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線整體位移、中線定軸旋轉與圓切線化勁


中線整體位移、中線定軸旋轉與圓切線化勁


周身一家、上下相隨、完整一氣是內家拳武技的重要特點,在盤架與推手中只要具備這種狀態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在太極推手中,化勁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如何能將來勁來勢化得空透,是拳家花盡心思追求的狀態,也是能發放空靈的基本前提。

練太極拳,許多人曾有過疑惑與茫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修練太極拳,除了有明師指點以外,個人的悟性、恆心與實踐勇氣是造就拳技成功的重要基礎。《太極拳論》對太極的解釋精微之至,然對太極法門(拳訣、心法、具體練法等)並不提及,原因是法門不具有真正的終極適用性,它是一種具體方法,往往只是階段性的。“骨堅筋長關節活,意定神凝氣勢整”,這句話已經將太極拳體松心靜、自然圓活、整體合一、內勁收斂入骨的要求予以準確揭示。在這裡,再就下面的要求予以闡述:


一是身體中線整體位移。

中線是人體自然存在的重力線,是自然界地球引力集中作用於人體質點(重心)而形成的引力線。由於人體具有對稱性,故這條線通過人體體內並處在居中位置。守中用中目的在於,維持自己平衡穩定的同時,控制對方的重心而使其立身不穩(拔根),故發放時能隨心所欲。推手時,自己中線的整體位移與中線定軸旋轉,可以保持整體合一的狀態,並能非常巧妙地化解對方的來勁來勢。這與中定的要求是一致的,因為中定並不是身體定住絕對不能移動之意,而是指中土不離位——重心於支撐面內的移動儘可能要小,中定時於整體合一的狀態中便能借助地利以內功將對手擊出。然而,中線的整體移動(前進、後退、左挪、右閃等)在實戰中便能使身法極盡靈活之能事。

中線整體位移、中線定軸旋轉與圓切線化勁


二是中線定軸旋轉。

這裡的旋轉不要囿於“上下一條線,全憑左右轉”的思想。太極拳正確的身法是,百會引領,豎項含喉,命門微鼓,腰脊貫直,涵胸松腹,平胯圓襠,曲膝松踝,尾閭下插;這裡,並不是“百會——會陰”一條絕對垂直於地面的標準線,而是要強調“尾閭——兩腳根連線”一個垂面的狀態,換句話說,尾閭無形鉛垂線指向兩腳跟內側的連線,一腳全虛時(如踢腳),尾閭則指向另一腳的腳跟。顯然,人體中線與這條無形的尾閭鉛垂線是自然重合的。

因此,中線定軸旋轉,就是這一尾閭無形鉛垂線的定軸旋轉。欲轉必定軸,不定身必亂,手腳身隨此無形定軸左右轉動,要同時同步(而不是有先有後),則太極整體合一、弧形圓活的狀態自然得到。正如圓規劃圓,只有定住一腳才能周圓。當身體不轉動時可以作中線的整體位移,尾閭則發揮舵手的作用,微微調整運動的方向。注意,身體轉動時不宜位移,否則,身形必散亂。

中線整體位移、中線定軸旋轉與圓切線化勁


三是圓切線化勁的原理。

在太極拳運動中,圓切線化勁是最佳的不受力化勁,比起槓桿化勁、合力線化勁不知要巧妙多少倍。推手時,與對手融合,無論接不接手,在意道上兩人封閉於一個無形的圓球中,而自己本身也是一個空通的圓球。凡推手接手處,宜使對方來勁來勢處在我的圓切線處,無論是局部的弧線還是整體的圓球道理都是一樣的。圓切線化勁可以上下左右旋轉運化,由對方來勁來勢的偏向決定。凡旋轉時必須按照中線(尾閭)定軸旋轉的道理。圓切線化勁好比是讓一個極差的康樂球手打中的不是白色母球的球心,而是打中球的切線處。

中線整體位移、中線定軸旋轉與圓切線化勁


在意道上,自己不能出現左右前後的偏差,意識要均勻分佈於周身皮表吸融對手,接手處必能融儘自己周身,也能於接手處知悉對手細微的變化,其意圖將不攻自破。人體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小的太極球,其局部運化要服從整體運化,而在局部化勁中也只能發揮有限的作用,故必須依賴及時有效的還施對手的勁路迴路。只有整體圓球的圓切線化勁,才會空透,也才發人迅捷,或於其人身後(如以指按其背脊)施加四兩勁足以制之。是言,句句肺腑之音,學者研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