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小時候,我們都背過《三字經》。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就這麼一句,後世的人們爭論不休。其實這句話說的很好,不過再好的人參果也經不住豬八戒那種吃法啊。有些人提出“性善論”,搬出儒家大宗師孟子做後盾。有些人提出“性惡論”,理由是儒家VIP荀子也這麼說。

其實,孟子沒錯,荀子沒錯,三字經也是很好的。錯就錯在,後代學者們沒有把“初”和“性”定義清楚就開噴。各執一詞,變成了機器貓大戰聖鬥士——這是哪兒跟哪兒啊……

今天,我們就嘗試對“人之初性”做一個梳理,搞清楚這個問題的本質。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什麼是性?

性,在大眾腦袋裡,有天性、本性、性格、習性等等理解。

而古人,對“性”有非常精確的定義:

儒家的根本經典《中庸》,在開篇第一句就說:

“天命之謂性”

啥意思?上天創造你的生命時,從它自己裡面分給你那一點東西,就是性。這也是宋儒所說的“天命之性”。

而《中庸》裡還說道: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啥意思?人生來就有喜怒哀樂,這是人的情緒,也叫做“情”。宋儒把這個叫做“氣質之性”。

所以,我們歸納一下,人性有兩種:天性、氣性,這兩種性貫穿著每個人生命的一生。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天性與氣性有什麼不同?

天性是每個人都有,且一樣的,因為他來自於天。當年有人問孟子什麼是仁,孟子說,任何人看到小孩趴在井口玩耍,將要掉進去,都會心裡咯噔一下,擔心小孩掉下去。這就是惻隱之心,也就是仁。而不論有沒有文化,是勞動模範還是黑道大哥,對於這個掉井畫面,心裡都會有這種反應。因此,這就是人人所共有的,相同的“天性”。

氣性就不同了。有些人去餐館吃完飯還要扯一卷衛生紙回家上廁所用,而有些人去了酒店,免費的洗漱用具也不用,拿出自己的舊牙刷用起來……有些人好學,有些人只知道玩耍;有些人喜歡助人,有些人成天網上找人掐架……說起各種人性的善惡美醜,怕是幾百萬字也說不完的。這就是氣質之性,也就是“氣性”。

因此,宋儒說“存天理,去人慾”。我們學術界的學者們常常批駁這句話,說它是封建思想,壓制人如何如何。其實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很好的,只不過又被豬八戒吃了這好好的人參果。

啥是天理?啥是人慾?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朱子語類》)

所以,存天理,人的天性就會保全。滅人慾,人的氣性就不會氾濫。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朱熹(1130年—1200年)

什麼是人之初?

性的定義我們搞清楚了,現在我們來定義什麼是“人之初”。

所謂初,就是開端。而人的開端是哪裡呢?是應該以出生為開端?還是以受精卵為開端?還是以懂事為開端?

這裡,儒家沒有說明白的事情就需要請道家出場了。

道家對於“初”,有幾種定義:

胞胎階段、赤子階段、童子階段、少年階段。

對於生命形成之初是怎麼回事?我們下面的敘述的觀點來自於清代著名的道家學者劉一明。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劉一明著《象言破疑》

一、胞胎階段:

當父母那個以後,精子和卵子結合為受精卵,在母親體內開始生長。這個過程中,道家認為有三種力量參與了生命的創造:

來自父親母親的“陰陽二氣”,還來自宇宙的“先天炁”。亦或稱之為:陰神(來自母親)、陽神(來自父親)、元神(來自宇宙)

這個時候的人,在母親肚子裡逐漸成形,不需要像普通人那樣呼吸就能維持生命,真是神奇。道家把這個階段稱作“先天”,又稱作“無極”。這是把人比作宇宙了。意思是宇宙還是混沌,連天地都還沒創造之前。佛家把這個叫“父母未生”或“本來面目”。這個時候的人,沒有意識,一切都是宇宙的神奇之力在持續的雕刻創造生命的形體。

二、赤子階段:

隨著十月懷胎,分娩將至。嬰兒終於“哇嗚~”一聲墜地了。這個時候,也是人的第一口氣開始呼吸的時候。而正當此時,第四種力量參與到這個生命的創造裡。這就是道家所說的“識神”。當第一口呼吸開始的時候,識神就進入到孩子的身體,與先天的“元神”混合附著在一起,寄生在元神之上。這個階段,道家稱之為“後天中之先天”,意思和前面一樣,就是宇宙從混沌到開天闢地了。

《道德經》這樣描述嬰兒的“天性”: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為什麼?你看看剛出生的小寶寶,特別招人喜愛。無論你美還是醜,他都用好奇的目光看著你。而寶寶與小貓小狗一起躺在搖籃裡,寶寶也不會害怕貓狗,貓狗也不會傷害寶寶。這是因為嬰兒此時只有“天性”,而沒有“氣性”。雖然識神附著在元神上,但是還沒開始發作,伏藏而已。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三、童子階段:

隨著嬰兒漸漸長大,有了語言能力,有了知識,開始形成自己的三觀。這個階段,童子依然是純真善良的,因為支配童子的依然是來自宇宙的“元神”,即天性。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四、少年階段:

當童子漸漸長大,到了臨界點(道家稱之為“二八氣足”)的時候,伏藏的識神終於跳出來,反客為主,把元神給壓制到後臺去了。這個時候,男孩女孩,開始有了青春萌動的意識,開始攀比和佔有……這個階段就是“氣性”壓制“天性”。

這也是每個人逐步形成自己性格的階段,也是顯露出才華差異,品德優劣的階段。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結論:人之初,性非善非惡

回到我們開頭,再看性善論、性惡論,再看孟子,荀子,是不是一切都清晰了?

孟子其實是在強調人的天性,讓我們不要丟失天性。

荀子其實是在憂慮人的氣性,讓我們要通過教育教化來抑制氣性的泛濫。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性善論,說的是人之初(胞胎階段、赤子階段),人的本性來自與宇宙的賦予。這個本性是至純至善的,所以“人人皆可為堯舜”,所以每個人都要從自己開始覺悟自己的本心。

性惡論,說的是人之初(童子階段、少年階段),人性中已經伏藏著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自私和佔有的,能夠衍生出貪婪、嫉妒、兇殘、懦弱……等等惡。所以要重視教育,所以要讀聖賢書,所以要修身齊家,要忠孝仁義。

所以,綜合而言,人善論,性惡論,是後人創造的,並非二聖的觀點。本質上是源於語言文字的誤讀和誤解。為了矯枉歸正,我們基於不能全面解釋人性的性善論和性惡論,提出“性非善非惡論”來撥亂反正,迴歸正解。

結論就是:人性之初,非善非惡,有善有惡,可善可惡,揚善去惡。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如何迴歸天性?

一、儒家:懲忿窒欲

懲忿,是去掉人的躁性,謙卑處世,不生氣。

窒慾,是節制人的慾望,寡慾淡泊,不放縱。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二、道家:保養精氣神

修身,所以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養心,所以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三、佛家:戒定慧

戒,就是做正確的事,不做錯誤的事。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定力,定力不斷打磨滋養,就能生髮出智慧。

儒釋道三家,總而言之,不外乎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從身體、語言、內心層面持續的做正確的事,把善培養成性格,從而返還“天性”。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結語

今天我們通過對中國文化裡“性”和“初”的概念辨析,進而論述性善論和性惡論

之爭的具體原因,還原了孟子和荀子兩位聖賢關於人性論的正確理解,簡單介紹了儒釋道三家對於如何修養人性的方法。相信朋友們今後對於別人問起“人到底善還是惡?”的問題,都能清晰的回答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如果有不同觀點或問題,歡迎在討論區提出來和我討論。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胞胎、赤子、童子、少年分段各有善惡

一鍋雖小煮天地,破迷顯正立真宗

諸子真言做寶鏡,離幻返真赴丹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