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火锅作为美食届当之无愧的扛把子,深受国民的喜爱。世界上没什么事儿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海底捞火锅

煮火锅时把食物投入到沸水里会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又因为古人的烹饪方式单一,一般都制成"羹",于是便形象的称火锅为"古董羹"。

作为中国独创的一种美食,火锅不仅代表了舌尖上的美味,更代表了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比起各个王朝百来年的更迭轮换,火锅才是真正的经久不衰。

一,最早的青铜小火锅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种用来煮食物的锅,叫做陶斧,蒸煮方便却不易腾动。

"五行之物,可变改者,唯土也。"为了更方便的使用,人们又发明出了配套的陶灶。

江浙等地出土的约5000多年前的配套厨具就是陶斧+陶灶的经典组合,这就是最早期的火锅的原型。

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陶斧+陶灶

夏商时期,青铜器从发展到繁荣,青铜火锅也就应运而生。

鼎本来就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主要还是圆腹三足鼎,鼎口处有两耳,鼎足便是灶口和支架,鼎腹下用来烧火。

从陶鼎到铜鼎,则经历了锻造和开采技术一系列的发展。

汉代韩婴所著的《韩诗外传》记载的"击钟列鼎"的传统,就是指围鼎分食。

到了后来,青铜鼎慢慢的发展成权利和礼制的代表,乃至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所以"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与权利和信仰挂钩,就不可能和民间所用的鼎一般大小,一般模样,于是帝用之鼎与神用之鼎就越造越大,大到一般财富不可及,一般权势不可及。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到后面甚至需要举全国之财富造大鼎,这种风气,一直到秦灭才逐渐淡化。

史书上说的"使民知神、奸。"意思就是铸造青铜器用来祭祀神明,好让百姓都知道什么是善与正义,什么是恶与邪祟。

因青铜具有的一些稳定性,耐腐蚀性,熔点低的特质,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还可以定期回炉重造,所以青铜器具种类繁多并且深受古代人民的喜爱。

河南出土的商后期的"温鼎"已经相当有现代火锅的雏形,可以上面放食物,下面烧火。

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温鼎

二,火锅在历史上的演变

从陶制火锅到青铜小火锅再到温鼎,火锅所用的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同程度的演变,对于食物的加工和研究则不断精进。

孙文曾说:"悦目之画,悦子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是烹调之术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技术不妙也。"

1、汉朝的饮食风尚

新石器时代到殷商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食材的加工是非常简陋的,直到周朝,得益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食材和工具都相继增多,才逐渐将烹饪多元化。

汉朝时,丝绸之路的开辟让食谱丰富了不少,火锅形式的食物也就多了更多的粉丝。汉朝火锅被称之为"染炉",比之前出现的温鼎又更加先进,分上中下三层分别用以搭锅、放炭和接灰。

汉朝盛行分食,因此"染炉"一般很小,也会被称为"染杯",大约仅300毫升,其实"分食制"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所记载,作为一种宴席的礼仪,历朝历代都很提倡,直到清末才逐渐形成"合餐"传统。

一些汉代的宴饮画像上也可隐约见到"染炉"的身影,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曾出土过名叫"斗"的小火锅,随身殉葬,可见其喜爱。

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汉代染炉

据《魏书》的记载,魏文帝曹丕常使用"五熟釜"来吃饭,类同于现代的鸳鸯锅、九宫格火锅,这大概就是此类火锅最早期的原型了,也说明古代人对火锅吃法的研究发明力不容小觑。

2、唐宋后开始流行烫火锅

实际上,火锅在三国时期只能算小众,还不能算流行,论起真正的发扬光大还要从唐宋之后。

唐朝时期就开始有著名的诗人为火锅填词写赋了,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就非常形象的描绘出来了当时的场景,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将吃喝的趣意儿和享受的心境体现的淋漓致敬。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宋代涮火锅

宋朝之后,吃火锅已经蔚然成风,不止是民间盛行,权贵喜爱,而且对火锅的记载也更为详尽,最出名的记载火锅烹饪细节的当属林洪的《山家清供》,其中"拨霞供"就是专门描述兔肉涮火锅的。

