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有句諺語——磨刀不誤砍柴工。

從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長期以來對於思維和心智認識,存有兩種過程,一個是磨刀,一個是砍柴。

我相信,商業世界裡砍柴的人居多,我們體力好,執行力強,目標遠大,信念堅定。

而我卻是都是一個好吃懶做、生性愛抄捷徑的懶人,因此,我想要成為磨刀的那個。

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詞彙:理性障礙(dysrationalia)。

從理性障礙中,我看到了理性與聰明的分野,理解這一點,能磨刀。

從三重心智加工模型說起。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我們的心智可以分為三層: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

自主心智

我們通過進化和內隱習得的。比如,對於事物本能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化反應,這是通過進化習得的。也包括後天長期訓練的技能,已經內隱到自主心智。例如,你非常熟練騎自行車,今天的你騎自行車時做出的動作,幾乎是條件反射。

算法心智

就是我們平時口頭所說的智力。廣義上,我們說一個人智力很高,大體可以說是這個人算法心智很好。但在心理學中,狹義上的智力被稱作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俗稱大G),它有兩種分類。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1.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指在不同領域運用推理的能力。可以通過傳統智力測試中的圖像分類、數列推理來測量。之所以這麼命名,是因為流體這個詞,可以強調這是一個像水一樣流動的過程性智力。

2.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指通過學習獲得的陳述性知識。這些知識就像晶體一樣結晶成一塊一塊地存儲在長期記憶中。所以這是知識性智力。

反省心智

對人類心智過程進行監控、幫助執行決策與判斷的心智加工過程。就像你身後的一個攝影機,從第三者角度觀測你的一舉一動。三重心智中,反省心智與人類的理性思維直接相關。

談到反省心智時,就有必要談談這個問題了: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

我們常常會看到聰明人做蠢事的案例,例如大學生加入傳銷組織,金融學教授投資股市頻頻失利,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加入恐怖組織等。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為什麼?

要理解透,還需要繼續圖解三重加工模型,重點就放在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上(哈哈哈,其實那圖不是裝逼用的!沒圖還是說不清楚啊!)。

A.壓制

所謂壓制,舉個例子,當你在荒郊野外登高野望,迎面走來一隻野獸,一眼看去你發現是狼,這時,你的自主心智中的進化習得模塊,第一時間告知你危險,本能地驅使你準備逃跑。

而這時,你的算法心智對你的自主心智進行壓制,因為你的算法心智通過用晶體智力的陳述性知識比對,發現那不是狼,是哈士奇。用機器智能術語來說,就是算法心智使自主心智加工過程斷線,進而達到壓制的目的。然後,你放棄了逃跑,繼續登高野望。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B.發起壓制

壓制,就像A強行推倒B,是執行。而發起壓制,則是命令,是我命令A強行推倒B!!而發起命令的源頭,就是反省心智。

C.去耦化操作

這個名詞很學究,所以需要土鱉的我用民間方法解釋一下。要明白去耦化,就要明白啥是耦化,或耦合。耦合的單詞是coupling,couple的ing形式。couple有火車間車鉤的含義,也指夫妻和情侶。相信你已經get到了這個意思。你做事情退出來的這個動作,我們可以稱之為,你做了一個去耦化操作。

算法心智的去耦化操作,指的是,從現實世界中分離出一個模擬世界,在你頭腦裡自行模擬運行。例如,你在現實中與明星擦肩而過,崇拜氾濫的同時,你的大腦裡開始模擬與這個明星的劇情,這個劇情可以按你的意願進行下去。

維持認知去耦化是算法心智的重要機制。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D.通過認知去耦發起模擬

類似於A(壓制)與B(發起壓制)的情況,反省心智也會對算法心智發起去耦化操作的命令。

E.連續性聯結認知

來看這道測試題:你面前有四張卡片,分別是K、A、8、5 。每張卡片都是一面是數字,一面是字母。規則是這樣的: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麼它的反面就是偶數。現在你需要決定翻開哪一張或者哪幾張卡片來檢驗規則的真偽。

