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後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

“你所有的恐懼和不安,都源於看不清趨勢。”



美國當地時間3月18日,美股下跌再度熔斷,這是三月第四次熔斷、美股史上第五次熔斷!疫情的不確定性持續蔓延,演變成股市的重大災難,廣大股民和機構投資者談股色變。這也恰恰應驗了華爾街股市那句名言:“只有趨勢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商界亦如是。


今天,在一個多元化、族群化、市場高度細分的時代,不管是疫情這個特殊時期,還是一般規律的經濟週期,企業在很多時候都會面臨很多不確定的挑戰,誰抓住趨勢誰就抓住了在紅海中勝出的王牌。


“每個企業都應該站在趨勢的角度去創新。從戰略上基於消費趨勢去進行新品類、新場景和新模式的創新。從產品和服務上,圍繞消費需求和族群的變化,去進行週期性的迭代。”知名商業趨勢觀察家、知萌諮詢機構創始人兼CEO肖明超這樣解釋道。


掌控“後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


1

後疫情時代,消費市場迎來五大趨勢


疫情對中國消費市場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趨勢改變?肖明超在接受《中外管理》採訪時總結了五大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宅場景”驅動的新消費。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疫情解鎖了很多人的烹飪技能,朋友圈開始頻頻曬出“在家做涼皮”“在家做煎餅果子”“在家做雙皮奶”……


這背後關聯著一個有意思的數據,疫情雖然使得很多行業和產品受到衝擊,但也帶來了中國新消費的活躍。調味料、速凍食品、室內健身器材、理髮器等產品在疫情期間賣的很火,銷售增長量甚至超過百分之一百。


“其實中國的消費市場這些年來一直都是冰火兩重天式的發展。疫情下也一樣,一方面很多行業面臨著低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窘態。另一方面很多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如宅場景驅動下的新消費”肖明超如是說。


第二個趨勢是新零售領域因為疫情正在產生深層進化。比如:此次疫情中,那些靠線上運營的每日優鮮、美團等公司,還有以傳統線下為主的家樂福、大潤發、永輝超市等連鎖門店,都在發動它們的供應鏈能力、配送能力、接近用戶的能力,成功成為了很多消費者非常重要的宅家必選。


掌控“後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


肖明超表示:這次疫情會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消費時代也會驅動更多社區團購模式的崛起,未來傳統零售業會迎來變革。而真正能夠在新零售領域成為領軍的,一定是兩棲型零售企業,即同時具備線上、線下運營能力的企業。


第三個趨勢就是“宅”經濟帶來了流量的遷徙,流量下沉趨勢明顯。通俗點說就是:五環內的人口紅利已經結束了,互聯網要全面地去佔領五環外的下沉市場。


仔細看這次流量下沉運動帶來了什麼?肖明超解釋說:“一個就是線上娛樂的飛速的增長,一個是社交媒體成為廣大網友生活中一個深度陪伴。”顯而易見,今天短視頻對於很多人而言,已經不再是一個娛樂休閒的“佐餐”,而是成為了大眾表達自我的平臺,甚至成為了技能養成平臺和知識獲取的平臺。


掌控“後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


而之前一些垂直場景類、低頻非剛需的領域現在反而變成了剛需。比如: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企業服務等一些專業的應用和場景服務在這次流量遷徙裡得到了更多機會去擴張。


第四個趨勢就是5G社會的提前”實驗”。

這次疫情給5G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測試”機會。比如:5G雲直播、非接觸商業領域的無人送貨車,以及在醫院裡應用的越來越多的智能醫療機器人、遠程醫療……這些都是5G技術運用的例子。


“5G會推動我們進入一個超智能的社會,一個有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支撐的社會,而疫情會加速這些智能化場景經濟的到來,因此,未來企業數字化轉型必然會成為大趨勢。”肖明超判斷道。而如何抓住5G時代的商業機會,以及怎樣藉助5G去賦能,這是值得企業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掌控“後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


第五個趨勢就是健康商業的邊界正在打破。未來很多圍繞免疫力,圍繞大健康相關的產業、以家庭為主題的消費(包括親子教育),一定會迎來絕佳機遇。


2

補償性消費和報復性消費將會並存


有新聞稱,西安婚姻登記處恢復正常後,第一週的離婚預約竟然爆滿,疫情後報復性反彈的竟然是離婚。也有網友抱怨說疫情期喝不到奶茶,隔離結束後要去買77杯奶茶,來彌補自己“受傷的情緒”。


疫情後,在上述五大新消費趨勢和消費場景下,不同行業會不會也產生此類報復性消費或報復性反彈?


肖明超的觀點是:補償性消費和報復性消費會並存。


何謂補償性消費?如某個消費者沒有辦法帶孩子出去旅遊,那麼他一定會在餐飲、文化等產業進行補償性的消費。


掌控“後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


何謂報復性消費?“77杯奶茶”的案例就是一種報復性消費,同時還有一些生活嗜好品比如菸酒、咖啡等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報復性的消費。而那些因為疫情延遲的汽車購買計劃、家居裝修計劃等消費行為,也會因為疫情結束而重新上揚。


“可以看到,疫情其實為新消費開了很多新窗口,打開很多試驗田。企業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從這些人群消費的動向和新趨勢中挖掘消費紅利,找到更多新品類的機會。”但肖明超也提醒,商業趨勢有大趨勢,也有小趨勢,或者說,趨勢也有長期和中短期的區別。


在他看來,如果是在半年到一年之內爆發完就消失的,可以定義為短趨勢。比如那些迅速竄紅,迅速又消失在大家視線中的“網紅”現象。還有一些因為疫情的客觀不便利所催生的一些消費行為,未來可能未必會長期存在,這些也屬於短期趨勢。


而那些帶有文化屬性和大健康意義的消費趨勢,以及那些更加族群化的消費,則算是中長期趨勢。而且有些短期趨勢也可能會孵化出來新消費的潮流,並且會長期存在。


做好這些判斷,才能從容應對消費者的“報復”。


3

場景化,會成為品牌洞察趨勢的關鍵


那麼問題來了,後疫情時代,企業怎樣去打贏新消費趨勢下品牌營銷戰?


“一定要賦予它新的意義,一定要有新的場景,而且一定要有新的故事和新的話語去詮釋營銷。”肖明超表示,未來所有的媒介都將成為場景化媒介,在這個場景化媒介當中,企業主體要在傳播裡尋找和消費者的情感共鳴,要去成為消費者的情緒表達者,然後要為消費者營造出儀式感和氛圍。”一句話表達就是,“你的品牌資產一定是靠你強有力的價值傳遞去實現。”


掌控“後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


舉例來看,作為企業一定要到消費者的生活場景裡面,看他們為何選擇你的產品,怎麼使用你的產品,怎麼評論你的產品。也可以通過網絡數據去分析消費者如何去分享你的產品。


這就是所謂的,到消費終端去洞察消費者真實的消費行為和趨勢。肖明超提到,大數據時代,傳統的那一套用戶研究方法也不是都失靈了,洞察趨勢數據+微觀察,能夠更好地去還原消費者的真實場景,通過很多大數據分析看到一些基本面或者是看到一些現象。


總之,後疫情時代,企業和消費者溝通變得非常的重要。“今天消費者和品牌之間一定是粉絲的關係,一定是積極參與的關係,一定是共生共創的關係。對於更多的消費者來講,消費已經成為了自我建構需求,所以今天的消費是什麼?今天的消費越來越成為了一種探索。”肖明超總結說。而毋庸置疑品牌力越強,在疫情之後的恢復力就越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