《山家清供》 :游武夷六曲,访至止师,遇雪天 ,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 ,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林洪照做,将热汤中的肉片中反复拨动,而肉片 色泽宛如云霞,便将此佳肴取名为"拨霞供",并作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

这位宋绍兴间的进士,不止文采斐然,对于美食的心向往之也可窥知一二。

元朝时期,因其游牧民族的特性,蒙古贵族中人多喜欢吃牛羊肉,除了烤以外,煮制也很受欢迎。

明朝弘治皇帝还有因火锅和大臣们对对子的记载,当时的首辅杨廷和携其子杨慎去参加宫宴,时值冬天,万物凋零,皇上烤着火吃的高兴,突然出了个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

大臣们都没什么准备,或因天寒地冻,脑内空空,正是冥思苦想呢,小小的杨慎却低声跟他父亲说:"谷黄米白饭如霜"。

杨廷和细细品味,觉得甚好,于是向皇帝禀报,弘治十分高兴,赐酒一杯。

3、火锅也可以扬国威

清朝时期,乾隆帝更是将这种大众美食变成了宫廷盛宴。

著名的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不论身份地位,65以上的老者皆可参加,每次都有上千人赴宴。

千叟宴在清朝整个历史上一共举办过四次,次次都是规模空前,繁盛至极,除了鼓励全国善待老年人,也很大程度的展现了清朝强盛的国力。

乾隆因千叟宴提的诗:抽秘无须更骋妍,惟将实事纪耆筵。追思侍陛髫垂日,讶至当轩手赐年。君酢臣酬九重会,天恩国庆万春延。祖孙两举千叟宴,史策饶他莫并肩。


乾隆六十大寿时举办的千叟宴就是一场著名的火锅宴。

当时五湖四海的老者都赶来奔赴这场盛大的的宴会,合计有将近5000人,和珅作为肱骨大臣,如此重大的国事少不得落到他手里,可寒风刺骨,这么多人都露天食饮,万一有身体受不住的,岂不是大祸。

聪明的和珅在经过思考后把这次宴会的主菜定为火锅,还因此创造了把飞鸟肉切薄烫熟的吃法。

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清朝千叟宴

《啸亭续录·千叟宴》:"康熙癸巳, 仁皇帝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 ,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 乾隆乙巳, 纯皇帝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 ,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丙辰春,圣寿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 ,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千叟宴小火锅

三,重庆火锅的演变

火锅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当时的制造技术,人们的饮食需求和可供烹饪的食材决定的。

从三国以前的普通的煮着吃到宋朝后期蘸着各种酱料的吃法,很可能就是因为更早期的调味品没有那么丰富。

火锅最大的特点和它之所以传承至今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能够迎合所有人,所有时代的需求,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展。

现代把火锅这样一种美食和城市直接挂钩,密不可分的,唯有重庆。

重庆火锅的发展就是现代火锅历史的缩影,是把火锅推向神坛的一双如来之手。

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重庆老火锅

明末清初的嘉陵江畔,重庆码头的纤夫们收入不高,生活艰难。时人都在码头屠宰牲口,一些动物内脏、头、尾等物便随意丢弃,纤夫们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洗刷干净放在锅里煮,加以大量的辣椒、姜蒜调味,既可以吃饱,又可以驱寒健体,这就是最早的重庆麻辣火锅。

道光年间毛肚火锅开始出现,由来是很多人摆摊叫卖"水八块",即牛的毛肚、肝子、腰子,生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旁边有开着火的锅,就在摊子上边煮边吃,味美价廉,专门提供给贫苦的底层人民。

火锅因万物皆可涮而大行其道,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码头纤夫煮火锅

到了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重庆火锅也迎来了第一个爆炸的发展,大街小巷的火锅店叫人眼花缭乱。

二、三十年代,重庆的火锅文化得以真正的发展,随着鹿氏夫妇开办的"三五火锅馆"而逐渐有了现代火锅的规模。

后来,伴随着改革的春风,重庆火锅成功的辐射了全国,众多知名品牌得以发展,加盟商遍地开花,为了迎合各个地方的口味,火锅配料也不断的改进和增加。

到如今,火锅成为了一种大众美食,聚会吃火锅,更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其所蕴含的上千年的历史背后,更是中国有史以来一直推崇的对家庭、亲情和团圆的美好愿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