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肉,一鍋湯,一次煙火人間的碰杯,就可以輕鬆打破時間和地域所造成的認知壁壘。
本文1800字;需5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後細讀
年輕人的交友方式總是讓人捉摸不透,旅行交友、彈幕交友、二次元交友、追星交友……
多元化的介質和平臺早已打破過去單純的依靠個人生活經歷積澱下來的交友方式。
在眾多趣味交友方式中,以“美食”為情感紐帶的也不在少數。
吃貨的交流,本質上,就是在一頓飯的時間裡交換彼此的一段人生。
而在小肥羊火鍋最新推出的「我們很快就熟了」的營銷廣告裡,便是用一種更加生動、細膩的影視手法,
向大眾揭示了“為什麼所有的食物類別裡,火鍋,最容易令人打開心扉。”這樣的新奇文化現象。
當食物被賦予社交屬性
為什麼火鍋可以快速促進人類感情?
而非精緻的西餐,清雅的日料,熱火朝天的炒菜,這些食物類別同樣深得人心,卻無法成為社交中平易近人的催化劑。
種類眾多的火鍋,雖然發展路線不同,但大眾認同感越來越高的一點是:
“火鍋,很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究其根本,有兩大原因。
1.火鍋的包容性足夠強,個體與共情的雙重功效
放在生活中而言,大多數人,一個人是很少去吃火鍋的。
無論是老友,還是摸不準對方愛好脾性的初識朋友,火鍋無疑都是最佳選擇。
鍋裡的熱氣騰到屋頂上,幻化成笛聲。
桌子上的食材冰涼而炙熱,舉杯頷首之間可以輕易捕捉到友人的目光,是誠懇的,有力量的。
在這樣的吃飯環境裡,大家誰都不用遷就誰。
火鍋的包容性足夠強,湯底和食材都可以自由挑選。
2.火鍋讓餐飲文化迴歸到一種更原始的情境
火鍋的氛圍容易讓人放下戒備感,可以消解陌生感。
以最微弱的聲音進入對方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足夠感同身受。
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平日裡,哪個人不是小心翼翼,若是有一處棲息之地可以令你完全扔掉包袱,幸福感簡直爆棚。
當食物被賦予社交屬性,同時,也讓餐飲文化迴歸到一種更原始的情境。
火鍋的存在及推廣,無疑是在幫助大家打破時間空間和民族的壁壘。
近年來,小肥羊致力於將本土火鍋帶向國際化,不論是食物本身,還是品牌營銷背後所蘊藏的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中國式文化,都對新一代的年輕人產生很大影響。
在“我們很快就熟了”這支廣告裡可以看到:
遍佈世界各地的小肥羊火鍋,有著不同膚色、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客群用戶,不管她們是誰,只要能夠坐在一起吃火鍋,體會到那種好吃的心情的人,就是“同類”。
知道你愛吃什麼,就能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
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把吃火鍋和交朋友這件事劃上等號。
大家喜歡吃火鍋,不僅是因為好吃,更是痴迷那份在吃火鍋過程中和人相處起來久違的、自然的舒適感。
你夾給我兩條茼蒿,我順手甩給你一張沾著點油腥氣的豆皮, 我們光是坐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你們熟與不熟,是不是第一次見面,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在此刻這個半封閉空間裡,可以完完全全將自己交付給對方。
而那種「好想把好吃的分享給你的心情」,是在火鍋這個消費場景裡,最動人的地方。
探尋食物的過程,也是一個瞭解自我的過程。
我們為什麼可以對一個味道產生依賴?
這並不是偶然,而是從原料生產開始,越來越多的火鍋開始在食物原材料上下功夫。
小肥羊的羊肉,巴奴的毛肚,香天下的龍鬚筍......
自身品牌文化的堅持
小肥羊火鍋的品牌歷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
創始人張鋼有一次去西南出差,吃到一種不用蘸小料的火鍋,帶給味蕾滿足的同時又方便。
於是便買下底料配方,然後經過大半年的不斷嘗試和研究,終於熬製出了小肥羊秘方。
同年8月8日,內蒙古包頭市開起了第一家小肥羊。
之後的小肥羊便以絕佳的口感與味道征服更多人的胃口,在全國開了不少加盟店,巔峰之時,小肥羊在國內平均每3天就新開一家店,成為本土餐飲領軍品牌。
而今,已然是國際市場上,中國本土美食的代表之一。
縱觀小肥羊火鍋的整體發展路程而言,難能可貴的是,在它打響知名度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對食物本身的精細追求。
而在這個過程中,小肥羊火鍋也從飯桌上的美食,進化為年輕人一種的生活方式。
本次小肥羊此次推出的“我們很快就熟了”的廣告,就是對年輕人社交方式更深層次的探討。
過去的幾年裡,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階段,小肥羊通過對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和消費需求進行研究,發現,食物,就是最高級的語言。
日本有句告白語是“今晚月色很美”。
其實吃火鍋又何嘗不是這個邏輯呢,嘿,我們去吃火鍋吧。
潛臺詞就是:嘿,我看你順眼,才想和你一起吃火鍋。
你有哪些吃火鍋才遇到的趣事?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來源丨品牌觀察報(ID:pinpaigcbao)
本文作者丨王暉
閱讀更多 餐飲人必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