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的拔胯是什麼?

我們平時在走路時,大多數人都是用大腿肌肉帶動身體向前.

如果用胯帶動雙腿向前移動,那就使肌肉少做功.

練過撥胯的人應該知道,胯練好了,是可以連續不斷反彈的,

且動作的速度非常靈動,一驚一詫之間,胯連續彈出勁力.

帶動腿換步進胯可以發橫向勁(確保這個勁力是大筋彈射出來)

也可以發縱向勁,而且速度,是令人驚訝的。

用胯走路可以很快,而且不累,可以高速走很久。

提起速度時,是普通人百米衝刺短跑的速度,

普通人以這種速度只能跑個十幾秒多說幾十秒,

可以跑幾分鐘。

逝去的武林中唐維祿就是用這種方式跑了幾十分鐘.

比火車還先到. 這在形意門中叫做夜行術.

內家拳的拔胯是什麼?


一旦我們用胯帶步的方式進行攻擊,

不需要腿部肌肉蹬地發勁,力不從地起,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把雙腿解放了出來,

可以邊走邊打擊。

打擊的動量其實是胯的縱向的運動,

典型的表現在直上直下的坐胯,

而個人認為,縱向的胯的運動路線,

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圈,

跟胯的平轉一樣,成一個圓周運動,

如同划船時,所劃出的一個縱方向的運動立圈,

當然,要利用這個立圈發勁,

還得需要丹田和尾閭的抖絕。

胯是人體最大,並且力量最強的一個關節,

挑五百斤的擔子,最不感覺吃力的就是胯了。

反之講,如果你能用胯主動發勁,

那你的勁力一定是倍增的(可觀看三寶不息的視頻板塊)。

有句拳訣講“打法定要先上身”

然後就有人解釋為,上體先動。

試想,沒有步伐的移動,

那上身動了管個啥用呢?

個人認為,利用步法快速接近對方,是打擊的第一步!

以前也講“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看來是有點道理的。

胯為腿之根節,翻胯不但可以使背部形成翻浪勁,

而且可以與前腿形成頂勁,完成身體的快速整體位移,

達到迅速貼近和撞擊的目的。

明白了胯的橫圈和縱圈的同時,

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腰動跟胯動的區別,

理清它們之間的關係,

胯可以主動彈抖,跟尾閭對接,形成螺旋勁,

而腰椎跟胯骨相比,很細很脆弱,

並不適合主動發勁。

所以,我們唯有先找到胯發勁的感覺,

才可能有大的提高(可以觀看三寶不息的視頻部分)。

第一階段:動作熟練、到位,做到肩胯擰轉帶動手臂;

第二階段:從起點抖發到終點單一發勁,要求瞬間彈抖能打出筋骨崩彈聲;

第三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實現被動迴環發勁,要求肩胯內臟整合生生不息。

真傳的“撥胯”則是以撐拉一側胯關節,

使其能夠掙開骨縫,

大筋崩彈而使胯能彈,

兩側胯一張一馳,

協同配合,則連綿不斷,

滔滔不絕,顫彈不已!

因此,在撥胯動作的習練上,

我們強調用關節的開,帶動大筋的拉伸,

從而產生彈性,驅使胯完成崩彈性擰轉,

而非胯的主動式擰轉!

為什麼我可以用這種極速跑好幾分鐘而不累呢?

由於是大筋的彈抖帶動胯的動,肌肉並不收縮,

沒有肌肉的收縮發力, 就不會耗太多的能量.

所以,快速跑動許久,人卻沒有絲毫疲憊的感覺。

“筋骨,關節”好理解,如同弓箭的“弓架”和“弓弦”。

“內臟”置於人胸腔腹腔內,稱之為“五臟六腑”,

是人體的幾大工作系統,擔負著人體重要的工作機能,

屬於重點保護的對象,何以用到發勁當中去呢?

“內臟”既分散也統一,各個內臟之間由筋膜相接,

與脊柱又相連,如同藤上葡萄,牽附於脊柱之上,

與橫膈膜連為一體,上下提墜位移!

產生上下的衝撞勁力,

而使得身體呈現彈簧般的垂屈伸,

與人體各關節相互呼應,

而產生人體重量的垂直上下崩彈,

有人稱之為“千斤墜”.

集百餘斤的重量於一處,而產生的衝撞勁力,

通過關節的傳遞,

直接作用於“手腳”等梢節,

產生巨大的打擊勁力,

稱之為“將身體掛在手上”!

擊物要能透,肢節必須強硬,

通過盤練,使梢節如鋼鞭。

“速度,勁力,硬度”

構成了打擊的必要條件!

這就是為什麼力達梢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