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孔子教我們儒家精髓,《大學》教我們修身處事

《大學》應該學什麼?《大學》為什麼是“四書”之首?《大學》為什麼是儒學經典中的經典?那麼《大學》對現代人有用嗎?

孔子教我們儒家精髓,《大學》教我們修身處事

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品德,在於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並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過自新、棄惡從善,在於讓整個社會都能達到完美的道德之境並長久地保持下去。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儒家文化的三綱領。雖然只有短短九個字,卻給了我們一種做人的方向,永遠也不要停止對善的追求。“止於至善”是人一輩子應該追求的境界!大學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儒家認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為被慾望所遮蔽,所以才會晦暗不明。我們就要去掉那些矇蔽在我們心靈上的東西,讓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顯出來。讓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讓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推己及人、親近人民;讓整個社會都能達到完美的道德之境並長久地保持下去,成就一個道德完善的美好社會。

孔子教我們儒家精髓,《大學》教我們修身處事

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親民”的發揚。而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階段調整得恰到好處的狀態,即為第三綱領“止於至善”的境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關注自我,認識自我,審視自我,完善、發展自我。說明以修身為本就是將培育完善、發展自我的自覺性置於重要的地位,這種思想能夠增強個體自強不息的、內在的精神生命力。

孔子教我們儒家精髓,《大學》教我們修身處事

三、聖人之道在修身,在誠意慎獨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屬以修身為歸結的必須過程,而修身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說,又是根本和前提。修身首先要做倒自我覺悟,反省自身,反省已過,完善自我。從內心意識不足到完善、發展自身的必要性。其次,修身是自我的無窮盡的更新過程。修身必須經常不斷地進行自我的更新、創造和發展,永遠追求新目標和新成就,總是要有新氣象和新面貌,任何時候都不要停止不前,安於現狀。它要求人們將追求至善的自覺性發揮到最大的程度。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是鼓勵發展和創新的哲學,它為自我創造開闢了新的空間。再者修身必須努力學習知識,增進學問,提高認識,還必須通過艱苦的磨練,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才幹,養成各種優良的品質。最後,修身務必誠意,不自欺不欺人,做到動機純正。

文中所提出的“慎獨”的理念非常重要。這裡是指人不知而只有己知的意識活動,是指人的真實的意念。文章把獨處時的思想活動看成是對一個人能否做到誠意的一個考驗。即是否真正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覺性的考驗。因此儒家對人們獨處時的思想活動和表現特別重視。獨處的意識活動是一個人在人生的各種實際活動中向善還是向惡的關鍵所在,必須特別慎重對待。文章進一步指出,一個人獨處時的思想活動雖然不為人們所知,但是它們總是要表現出來。

孔子教我們儒家精髓,《大學》教我們修身處事

四、聖人之道在諸己而後求諸人。

聖人之道在諸己而後求諸人就是做好忠恕之道。忠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親近和喜歡的人不能有偏愛,對所厭惡的人不能有偏見,對所畏懼和敬重的人不能有盲目性,對所同情、憐憫的人不能有偏私。對於他人偏愛,就會看不到其缺點,而對他人有了偏見,就會看不到其優點。

做人要有寬廣的胸懷,別人有才能和本領,就像自己有一樣;別人道德高尚,自己要從心裡喜歡。不要像那些小人,別人有才幹,就妒忌他;別人有美德,就處心積慮地壓制他。要舉賢薦能,罷黜不善之人。首先要善於為國生財。然後以財造福百姓,以取得他們的擁護,不能與民爭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