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原則》扔掉了嗎?

以下文章來源於汪汪如吠 ,作者汪雲志行之

橋水基金爆倉傳聞一出,股市一片恐慌,連菜市場的大媽都知道橋水基金爆倉了,傳播下沉的程度不可謂不深。橋水基金的創始人Ray Dalio趕緊親自出來闢謠:受疫情影響,橋水基金的確是虧了一些錢,但是橋水基金的實際表現沒有超出過去45年來所有正常的預測幅度,而且橋水基金保持了很好的流動性,客戶如有不安,可以隨時贖回。誰信呢?!

接著我就在微信群裡看到有人發了一個人悲傷的把《原則》扔到垃圾桶裡的短視頻。Ray Dalio就是《原則》一書的作者。你創立的橋水基金都爆倉了,你衰了,你的書肯定也都是騙人的鬼話,扔了也罷!

實事求是的牌匾,最早懸掛在號稱“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嶽麓書院,也有人說,實事求是正是某思想的核心精髓。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可以說明實事求是操作方法的書,一直沒有找到,直到2018年我讀到了《原則》,對,就是Ray Dalio寫的,短視頻裡被扔掉的這本《原則》。

您的《原則》扔掉了嗎?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至少送給了五位好朋友,還專門在我生日那天在溪山讀書會和書友們分享了這本書。

我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呢?我真正喜歡的並不是他具體的投資方法,而是他實事求是的生活原則和做事原則。

Ray十分坦誠的講述了自己成長生活和創業經歷,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這對理解他的原則是特別有幫助的。

Ray在書中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原則,保持有意義的關係:你關心別人,別人也關心你;選擇有意義的工作:一生願意為之奮鬥的使命。

Ray建議每一個人獨立思考並決定:

一,你想要什麼?

二,事實是什麼?

三,面對事實,你如何實現自己的願望?

Ray極度透明極度求真的態度甚至讓人感覺有點苛刻,難以忍受。他要求所有和他一起工作的人都要做到極度透明極度求真。為了避免人們擔心犯錯而受到懲罰,Ray規定,只要誠實真實的完成提交錯誤日誌,就可以免除任何處罰。這樣整個橋水才會不斷的向錯誤學習。Ray是一個真正實事求是敢於面對錯誤並向錯誤學習的人。

Ray深刻認識到人的優勢和劣勢,人有想象力有創造力,但是會疲勞、會有情緒、會犯錯誤;計算機的優勢和劣勢,誠實高效的履行指令,永不疲倦,但是計算機沒有自己的想法。橋水基金的運行系統,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對人和計算機的理解的基礎上。

Ray深刻的體會到每一個人的優勢劣勢不同:性格/能力/閱歷/經驗/行業/思維模式/風險偏好等等,Ray有效的避免了集體智商下降的陷阱,有效的設計了集體決策不同緯度,這就是創意擇優加權棒球卡的決策機制。

Ray是一個真正如飢似渴求不同的人。他讓自己保持極度開放的心態,允許他人指出自己可能忽略的東西。Ray發現,他能夠成功的唯一途徑將是:

找到與我觀點不同的最聰明的人。

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不能有明確的意見。

逐步歸納永恆和普適的原則,對其進行測試,將其系統化。

通過平衡風險來保持較大的回報,並降低下行風險。

您的《原則》扔掉了嗎?

這是Ray推薦的事業成功五步法:

一,有明確的目標;

二,找到阻礙你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並且絕不容忍問題;

三,準確診斷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

四,規劃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

五,做一切必要的事來踐行這些方案,實現成果。

您的《原則》扔掉了嗎?

Ray指出,任何既定的方案都不是永恆不變的,不會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必須持續不斷的向事實學習,向錯誤學習。學習就是主動指向自己的揚棄。認知升級就是不斷積極主動的揚棄自己,增加自己的認知方法和認知工具。

最後和大家分享Ray創造的三個簡明直接的公式

夢想+現實+決心=成功的生活

痛苦+反思=進步

創意擇優=極度求真+極度透明+可信度加權的決策

Ray在書的後半部分,詳細的解說了如何做到極度透明極度求真。真心願意施行的人可以一步一步的參照練習操作。

Ray的真誠和坦率,令我震驚;Ray向現實學習向錯誤學習的原則和方法讓我佩服;Ray構造的投資原則和原理讓我找不到比他更令人信服的。

當然,充分收集研究過去兩百年的歷史數據,隨時隨地向現實學習,不斷及時打磨改進相關的算法和模型,歷史總是會重演,經濟也有自己的週期,讓橋水成功的預測了歐債危機躲過黑犀牛,但也不能保證橋水基金每時每刻都可準確預測未來,我猜橋水的系統不能預測小行星何時會撞擊地球,也不能預測新冠病毒會在什麼時候出現,眼下橋水的應對方法應該是個技術活兒。

橋水當前的任何具體表現,都不能改變我對Ray的認識,也不能改變我對《原則》由衷的讚賞。我依然真誠的負責任的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您的《原則》扔掉了嗎?

您笑了嗎?能笑出來就不容易。

對於那些以為拜讀了一本書就可以如何如何的人,對於那些以一時一地的成敗論英雄的人,把《原則》扔了也罷!

讀一本書並不會讓你成功,但書中的道理將成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早晚讀書總經理(噹噹創始人)李國慶也解讀過《原則》這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