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火鍋作為美食屆當之無愧的扛把子,深受國民的喜愛。世界上沒什麼事兒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海底撈火鍋

煮火鍋時把食物投入到沸水裡會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又因為古人的烹飪方式單一,一般都製成"羹",於是便形象的稱火鍋為"古董羹"。

作為中國獨創的一種美食,火鍋不僅代表了舌尖上的美味,更代表了一種特殊的飲食文化,比起各個王朝百來年的更迭輪換,火鍋才是真正的經久不衰。

一,最早的青銅小火鍋

我國曆史上出現的第一種用來煮食物的鍋,叫做陶斧,蒸煮方便卻不易騰動。

"五行之物,可變改者,唯土也。"為了更方便的使用,人們又發明出了配套的陶灶。

江浙等地出土的約5000多年前的配套廚具就是陶斧+陶灶的經典組合,這就是最早期的火鍋的原型。

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陶斧+陶灶

夏商時期,青銅器從發展到繁榮,青銅火鍋也就應運而生。

鼎本來就是古代的烹飪之器,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主要還是圓腹三足鼎,鼎口處有兩耳,鼎足便是灶口和支架,鼎腹下用來燒火。

從陶鼎到銅鼎,則經歷了鍛造和開採技術一系列的發展。

漢代韓嬰所著的《韓詩外傳》記載的"擊鐘列鼎"的傳統,就是指圍鼎分食。

到了後來,青銅鼎慢慢的發展成權利和禮制的代表,乃至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所以"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與權利和信仰掛鉤,就不可能和民間所用的鼎一般大小,一般模樣,於是帝用之鼎與神用之鼎就越造越大,大到一般財富不可及,一般權勢不可及。

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到後面甚至需要舉全國之財富造大鼎,這種風氣,一直到秦滅才逐漸淡化。

史書上說的"使民知神、奸。"意思就是鑄造青銅器用來祭祀神明,好讓百姓都知道什麼是善與正義,什麼是惡與邪祟。

因青銅具有的一些穩定性,耐腐蝕性,熔點低的特質,不僅可以長期保存,還可以定期回爐重造,所以青銅器具種類繁多並且深受古代人民的喜愛。

河南出土的商後期的"溫鼎"已經相當有現代火鍋的雛形,可以上面放食物,下面燒火。

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溫鼎

二,火鍋在歷史上的演變

從陶製火鍋到青銅小火鍋再到溫鼎,火鍋所用的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不同程度的演變,對於食物的加工和研究則不斷精進。

孫文曾說:"悅目之畫,悅子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是烹調者,亦美術之一道也。是烹調之術於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種族則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則烹調技術不妙也。"

1、漢朝的飲食風尚

新石器時代到殷商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對食材的加工是非常簡陋的,直到周朝,得益於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食材和工具都相繼增多,才逐漸將烹飪多元化。

漢朝時,絲綢之路的開闢讓食譜豐富了不少,火鍋形式的食物也就多了更多的粉絲。漢朝火鍋被稱之為"染爐",比之前出現的溫鼎又更加先進,分上中下三層分別用以搭鍋、放炭和接灰。

漢朝盛行分食,因此"染爐"一般很小,也會被稱為"染杯",大約僅300毫升,其實"分食制"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所記載,作為一種宴席的禮儀,歷朝歷代都很提倡,直到清末才逐漸形成"合餐"傳統。

一些漢代的宴飲畫像上也可隱約見到"染爐"的身影,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曾出土過名叫"鬥"的小火鍋,隨身殉葬,可見其喜愛。

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漢代染爐

據《魏書》的記載,魏文帝曹丕常使用"五熟釜"來吃飯,類同於現代的鴛鴦鍋、九宮格火鍋,這大概就是此類火鍋最早期的原型了,也說明古代人對火鍋吃法的研究發明力不容小覷。

2、唐宋後開始流行燙火鍋

實際上,火鍋在三國時期只能算小眾,還不能算流行,論起真正的發揚光大還要從唐宋之後。

唐朝時期就開始有著名的詩人為火鍋填詞寫賦了,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就非常形象的描繪出來了當時的場景,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將吃喝的趣意兒和享受的心境體現的淋漓致敬。

《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宋代涮火鍋

宋朝之後,吃火鍋已經蔚然成風,不止是民間盛行,權貴喜愛,而且對火鍋的記載也更為詳盡,最出名的記載火鍋烹飪細節的當屬林洪的《山家清供》,其中"撥霞供"就是專門描述兔肉涮火鍋的。

《山家清供》 :遊武夷六曲,訪至止師,遇雪天 ,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後 ,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林洪照做,將熱湯中的肉片中反覆撥動,而肉片 色澤宛如雲霞,便將此佳餚取名為"撥霞供",並作詩云:"浪湧晴江雪,風翻照晚霞"。

