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國央行仍保持謹慎的寬鬆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已經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從投資、消費,以及工業生產的情況來看,一季度在疫情的影響下,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出現大幅度下滑,很多機構都預測一季度會是負增長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企業還是金融市場都對穩增長的政策有很高的期待和呼聲,期待政策刺激以實現經濟的恢復。從央行最近的動作來看,已經不斷釋放出貨幣寬鬆的信號,但這些信號同時顯示,貨幣政策的寬鬆仍很謹慎。3月30日,央行下調7天期逆回購利率20個基點。為應對疫情影響,今年2月初央行先行下調逆回購利率10個基點。時隔一個多月,央行再度下調逆回購利率,從政策意圖上也是釋放了進一步寬鬆的跡象,央行貨幣政策放鬆空間正在打開。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央行和國外主要央行採取同步的政策。相對而言,中國的貨幣政策仍屬於“穩健”的範疇。

此次“降息”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如2月初操作類似,此次又是逆回購利率先行下調,由此,市場普遍預計4月中旬MLF利率有望同幅下降,進而帶動4月20日LPR報價下調。二是,此次逆回購“降息”幅度進一步加大,比2月初逆回購利率下調幅度擴大一倍。央行當天開展7天期逆回購500億。此前,央行連續29個工作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意味著宏觀政策逆回購力度的繼續加強。同時,貨幣政策以靈活適度為基調的邊際寬鬆力度逐步加大。如果LPR按照之前的路徑如期下調,則市場貸款利率從2月份以來將有30個基點的下降。那麼,從去年8月份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算起,將有40個基點的調整,相當於半年內兩次的全面降息(以每次25個基點計算)的效果。這也意味著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思路仍然是堅持謹慎、穩健的思路,採取漸進式的寬鬆方式。

相對而言,中國央行的政策與海外普遍採取的降息+QE的政策並不相同。為應對新冠肺炎在全球的流行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和金融危機,全球各國政府都採取應對的政策,以緩解經濟放緩的步伐並穩定資本市場。據統計,截至3月30日,2020年以來,全球已至少有35個國家或地區先後宣佈了57次降息。美聯儲、歐洲、日本等主要央行都擴大了資產購買計劃,再次擴大QE規模,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特別是美聯儲3月份以來的激進寬鬆政策給全球帶來非常大的衝擊。目前,美聯儲已將基準利率下調至零附近,並宣佈無限量購買國債和準政府機構發行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並且通過再貼現窗口為商用票據提供融資。一貫“吝嗇”的歐洲央行日前也宣佈將增購7500億歐元主權債務,並不設購買比例限制。美聯儲的降息+QE的政策預計給市場帶來2萬億美元的流動性,未來其仍會繼續擴表。

相比之下,中國央行“剋制”許多。疫情發生以來,人民銀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以及降低存款準備金等工具,向市場注入約1.35萬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僅不到2000億美元。雖然從方式上看,除了QE之外,中國央行也採取了降息、流動性支持和再貼現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但政策的力度遠小於美聯儲等,可以說仍屬於相對“穩健”的範圍。

對於中國與海外的政策差異,其實主要考慮中國國內的疫情發展和經濟環境的不同。海通宏觀分析師姜超認為,由於國內外疫情的走勢不同,中國的貨幣政策無需跟隨美國大幅放鬆。當前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在於疫情導致的大面積停工與停業,這時即便大幅放水其實資金也難以流入實體經濟。同時,一季度的疫情帶來的價格波動使得通貨膨脹高企給貨幣政策的寬鬆帶來壓力。海外的情況來看,歐美正處於疫情擴散期,很多國家也在陸續採取“封城”的措施,其對經濟的衝擊更大,帶來經濟“停擺”的風險,這使各主要國家不得不加大政策刺激、保持經濟得以延續。

中國的金融市場並沒有如海外一樣受到疫情的明顯衝擊,因此,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需求也不像美元那樣強烈。從目前人民幣貨幣市場的情況來看,實際上,在2月份階段性補充流動性後,市場利率已經明顯下調,並不缺錢。與之相反,由於美股資產估值的調整,引發了美國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的緊張,這不僅使得海外資金從中國金融市場流出,導致人民幣兌美元短期貶值,也最終使得美聯儲大幅度釋放QE。從政策效果來看,美聯儲的政策大大緩解了市場的流動性壓力,暫時算是穩定了市場的情緒,但金融市場的避險情緒仍很濃厚,特別是短期美債已經出現負收益率的情況,說明這兩類國債在市場上需求過旺,其背後反映的是市場在避險情緒下,對流動性高的短期金融資產的青睞。未來海外市場的恢復還在於疫情擴散和受控制的程度。與之相反,從實際情況看,中國市場並沒有出現流動性風險,維持短期超低利率和向市場“灌水”的意義並不大。

貨幣政策的謹慎使得中國仍然具有政策上相對主動的位置。央行此次“降息”之後,中國仍然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採用常態貨幣政策的國家,仍然可以通過正常的貨幣政策操作強化逆週期調節。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指出,考慮到國內經濟金融情況與國際的差異,人民銀行在使用貨幣政策工具時保持了定力和彈性,並沒有一次用完所有的子彈。而對於美國而言,除了進一步加大QE加槓桿以外,利率政策調整的空間已經幾乎沒有了。

當前需要注意到中國經濟在一季度受到巨大的打擊,而且未來的恢復也需要比預期更長的時間。這主要是因為全球疫情蔓延帶來的海外需求收縮以及全球供應鏈的中斷。在這種情況下,在經濟緩慢恢復的要求下,一方面中國的貨幣政策仍需要扮演重要的“穩增長”的角色,另一方面,央行仍顧忌通脹和需求恢復的速度,從而採取較穩健的態度。從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最近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披露的信息來看,中國的貨幣政策仍然強調“靈活適度”,而不是全面的寬鬆。中央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下大力氣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繼續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潛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所以,中國的貨幣政策的走向仍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提升對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效率;另一個是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防止金融風險。因此,在全國大多數省份逐漸解除疫情警報、開始恢復經濟活動的情況下,二季度以後根據中國經濟恢復的情況,政策調整的窗口才會逐漸打開。如果經濟恢復不夠理想,或者受到海外二次衝擊嚴重的情況下,那麼貨幣政策還有進一步寬鬆的餘地。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央提出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表明整體宏觀政策正轉向相對寬鬆。但由於中外疫情發展和對經濟的影響不盡相同,中國的貨幣政策可能採取逐步寬鬆的方式,以實現經濟的逐漸恢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