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常聽到有人說讀不懂外國小說,特別是像《百年孤獨》、《喧囂與騷動》這類比較深奧的世界名著。我比較偏愛西方文學。在閱讀中,我體會到中西方小說不同之處在於:中國小說比較注重講故事,也就是比較重視故事情節;而外國小說則比較注重用故事講道理——也就是說,他們用小說來講哲學。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所以,擁有哲學的思維方法,是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一把鑰匙。

而眾多的哲學問題中,時間的哲學則是西方現代文學競相描寫的一個對象。所以,我們不妨從“時間”這把鑰匙入手,來探索一下進入外國文學的路徑。

關於時間的哲學思考,是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開始了的,而伴隨著人類對宇宙認知的不斷加深,時間哲學也在不斷的發展中。而每一次時間哲學觀念的更新和進步,都毫無疑問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精神和心理變化。所以,時間,也就當仁不讓地成為文學的描寫對象。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時間與人生,時間與未來,時間與希望,時間與幸福,時間和命運,時間和孤獨的關係,成為現代文學的主題之一。

在這裡,我們以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福克納的《喧囂與騷動》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為例,探討一下西方大師門筆下的時間哲學。

1, 《小徑分岔的花園》:人生的迷宮裡有無數岔路口,你落入其中的叫做命運。

被世人稱為“作家中的作家”的阿根廷文豪博爾赫斯,作品歷來以哲思見長。在他那篇被一大票作家們喜愛的短篇小說《小徑分岔的花園》裡,時間像空間一樣,被他具化成了一座立體的、縱橫交錯的大迷宮。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在小說裡,作者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 一個在亂世中陰差陽地成了德國間諜的中國人餘準,為了向他的德國上司傳遞情報——一個將要被襲擊的城市名字艾伯特,他要去殺死一個叫艾伯特的人。可是實際上,這個艾伯特是他相當崇拜甚至可以說是知己的漢學家。
  • 他當然不想殺他,而在他自己也被追殺的情況下,他也不見得能殺了艾伯特。可是他在一片混亂的潛意識的決定,然後又經過了一連串的巧合之後,他竟然一步不差地找到了艾伯特,並且順利殺掉了他,而自己也毫無意外地被逮捕,處於絞刑。
  • 而在故事之中,又包含了另外的一個故事:餘準和艾伯特見面之後,就一篇小說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在這部小說裡,那些包含了無數紛披的情節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時間的迷宮,它包含了人生無數的可能性,而且餘準和艾伯特,就是這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然而,這時,餘準殺了艾伯特。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這就是博爾赫斯筆下的時間的迷宮。

在人生的開初,他們本來有無數可能:世界可以沒有戰爭,餘準可以不是間諜,他也不一定碰會在這個時間點,碰到到這個任務,就算碰到,他也可以不用這個方案,就算有這個方案,他也不見得能成功實施……

可是事實是:一連串的偶然和巧合,他稀裡糊塗地走向了這個宿命的死衚衕——


在混亂的現實和他的模糊的潛意識的支配下,他為了一個既不高尚,也非情願的目的,陰差陽錯地殺死自己不想殺死的人,自己也在悔恨和厭倦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小說中,作者寫道:

  • “時間有無數系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複雜的網。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並不存在;在某些時間,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你我都存在。”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博爾赫斯把我們的一生的時間,具化成了一個跟空間一樣的立體的大迷宮。仔細想想,我們的人生難道不是這樣嗎?

在我們的一生中,其實也有無數條這樣的分岔口,在一個時間點,它分出兩條或者若干條路,後面,又有一個分岔口,它又可以分出若干條……這樣一直下去,我們的人生,其實也是一個有無數條小徑分岔的花園,它包含著無限的可能性。

我們能夠同時選擇多個路徑嗎?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有一首詩叫《未選擇的路》:

  •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在任何一個路口,我們都只能選擇一條,而你所處的社會,你的家庭,你的性格,你的追求等等因素疊加起來,註定了你最終落入那唯一的一條路——這,就叫做命運。

這就是博爾赫斯所表達的時間與人生,時間與命運的關係:人生是一個有無數分岔的迷宮,你落入其中的,就叫做命運。


在這裡,博爾赫斯用匠心獨運的方法,把時間立體起來,表達人生和命運那種微妙的,不可言傳的關係,繪畫般地描摹了出來。


你看,是不是讀懂博爾赫斯關於時間的哲學,就讀懂了這篇妙不可言的小說了呢?

2, 在《喧囂和騷動》裡,有一種被斬首的時間叫做:只有過去,沒有未來。

在福克納最著名的小說《喧囂與騷動》中,被作者所描寫的時間哲學是:時間被斬首了,這裡只有過去,沒有未來。為何會這樣?請看下面的故事: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 在美國南部的傑弗遜鎮,康普遜家族曾經是一個名門望族,他們的祖上曾經擔任過州長和將軍,但到了傑森·康普遜這一代,家族已經沒落了。
  • 康普遜夫婦育有三兒一女:二女兒凱蒂自幼任性,後來未婚先孕,造成了家族的醜聞。長兄昆丁從小迷戀自己的妹妹,受凱蒂的失貞和婚姻刺激,他在哈佛讀書期間沉河自殺。昆丁的自殺給原本就因為凱蒂而鬱鬱寡歡的康普遜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他很快與世長辭。於是三兒子傑生成了一家之長。傑森性情孤僻,才幹平庸,貪婪的本性讓他最終舉步維艱。小兒子班吉是智力障礙症患者,一直生活在渾沌狀態。這個家族,最終沉淪於風雨飄搖之中。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在這部小說裡,時間在白痴班吉的腦海裡,是一片混沌。他無法分清楚過去和未來,時間就彷彿一束光,打進他的世界之後,循環反覆,成了一個封閉的圓環,沒有出口,找不到方向。

