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那些似是而非的話

在所有的生活必須品中,房子可能是最特別的一個,既熟悉又陌生,離不開又說不清,用的時候順其自然,買的時候一片茫然。究其原因,低頻、高值、不可移動,商品屬性使然。所以,不要說消費者搞不清,就是售樓處那些置業顧問也並不一定真知灼見,有些似是而非的觀點,人云亦云多了,不光你信了,連置業顧問也信了。

下面就例舉幾個典型的似是而非的消費誤區。

1、動靜分區,主客分離

置業顧問跟你講戶型的時候,一定會說這句話。所謂動靜分區和主客分離其實是一個意思,就是臥室集中在一起,客餐廳集中在一起。問題來了,客廳就是動區,臥室就是靜區?生活就是規定好的標準動作?還有,臥室集中在一起就真的好?每次去客廳、餐廳都要經過隔壁的門口?更何況......此處省去一萬字,你只要結婚了,你就會懂得好不。什麼才是真正科學的佈局?尊重生活。客廳,不一定是會客的地方,可能只是一個家庭互動的空間,一起侃侃大山,看看電視,嗑嗑瓜子,其樂融融;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個人安靜的看書的地方。總體上,是一個家庭公共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很便捷的到達的區域。臥室也一定只是睡覺的地方?恐怕也不盡然。餐廳當然是吃飯的地方,但吃飯本身已經不是為了果腹,而是家庭社交的一個重要的場景。衛生間就只能洗漱拉臭臭?也可能是你讀小說、看新聞、打遊戲的愜意場所。生活,是豐富多彩,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沒有什麼絕對,一切都取決於適合不適合。

2、選中間樓層

選擇樓層,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金三銀四,也有說金三銀二。就是說選樓層要選二三四層,這個說法怎麼來的呢?早期的房子都是多層的,一般就是5-6層,通常來講,一層採光不好,容易地面沉降,下水道也容易堵,總之有諸多弊端;頂層也不好,冬冷夏熱,還有可能屋面漏水,所以一層和頂層向來不受待見。再之,早年間的房子都沒有電梯,選高樓層,每天爬樓梯也是件辛苦的事情,那自然而然要選中間樓層。後來,房子越蓋越高,為啥?地越來越貴,不蓋高開發商不賺錢啊。結果呢,好多地方好多消費者還是按照原來多層的選擇習慣,優先考慮中間樓層。26層的高層,80米,你選中間樓層的結果呢?小區的園林景觀看不真切,城市的天際線你夠不著,視野通透就不要奢望了,除非你買的是第一排,電梯檢修的時候,你爬樓梯也是氣喘吁吁,真的好嗎?我就推薦要麼低一點,要麼高一點,不要選中間,你琢磨吧。

3、大客廳,小臥室

好多人都喜歡大客廳,小臥室。是真的喜歡嗎?恐怕未必。你簡單想想,哪個房間的利用率最高呢?姑且不說你生命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就說有了智能手機以後,你的居家生活方式有了多大的變化呢?有線電視公司每天主推的業務不是有線電視,而是有線寬帶。再看你的社交方式,家庭聚會恐怕已經不是當下的主流社交形態了。就說電視吧,自從有了液晶面板,你的客廳空曠了許多吧?客廳不一定是越大越好,臥室更不是越小越好。

4、大面寬,短進深

最後說說面寬和進深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有共識,就是大面寬、短進深。但我想說,別迷信這個。大面寬的好處顯而易見,採光面更大,通透性更好,尤其對北方地區的客戶而言,這兩個優點還是蠻重要的。但凡事無絕對,面寬過大,也會帶來問題,比如,室內的走道過長,有效面積利用率差;再比如,傢俱選擇侷限性強,2寬米的床,4米長的沙發,這些相對高舒適尺度的傢俱,恐怕就無容身之地了。

總之,好與不好,對與不對,沒有絕對,一切都要看你的生活習慣,選房,要從生活出發,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的生活。

房地產,那些似是而非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