這位宋紹興間的進士,不止文采斐然,對於美食的心嚮往之也可窺知一二。

元朝時期,因其遊牧民族的特性,蒙古貴族中人多喜歡吃牛羊肉,除了烤以外,煮制也很受歡迎。

明朝弘治皇帝還有因火鍋和大臣們對對子的記載,當時的首輔楊廷和攜其子楊慎去參加宮宴,時值冬天,萬物凋零,皇上烤著火吃的高興,突然出了個上聯:"炭黑火紅灰似雪"。

大臣們都沒什麼準備,或因天寒地凍,腦內空空,正是冥思苦想呢,小小的楊慎卻低聲跟他父親說:"谷黃米白飯如霜"。

楊廷和細細品味,覺得甚好,於是向皇帝稟報,弘治十分高興,賜酒一杯。

3、火鍋也可以揚國威

清朝時期,乾隆帝更是將這種大眾美食變成了宮廷盛宴。

著名的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不論身份地位,65以上的老者皆可參加,每次都有上千人赴宴。

千叟宴在清朝整個歷史上一共舉辦過四次,次次都是規模空前,繁盛至極,除了鼓勵全國善待老年人,也很大程度的展現了清朝強盛的國力。

乾隆因千叟宴提的詩:抽秘無須更騁妍,惟將實事紀耆筵。追思侍陛髫垂日,訝至當軒手賜年。君酢臣酬九重會,天恩國慶萬春延。祖孫兩舉千叟宴,史策饒他莫並肩。


乾隆六十大壽時舉辦的千叟宴就是一場著名的火鍋宴。

當時五湖四海的老者都趕來奔赴這場盛大的的宴會,合計有將近5000人,和珅作為肱骨大臣,如此重大的國事少不得落到他手裡,可寒風刺骨,這麼多人都露天食飲,萬一有身體受不住的,豈不是大禍。

聰明的和珅在經過思考後把這次宴會的主菜定為火鍋,還因此創造了把飛鳥肉切薄燙熟的吃法。

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清朝千叟宴

《嘯亭續錄·千叟宴》:"康熙癸巳, 仁皇帝六旬,開千叟宴於乾清宮 ,預宴者凡一千九百餘人; 乾隆乙巳, 純皇帝以五十年開千叟宴於乾清宮 ,預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賜鳩杖。丙辰春,聖壽九旬,適逢內禪禮成,開千叟宴於皇極殿 ,六十以上預宴者凡五千九百餘人,百歲老民至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


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千叟宴小火鍋

三,重慶火鍋的演變

火鍋的變化和發展主要是由當時的製造技術,人們的飲食需求和可供烹飪的食材決定的。

從三國以前的普通的煮著吃到宋朝後期蘸著各種醬料的吃法,很可能就是因為更早期的調味品沒有那麼豐富。

火鍋最大的特點和它之所以傳承至今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能夠迎合所有人,所有時代的需求,並且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發展。

現代把火鍋這樣一種美食和城市直接掛鉤,密不可分的,唯有重慶。

重慶火鍋的發展就是現代火鍋歷史的縮影,是把火鍋推向神壇的一雙如來之手。

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重慶老火鍋

明末清初的嘉陵江畔,重慶碼頭的縴夫們收入不高,生活艱難。時人都在碼頭屠宰牲口,一些動物內臟、頭、尾等物便隨意丟棄,縴夫們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洗刷乾淨放在鍋裡煮,加以大量的辣椒、姜蒜調味,既可以吃飽,又可以驅寒健體,這就是最早的重慶麻辣火鍋。

道光年間毛肚火鍋開始出現,由來是很多人擺攤叫賣"水八塊",即牛的毛肚、肝子、腰子,生切成薄片放在盤子裡,旁邊有開著火的鍋,就在攤子上邊煮邊吃,味美價廉,專門提供給貧苦的底層人民。

火鍋因萬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來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碼頭縴夫煮火鍋

到了抗戰時期,重慶成為陪都,重慶火鍋也迎來了第一個爆炸的發展,大街小巷的火鍋店叫人眼花繚亂。

二、三十年代,重慶的火鍋文化得以真正的發展,隨著鹿氏夫婦開辦的"三五火鍋館"而逐漸有了現代火鍋的規模。

後來,伴隨著改革的春風,重慶火鍋成功的輻射了全國,眾多知名品牌得以發展,加盟商遍地開花,為了迎合各個地方的口味,火鍋配料也不斷的改進和增加。

到如今,火鍋成為了一種大眾美食,聚會吃火鍋,更是中國獨特的傳統,其所蘊含的上千年的歷史背後,更是中國有史以來一直推崇的對家庭、親情和團圓的美好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