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出現的「火鍋」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火鍋並不是近代人的創舉。早在3000年前商周時就已經使用有火鍋的記載,不過那時它不叫火鍋,而是叫溫鼎。

商代晚期出現的“火鍋”

溫鼎的主要器形

溫鼎這一精美異常的飲食用具為人們營造出一種“佳餚必用美器”的飲食文化氛圍。

溫鼎,作為溫食器,在出土的青銅器中所佔比例很小,而且所處的地域性很強,在祭祀用的列鼎中沒有發現它的身影。它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西周時得到發展,到春秋戰國時卻銷聲匿跡了。它們均屬於小型鼎,有著使用方便、易於移動、邊煮邊食、可涮可食的優點。其分佈範圍多在中原地帶的周邊,而且數量有限,在商代晚期的殷墟中也不曾發現。這說明此器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推廣普及,只是在個別地區使用。

各地的溫鼎器形相差較大,有方形溫鼎、圓形溫鼎、帶托盤溫鼎。從火膛所置的位置看,有內置式和外置式兩種。內置式火膛有方鼎和圓鼎,其構造分3個部分:用夾層把鼎內容積隔成上下兩部分,上層空間作為盛羹用;中層有屋形空間作為火膛放燃料,周圍有開窗。前面有火門,火膛底板有通氣的箅眼,火膛周圍有擋火牆和溢煙口,可以防止火焰竄出灼傷用餐者;下層有足,用於抬高火膛,隔離墊襯物體,使高溫不易傳遞,起到安全保護作用。外置式的就是帶托盤的溫鼎,分3個部分組成:上部分是盛羹的圓鼎;中部分是放燃料的托盤,托盤是獨立的火膛。設置在3個鼎足的中間;下部分是鼎足。從加工的工藝看,內置式比外置式難度要大,鑄造技術要求高,外觀及紋飾比較複雜。

已發現的溫鼎可分為如下3類。

商代晚期出現的“火鍋”

方形溫鼎——獸面紋青銅溫鼎

1989年在江西新幹大洋洲出土,腹部各面飾有上下兩層環柱角展體獸面紋,兩旁縱向共目夔紋。紋飾線條寬平,圖案簡明,一側寬面橫開一口,口前置門,門可上下轉動啟合,還設置了用來固定閉門的插銷。外底之上5.5釐米處的腹腔設有內底,內外底間形成夾層,起著爐灶的作用,在夾層裡放上炭火,加熱的溫度雖不及柴火燃燒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溫不冷。美味飄香。據專家說,這是中國的火鍋鼻祖。

商代晚期出現的“火鍋”

圓形溫鼎——竊曲紋溫鼎

陝西省周原博物館館藏。兩個方形大耳,口沿下有曲紋環繞一週,鼎下部空間放置炭火,再一個方形灶口,無門,三根柱狀足支撐著鼎身。此溫鼎缺乏排煙錨口,工藝水平相對不成熟。

商代晚期出現的“火鍋”

帶托盤溫鼎——晉侯溫鼎

方折沿,腹略鼓,附耳,卷尾烏形扁足,扁足間連鑄有圓形托盤,盤底有3個十字形鏤孔。口沿下有相對的回首龍紋,這是西周穆、恭時期較流行的一種龍紋形式。器腹內壁鑄有銘文5字,即“晉侯作此鼎”,從其形制看,它是一件可以在托盤中加炭保溫的溫鼎,托盤中的鏤孔用於通風去灰。 以上三類溫鼎,儘管出土地點不同,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是一樣的。都是用於筵席間加熱食物。

從溫鼎的出土年代早晚可以勾勒出一幅溫鼎產生和傳播線路圖。在殷商時,中原文化影響到了江南,江南史前文化的發展首先發明瞭溫鼎,溫鼎的優點被當時貴族所接受;又經過人員的流動傳播到了西周祖地。在周的發源地使溫鼎的功能及器形更加完善,由於溫鼎的實用性較強,又向中原的周邊山西、內蒙古、江蘇等地傳播。

溫鼎是熱羹的器物,中國人熱食的歷史像古老的中餐一樣悠久。

商代晚期出現的“火鍋”

溫鼎是熱羹的器物

在商周時期,羹是貴族的主要食物,他們追求羹的味美,才用溫鼎加熱,增加就餐中的享受。那時羹的名目很多,幾乎所有可以入口的動物肉都可以做羹,其名稱隨著肉的不同而異,見於文獻中的羹名有羊羹、豕羹、犬羹等,這些羹除用肉外,還要加上一些碾碎的穀物,這是羹的傳統做法,古人將羹視為人類飲食的常用佳餚。

在《周禮》中,凡天子飲食時都有祭。祭祀被看做是最為神聖肅穆的活動,飲食時中餐與晚餐,天子、貴族都必須首先祭祀神靈祖先,以示孝敬虔誠。在祭祀中所陳列的祭品多為飲食之物,每次祭祀活動,天子都要親臨。最後,這種祭祀儀式直接變成了飲食場面。宴罷,將所餘酒肉賜予群臣,謂之“歸胙”。歸者饋也,胙者祭肉也。凡低級役隸如廚官、舞者、樂工乃至守門人之類皆可獲此賞賜。

但羹在祭祀時不加五味,祭祀後再加五味。待食用時如果不加熱,香味就難以揮發,不易激起食客的飲食慾望,因此用溫鼎加熱,香氣才能瀰漫整個房間,吃起來才更有興趣。同時還可以把涼肉、涼菜放到溫鼎中邊涮邊食。溫鼎都是小型鼎,口的直徑多在10~15釐米左右,其容量只適合一人食用,這說明在當時,溫鼎只供單人使用。這從飲食器具上證明了當時實行的是分食制。文獻與考古資料都證明商周之民是席地而食的,一二人如此。就是大宴賓客也是如此,主人和客人也都是坐在席上,無席而坐被視為有違常禮,後世的筵席、席位、酒席等名稱就是由此發展而來的。商周時,富貴人家的席前還常置有俎案,其制式一般都非常矮小,這是為了與坐在席上相適應而設計的。人們在這樣的筵席上就餐,為了安全只能在上面吃加工過的涼食物。要想改變這種生活方式吃到熱食物,就需要在筵席中加熱。用當時的鼎加熱,會燒壞筵席,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才發明了溫鼎,溫鼎下部帶足,用炭火做燃料,放在筵席上或者俎板上,都不會造成什麼火光之災。

商周時期的溫鼎應該說是當代火鍋的鼻祖,經過幾千年的變遷,材料與外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功能及本質卻沒有變,仍保留著原始的構造。

特別說明: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浩學歷史網的立場,也不代表浩學歷史網的價值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