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翻開卡片A和卡片8。邏輯是,翻開A,看下背後是不是偶數,翻開8,看下背後是不是元音。按這規則推理下來,順理成章嘛!但是,好像哪兒不對?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正確答案是翻開卡片A和卡片5。大部分人會忽略掉卡片5,這才是檢測規則的關鍵。如果5的背後是元音,規則就被證偽了。

為啥我們沒有想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沿著既定規則“如果P,那麼Q”思考,所要採取的思維方式便是證實,而非證偽。既然要證實它,那麼翻開A和8就行了。但要證偽,就是說要證實“如果P,那麼非Q”。而這時就需要翻開A和5。

從給定的焦點規則出發,沿著規則為真的思路展開聯結思維,這種處理信息的方式就是連續性聯結認知。

這樣的思維方式中,認知被禁錮在了模型起始點的聯結模式,然後就會從這個起始點開始推理,而完全忽略了其他的情景建模可能,這是帶有焦點偏差的連續性聯結認知

F.發起對連續性聯結認知的控制

同理,F也是由反省心智發起的命令,來對連續性聯結認知進行中斷,或調換模型起始點,通過認知去耦重新模擬。在我們生活中,具有這樣思維傾向的人,通常能帶來新的思想和創造。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綜上,我們通常所說的智力,也就是算法心智,更多地是做執行、推理、運算的工作,而反省心智則是理性思維的核心,它在旁邊冷靜觀察,適時對算法心智進行壓制、警告、調整。我們平日所說的聰明人,也就是高智力人群,是否也同時具有理性思維呢?�


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是:理性(反省心智)與智力(算法心智)總體呈現微弱相關

也就是說,聰明人未必理性,聰明和理性是兩個獨立發展的能力。

傳統的智商測試,僅僅對算法心智進行了測量,而沒有包含任何對於反省心智的測試內容。同樣的,我們的教育系統中所有的測試焦點,也基本都集中在算法心智,忽略反省心智。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考試中得高分的學霸,未必能在人生道路上比學渣過得更好,因為在許多關鍵的人生里程碑式決策上,理性的重要程度遠超智力。舉個案例,就是咱羊駝先森的創業,我們四位創始人均為90後,高純度提煉的屌絲,一位補考N次僥倖畢業,一位高數考了4年僥倖畢業,一位退學,一位拿不到畢業證被留級至今,這樣的事實證明,我們確實是一群學渣。創業兩年,做社會化營銷,從接校園周邊奶茶店餐廳的單,到今天服務過七匹狼、恆安、美的、金冠、同步推、他趣等品牌,再到接下來啟動的娛樂電影方向的項目,回顧整個創業過程,咱們付出不少心血,做了許多重大的決策(有對有錯,對的帶來了不錯的收益,錯的還好不致命)。其結果,平心而論,比起同齡人,今天的我們確實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這種感覺大概就是這樣的:

繼續,為什麼在人生里程碑式決策上,理性遠比智力重要?因為人在做決策時,對信息首先進行加工的自主心智會犯以下錯誤:

1、屬性替換:用簡單問題替代複雜問題作答。

2、生動性效應:容易被鮮活證據抓住認知焦點,而忽略統計學證據。

3、完全析取推理失敗:由於連續性聯結認知,未考慮所有備選假設推出的結論。

4、錨定和調整啟發式加工:決策結果被一個相關數值錨定。

5、默認啟發式加工:能不改變,就不改變。

6、框架效應:對正反陳述的不同選擇。(95%脫脂牛奶,5%含脂牛奶,你選哪個?)

7、我方立場加工:正反都是我對。

以上錯誤(包含但不限),可以統稱為認知吝嗇鬼,其基本運行規則是:不需用腦時,不用腦,需要用腦時,也不用腦。

所以,根據三重心智加工模型,導出了一個具有極高應用價值的結論: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聰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麼做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優異。

否則,聰明人未必能比學渣在某項任務上表現更好。所以,理性不能與聰明混為一談。是理性障礙,造成了理性與聰明的分野。

那麼,如何提高理性呢?安裝5種心智程序(mindware):

1、概率推理知識

2、決策科學知識

3、科學推理知識

4、邏輯推理知識

5、經濟學思維

心理學—聰明人做蠢事(磨刀不誤砍柴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