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沒有必須遵守的原則呢?今天一起來看看《原則》這本書裡講了什麼?
《原則》這本書的作者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他在30多年前,幫助中國人構建中國的資本市場,他的兒子也在中國念過書。他與中國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的中國人成功。
橋水基金是榮登《財富》雜誌美國最重要的私營公司的第五位,成為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的公司,橋水基金為客戶賺的錢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家對沖基金公司。
瑞·達利歐的成功都源於他一直堅持的生活原則和工作原則。挖掘一切事實真相就是其中的一條。
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找到事實的真相。
我們多數人都希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生活中我們希望得到愛人的支持和長輩們的理解;在工作中,希望自己的觀點得到領導和同事認可。但是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會與家人產生矛盾,會與愛人爭吵,會與同事因為某個案例爭論不休,最後不歡而散。那麼到底是我們自己出現了問題還是別人出現了問題?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都有夢想,有的人想一夜暴富,有的人想瘦成一道閃電。有夢想沒有錯,夢想是用來實現的,否則就只停留在了夢的層次。想實現夢想就要先面對現實,找出真相。
比如,你想減肥,你就得搞清楚你肥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吃的多還是運動少?是代謝出了問題還是有肥胖基因?在你弄清真相的過程中,你還要做到頭腦極度開放,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自己搞不清楚的時候,要多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多聽別人的意見。你不知道自己肥胖的原因,那麼你可以諮詢醫生和健身教練或者其他專業人士,找到可信賴的人。
在工作中要學會找到真相,與合作伙伴達成一致意見。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你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當工作中出現分歧的時候,發生爭論,我們要學會多聽聽別人的想法,看看別人的邏輯推理過程。通過共同挖掘事實,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在爭論中,不要老想著證明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不要總想著讓對方全盤接受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一個決策失敗了,人們就會相互埋怨。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坐下來一起分析,看看問題出在哪裡,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考慮到哪些因素,還是問題的根本原因沒有找到。
每一次我們提出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我們都要反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對的嗎?我怎麼證明我是對的?這樣做能幫助我們頭腦更加開放,接受更多的別人的觀點。同時,也會激發自己深入思考,不斷找到事實的真相,從而做到更加客觀的解決問題,避免固執己見。
我們要想追求真相,要經常提醒自己去掉對事物“應該”的看法,這裡的“應該”就是自己的認知偏見,自己的認知習慣。
例如當我們看動物世界的時候,看到兇猛的老虎吃掉可愛的兔子,總是會有憐憫之心,覺得兔子可憐,老虎殘忍,希望這樣的事情不發生。但是,如果我們客觀考慮這件事,就會發現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動物就是在這種規律下才能進化的更好。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你會發現自己總是認為自己的宗教信仰好於其他宗教信仰。或者你在購物的時候,有的銷售員會說自己的商品比別人家的好。
為什麼人們會有這種想法呢,因為人們總是根據事物對自身的影響判斷好壞,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好,對自己不利的就是壞。但這都不是事物的真相。
痛苦也是一種真相,是一種現實。
我們要想有收穫就得忍受痛苦。比如你是運動員想取得好成績就要接受鍛鍊的痛苦;你是學生想考個好成績要接受不斷學習的痛苦;你想在職場有好的成就就要接受不斷學習提高自己技能的痛苦。你想把自己的牙齒矯正整齊你就要忍受戴牙套的痛苦。如果你能在這條痛苦的道路上不斷拼搏,那麼你就有可能更上一層樓,最後你就不會覺得之前的那些都是痛苦,反而獲得真正的快樂。
所以,正確看待痛苦,認知到痛苦是必經之路,才能到達快樂的終點。
你有沒有在生活中發現,有一些人他們天生口吃卻成為了演講大師,有些人沒有手臂,卻成為了書法大師,還有一些人他們遭遇了不幸,卻活得更加快樂。心理學家稱這些人為擁有“內控點”。就是他們能面對現實,對自己負起責任,不去抱怨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這樣的人反而更容易獲得成功。
要做到認清真相,我們還要來認識一下我們大腦的“前額皮層”。
如果一個正在減肥的人把一整塊蛋糕都吃了,別人批評他的時候,大多數人聽到批評都會緊張,都會反駁,即使有些時候明白某些批評對自己是有利的,但是第一反應肯定是害怕聽到批評。我們都渴望被愛,被關心,被表揚,害怕失去,這些都是我們的本能反應,而這種本能反應是由大腦裡的一個叫做杏仁核的部分控制的。它使得我們經常啟動我們自我防衛機制,從而造成自我意識障礙,導致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如果一個正在減肥的人看到別人都在吃蛋糕,自己卻沒有吃。他這種理性的決策是由更高級的大腦皮層控制,就是“前額皮層”。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想到在你的生活中,很多情況都是你大腦的兩個部分在打架。比如在工作中,你和同事觀點不同,當同事提出異議的時候,你會本能的反駁,生氣或者憤怒。但是如果這個時候你能讓更高層次的大腦“前額皮層”發揮作用,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聽聽對方的解釋,你就會是一個能看到真相的人。
思維盲點也會阻礙我們追求真相。
這就好比有些人不能分辨顏色,有些人不具有完美音高。思維盲點造成有些人看不到細節,他就沒有辦法思考細節;有些人是發散思維,他就沒有辦法按部就班的執行命令。
對於思維盲點我們每個人都有,但是我們不願意承認我們有思維盲點,因為我們承認自己有思維盲點就像承認自己有身體殘疾一樣難受。所以我們就不願意承認真相,我們不去探尋其他人的想法,即使其他人提出了可能是能救命的建議。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知道的事情很多,很樂意表達自己知道的想法。其實不是這樣的,與我們知道的相比,我們不知道的更多,而且如果你一心想著表達自己知道的,而不去學習自己不知道的,就會造成只從自己的視角看問題,必然形成偏見。
很多人在做決定的時候,都想著我要自己做決定,不去考慮與他對立的觀點,生怕考慮了別人的觀點,就是別人幫自己做了決定,這種想法是非常狹隘的。考慮別人的觀點是幫助自己拓寬考慮問題的視角,這樣做的決定更加全面,客觀。事實上最後做決策的還是自己。
我們經常會看到在醫院裡有的患者與醫生交流完病情之後,不知道如何做決策。這裡作者講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作者有一次體檢的時候,醫生說他得了一種癌症早期症狀,演變成癌症的可能性較大,由於他的病情特殊,不能手術治療,醫生建議先觀察。
他又找了4位這方面的專家依次與他們會面。第一位醫生說他的病情正在惡化,有一種手術可以做,死亡率是10%,導致終生殘疾率是70%,但是活著的幾率更大。由於這位醫生的說法和前面那位醫生的說法完全不同,作者就希望這兩位專家能夠共同討論一下作者的病情。在兩位專家進行電話溝通的過程中,作者發現兩位專家試圖縮小分歧以給對方面子。
之後作者又找了一位世界知名專家,專家告訴他,只要三個月做一次內窺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治療,他就不會有事,不會患上癌症。
後來作者又見了兩位世界級的專家,他們說可以先做檢查,不手術。
於是作者決定接受三個月一次的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後,告訴他根本沒有癌症的早期症狀。
這件關於作者生與死的事情,讓作者更加相信,做事一定要挖掘真相。如果他只聽一位專家的建議而做決策,有可能就去做手術了。但是他找了可信度更高的人,他們一起深入探究問題,從而找到更好的方案。
可見挖掘事情的真相是多麼重要。如果你能將追求事實的真相這條原則應用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將幫助你更接近成功。
閱讀更多 馬兒馬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