迫於最小分的鐵鍋燜面也至少需要兩三人才能吃完,只得以盛在盤裡的一盤面將就之了。

排骨、豆角、土豆與麵條,這個組合本身就協調合理,讓人心生期待。燜面上桌,一股熱騰騰的香氣撲鼻而來,是種混合著肉面之味而又帶著油香的味道。雖然看上去油大,實際上只是一層薄薄的油包裹著麵條與其他食材,不至使人油膩又有充分的油潤感。燜制的麵條比起煮制的麵條更加綿軟,但又不失精韌之感,貼著鍋底的麵條還會帶上一些焦糊,令口感更加豐富。而豬肉、豆角、土豆也被燜制的油香滿溢,讓人停不下嘴。

不過,燜面完全沒有水分,多吃容易幹口與膩口,配上一碗湯水或是一疊酸辣爽口的小涼菜,會更加適口。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在內蒙,家家餐廳都有大窯嘉賓與大窯橙諾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豬肉燴酸菜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與巴盟燜面能夠在知名度與地位上一爭高下的,還有巴盟燴菜。巴盟燴菜中最經典的菜式,則是豬肉燴酸菜。

這道豬肉燴酸菜,頗有東北菜式那種大鍋大量、胡炒胡燉的態勢,像是河套版的“大亂燴”,豬肉、酸菜、土豆、粉皮在鐵鍋中粉碎交融,彼此之間已不太分明。從賣相上,這道菜一定拿不了高分,但舉起筷子來上一口,酸菜土豆粉皮已徹底融為一體,不管你怎麼吃,它們都會同時出現在你的口腔裡。而豬油也在這三種素食的混沌包圍之中,每一口都如此豐滿,再加上時而出現的焦脆部分,更豐富了口腔體驗。整道菜酸而不激、鹹而不過、油而不膩、滋潤開胃,實在是一吃就忘不了的味道。

再來上一盤貼在鍋上烀出的餅子,飽吸燴酸菜之味,更讓人慾罷不能。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烀餅子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肉焙子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肉焙子即巴彥淖爾版的肉夾饃,也是來到巴盟不得不食的一種小吃。肉焙子使用發麵的饃作殼,夾上獨具風味的滷肉,然後大大地咬上一口,饃殼的酥、饃身的韌與肉的筋爽被一同感受。何必只認準一方風味呢?肉焙子一樣美味。

為中式漢堡喝彩!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面精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面精其實就是巴彥淖爾的釀皮,這名字實在太過可愛,聽起來就如蛇精、虎精一般,彷彿是麵粉修煉成精後的產物。巴盟的面精呈晶瑩而略微透明的白色,與其他地方常見的黃色釀皮截然不同,這是把麵筋完全洗出的證明。加上面筋塊、蘿蔔絲、黃瓜絲調上醋、蒜、辣子,繼續感受那爽滑勁道、繼續感受這西北味道的延續。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食物,巴盟較為著名的食物還有糖麻葉,與寧夏的糖麻丫相同。另外,則是河套地區盛產的蜜瓜和西瓜。相信我,10塊錢,車上的西瓜分分鐘買三個走。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555天吃遍中國】第46天 內蒙古 巴彥淖爾

食路匆匆,腳步匆匆,無法與巴彥淖爾有更多的接觸,但我相信,以後的它就不會只是一個簡單存在於我腦海中的地名了,它將從此與味道捆綁,也將讓我從此見名思幾味、食味憶一方。

再會巴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