而在長子昆丁那裡,時間成了他面前的一堵牆,他回不到過去,也看不見未來,他被困在了當地。小時候,他父親給他一塊表,並對他說:

  • “時間是一切希望與慾望的陵墓,依靠時鐘,你很容易證明所有人類經驗都是謬誤的。我把表給你,不是要讓你記住時間,而是讓你可以偶爾忘掉時間,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時間上面。因為時間反正是征服不了的。”

  • “甚至根本沒有人跟時間較量過。這個戰場不過向人顯示了他自己的愚蠢與失望,而勝利,也僅僅是哲人與傻子的一種幻想而已。”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昆丁的父親為何會說這番話,而昆生為何會陷進這個時間的迷局裡?這種悲觀主義的想法,可能來自當時的那個時代。

在當時的美國南部,舊的生活和思想體系已經被打破,康普孫家的繁榮已經一去不回。可是,這個家族的人們都不能適應社會的變遷,他們都試圖回到回不去的過去,不肯往前看,於是,時間在這裡沒有了未來,只有困境和迷局。

最後,苦苦找不到出路的昆丁,在精神無法突破的時候,選擇自殺,他認為:

只有讓時鐘停下來,時間才能獲得自由。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這,就是福克納筆下的時間。這裡的時間只有過去,沒有未來。因為,無法找到未來的人們,把時間在這裡斬首了,他們的未來被圍了起來,無法走過去。

福克納運用了時間這個工具,把處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深刻的精神危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而福克納,也因為這部小說而獲得了諾貝兒文學獎。在諾貝兒獎的頒獎詞中,有這麼一句話:

“福克納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而這無與倫比的藝術中,對時間哲學的運用,也一定是他高明的地方之一吧——讀懂了他的時間哲學,也就讀懂了這部小說。


3,《百年孤獨》中的時間描寫:世界是一個封閉的圓圈,人們在圓中孤獨地輪迴。

《百年孤獨》中的時間,是一個封閉的圓圈,人們在這個圓中,孤獨而徒勞地輪迴,從無到有,在從有到無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百年孤獨》講述了哥倫比亞一個小鎮百年的孤獨史,在這個鎮上,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家在這裡繁衍了六代,經歷了這個小鎮的建設,發展,繁榮,戰亂,衰敗和滅亡。但是,無論興衰,這個家族的人們一直處於無法言喻的孤獨裡。


光看這個家族中人的名字,就知道這種輪迴有多麼單調。

這個家族的六代人的名字,不停地在幾個字中間循環往復。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奧雷利亞諾,雷梅黛絲,烏爾蘇拉——這幾個單詞被反覆使用。六代人中,就有5個阿爾卡蒂奧,5個奧雷利亞諾,3個雷梅黛絲,一代又一代人,重複著一個簡單的輪迴。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而他們的命運,也跟他們的名字一樣,一代代地重蹈覆轍。

這個家族的女人都沒有正常的愛情,沒有幸福的婚姻。她們要麼孤獨終老,要麼亂倫。她們一點也不想這麼做,可是,最終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這條路。這個家族的男人都一往無前,勇敢、智慧而又有開拓精神,但是,他們都被比夜還黑的孤獨包圍,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第一代人披荊斬棘,開疆拓土,發明創造,但是,他的智慧得不到施展和認可,精神的拓寬和無限延申,與現實的封閉和死死的束縛之間,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最後他瘋了,他說: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 “時間這架機器散架了。昨天星期一,今天還是星期一,明天還是。,因為那樹還是這個樣子,風也是,太陽也是。”

他砸碎了家裡的一切,無奈,家人只好把他綁在一棵樹上——在那棵樹上,他度過了無限淒涼的餘生。

這個家族的第二代人,奧雷利夜諾將軍,發動了32場武裝起義,全都失敗,他跟17個女人生過17個兒子,而無一是他所愛。直到他發現自己出生入死的戰爭沒有任何意義,他停了下來——餘生,他在自家的作坊裡製作少年時製作的小金魚,做好,毀掉,然後重做,重毀,在做與毀之間,度過了孤獨的餘生……


而她的妹妹阿瑪蘭妲的後半生,一直在房間裡織她的壽衣,她織好,然後拆掉,重織,重拆,在織和拆中,打法無用的時光。


一代又一代……他們就這樣重複著無法改變的宿命,直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馬爾克斯說:

從“時間”的哲學入手,教你找到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


唯孤獨永恆。

馬爾可思為何這麼書寫時間?這也跟拉丁美洲當時的現狀有關,被殖民統治的歷史,國家屢遭戰亂,民不聊生的歲月,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落後,窮困,封閉,愚昧的現實,讓現實,深深刺痛了作家的心,所以,馬爾克斯才用封閉的,圓形的時間,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你看,讀懂了馬爾克斯的時間哲學,是不是也就讀懂了《百年孤獨》呢?


4, 寫在最後:

在西方的文學中,除了時間的哲學,還有很多別的哲思被反覆書寫和運用,比如生與死,輕與重,記憶和遺忘,愛和恨,有限和無限……具備了這些哲學思維,你就找到了打開西方文學之門的鑰匙,然後,你將在閱讀中品嚐到很多妙不可言的樂趣。


因為,外國的文學作品中的哲思,跟中國文學中的故事一樣精彩,一樣給人啟迪和智慧。

希望這篇文字,能對在閱讀外國文學中有困難的人,一點小小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