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中國是一個十分重視傳統節日的國家。在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民間傳統節日從先輩那裡就與食品、飲宴密不可分,並世世代代傳習不斷。

農曆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可以認為是最集中的飲食節日,各地各種走親訪友、禮物饋贈等方式都與吃請和食品有關係。

《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如諸飲食。”禮制的產生是從飲食開始的。很自然,禮俗也離不開飲食的活動。

《禮記·曲禮》雲:“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尚往來”的原則在禮制文化初始時期即已產生,在長期的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已經成為處理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中國節日風俗都很講究禮儀,禮俗與風俗是緊密相連的。節日期間走親訪友,看望前輩等,必少不了食品相饋贈,以示對長輩和前輩的尊重。尤其是過年,同宗拜祖,晚輩拜長輩,朋友互拜,也少不了面糕、點心及各類食品。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除了饋贈食品,享樂美食也是節日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在以往的春節活動中,從初一到十五,家家設宴,你邀我請,互為賓主。

今年春節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春節期間,家裡取消了親友間的聚餐,親戚與朋友之間也由登門拜年改成了電話或是微信拜年。在大年三十,那時還不知疫情的嚴重性,自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為著晚上那桌菜忙了一整天。團圓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

在鄉下,有的家庭並不很講究過年三十,他們有自己過大年的日子,隨自己這個村的風俗而定。我姐的婆婆家是臘月29號過大年,這一天,一家三代人齊聚一堂。由於家裡在建一棟三層的樓房,還未完工,暫時住在親戚的老房子裡。即使這樣,也不影響大家過個熱鬧年。

廚房裡的灶是燒柴火的大灶,灶臺邊的牆面早已被煙燻得烏黑,那是時間留下來的痕跡,彷彿在告訴大家不知有多少美食都是從它這製作出來。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柴火灶沒有現代的灶具那麼方便,做飯時,一個人既要在鍋裡炒菜,又要給灶膛添柴,顯然面對年夜飯這頓大餐會手忙腳亂,很是力不從心。於是,婆媳間分工合作,有的洗菜切菜、有的掌勺、有的負責燒火。

之前家裡拆房、建房,留了好些舊木頭下來,這些木頭雖在建新房時起不到作用,但用來燒火做飯卻是很好。灶上一口大鍋燉著大菜,另一口大鍋則在燒其它烹飪時間相對短一些的菜,兩口鍋同時在用,這灶膛裡的火不能熄,需要人守在灶前留意木頭燃燒的情況,等燃燒到一定程度,便要把木頭再往灶膛裡推進去些。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這過大年的一頓餐食,餐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肉。這一餐彷彿是葷菜的大匯聚,豬肉、牛肉、雞鴨魚都擺在餐桌上等著人們大快朵頤。鄉下的土豬肉與土雞,那香醇的滋味,一直是城裡人所向往的味道。在鄉下卻視為平常,很多人家都養雞,過年過節燉上一隻也方便。有人家裡宰了一頭豬,便會通知村裡人,於是大家按自家的需要去買上一些過年。

舊時老南昌地區的人在過大年時,餐桌上都會有一盆整隻的蹄花(蹄膀),還有一盆雞,這雞得用閹雞,整隻烹製,用火慢慢燉熟。在鄉下,這兩樣食材仍然是現在人們過大年餐桌上的標配,只不過,有的家庭不用新鮮蹄膀,而是臘月裡醃臘好的蹄膀,這又是另外一種不同的風味。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豬蹄膀與土雞,這兩樣單拿出一樣來做菜,味道都足夠的鮮美。我姐的婆婆在每年家裡過大年時都喜歡做這樣一個操作:將整隻豬蹄膀與土雞一起燉煮。往年是兩隻豬蹄膀與兩隻土雞一起在大鍋裡燉。今年因為忙著蓋新房,沒有準備那麼多食材,豬蹄膀與土雞每樣就用了一隻。兩樣至鮮的食材,用至簡的烹飪方式,燉出原汁原味的鮮,這是隻在過年才能吃到的美味!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豬蹄膀肥而不膩,與土雞的風味交融,在柴火灶的熱力作用下,濃濃的醇香味由灶間飄到屋外。屋外的人正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天,有肚子正餓著的,禁不住香味的誘惑,偷偷嚥了下口水,恨不得立即開飯,把這人世間的美味牢牢鎖在唇齒間。

