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為何能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

於無聲處34

因為魯國是個有實力有影響力,版圖又大一些的諸侯國。輕易滅不的,實際上歷史上齊國多次想吞併魯國,但是都沒有成功

1、建國之初的魯國是響噹噹的東方大國,周室宗邦,強藩

魯國之初"封土不過百里",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國。

而且作為周室的同姓諸侯,有天然的政治優勢。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其國力之強,使得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

直到春秋時期,還有滕、薛、曹、邾等小國朝魯。

2、春秋時期,諸侯主要為爭霸戰爭,魯國雖弱,但是吞併不易。

齊國想要吞併魯國的心一直都有,春秋時期魯國積弱,齊魯之間也多次發生戰爭,但是魯國有勝有敗,加上諸侯國之間的制衡等因素的影響,齊國一直沒有得逞,所以魯國也得以存活到戰國時期。

而且春秋時期,齊國率先稱霸,打著尊王攘夷的名號,滅周室宗邦,政治上不利。

而魯國也趁機發揮外交優勢,利用其他國家保衛自己,比如齊國攻打魯國,晉國就趁機跑去打齊國

3、戰國時期,魯國作為齊國重要的戰略緩衝一直存在,而且大諸侯之間互相制衡,魯國得以苟延殘喘。而魯國的滅亡也同樣因為制衡的條件不在。

從地圖可以看出魯國隔開了齊國跟南方楚國等國家,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戰略緩衝屏障。所以齊楚都可以把魯國當做緩衝地帶,如果一旦一家滅了魯國,一方面這個屏障消失了,兩國就可能會直接交兵,另一方面魯國畢竟是個大國,被人吞併消化,必然會增加一方實力,引起另一方的擔憂,所以魯國在夾縫中一個動態平衡下生存了下來。

戰國時期,齊國卯上了宋國,想要吞併宋國,都被燕國趁機組建聯軍,差點滅國。

那為何戰國末期楚國就敢滅了魯國呢?

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這個時候已經是戰國末期,東方六國已經抵擋不住秦國,楚國更是連首都都被秦國攻破,總要找地方平衡一下損失。

這一年周天子死亡,周朝不復存在。有實力的趙國剛經歷長平之戰沒幾年,還未恢復,齊國更是經歷五國破齊,從此龜縮自保。所以原來的動態平衡尤其是齊楚之間的平衡已經打破。楚國就滅亡魯國,補充一下損失。


妖鬼雜談錄

魯國比較重視上下等級的秩序性,實行尊尊親親,強調的是等級制度的維護,從而也就造成了階層的相對固化,尊尊親親又保證了這種固化階層的穩定性。所以在魯國的內部由於等級觀念的壓制,很難出現篡位之類的政權更替,社會流通渠道被阻塞,形成了“以貴御賤”的統治模式,同時也導致了魯國不斷的走向衰弱,但是隻要沒有外敵入侵而導致滅國,很難出現姜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的局面,也就是說魯國得益於儒家思想對現有制度的維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