這濃濃的肉香對於一直奮力往灶膛裡添著柴的人來講,也是一種考驗,終究抵不過,讓同伴去堂屋隨便抓些瓜子花生或是凍米糖之類的年貨過來吃,而自己仍然認真負責地守著灶膛裡的火。灶膛裡這明晃晃跳動著的火焰像是在舞蹈般,在這一天顯得格外迷人……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終於,豬蹄膀與土雞都已燉得差不多,用筷子朝蹄膀戳了戳,能戳進肉裡,則表明蹄膀已經煮熟。蹄膀比雞難煮熟,蹄膀一熟,那麼雞肯定也煮熟了。調入適量的鹽攪勻,再蓋上大鍋蓋略煮一會兒後,將它們分別撈出盛到兩個大盆裡,再舀些湯進去。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剩下的又濃又香的湯則另外放進些切碎了的雞雜、豆腐、香菇以及自家種的青蒜、胡蘿蔔絲等食材,做了鍋香噴噴的糊羹。糊羹是南昌的特色美食,它在大年三十晚上至少要出現兩次,一次是在開始喝酒前,每個人先吃一碗糊羹暖暖胃,還有一次是在守歲時,全家老小也要吃一碗糊羹。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燉蹄膀土雞時,另一口大鍋也沒閒著,不斷做著其它的菜。紅燒的牛排、自家菜園子裡種的新鮮蔬菜配上些豬肉炒幾個菜,魚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一桌團圓大餐終於在忙碌中完成,一家人終於可以閒下來圍桌而坐享受這美味的菜餚。邊吃邊聊,聊聊一年的工作成績,還有對明年的期許,再聊聊某某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雖是家長理短,倒也是其樂融融。此時的人們,都沉浸在濃濃的年味當中,心裡隱約有種說不上來的興奮感。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曾聽不少人說過,總覺得現在的年味沒有小時候那麼濃。是啊,人都在慢慢長大,心裡所期待的東西也不像兒時那麼單純,只是年味從來未在美食中走遠。

年前去菜市場、超市購買年貨,用“人頭攢動”形容當時的場景一點也不為過,食物是人們生存的根本,一家人齊聚在一起,最大的節目就是“吃”,父母最想做的就是孩子喜歡吃的美食,所以在菜市場、超市裡走上一遭,你便會立即感受到那濃濃的年味。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在傳統春節風俗中,食俗表現的最為豐富。南方人愛吃年糕,有借年糕之意,祝願生活”年年高“,而餃子作為”賀歲“食品,歷來受到南、北方人們的喜愛,因形如元寶,在春節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

年前,人們圍在一起做著年糕、包著餃子的場景,還有為著一頓年夜飯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客廳裡整理年貨的父母,以及趁著空閒時間磕點瓜子花生閒聊上幾句的人們……這些都會讓你覺得年味無處不在。

從年前一直到元宵節,可以說美食是始終貫穿其中的。今年特殊,因為疫情的緣故,家人沒有在一起聚餐。宅在家裡翻看小說,看到《紅樓夢》中有一段描寫元宵節和吃食的場面。

第五十三回“榮國府元宵開夜宴”,至十五這一晚上,賈母便在大花廳上命擺几席酒,定一班小戲,滿掛各式花燈,帶領榮寧二府各子侄孫男孫媳等家宴。在祥和的氣氛中,菜餚一道接一道的擺放著,上了熱湯接著又獻了元宵。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即使是節日裡的娛樂活動,也少不了用美食作為其中的調劑品,這不光在古代小說中時常可以看到,在我們現代的生活中其實也是如此。這說明從古至今,在節日團聚時,人們都會把美食放在重要位置。

現在春節吃的傳統美食更是成了一種具有民族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年味包含的內容很多,我們要感知的年味,有一部分就藏在美食當中,從未走遠……

生活是很真實的柴米油鹽,一簞食,一瓢飲。謝謝閱讀,大家有什麼更好的烹飪方法,歡迎在下方評論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希望大家能為我點個贊,並關注我一下,最後別忘了幫我分享,轉發一下哦!特別感謝!

年味,從未在美食中走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