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的人爲

凡事凡道理,都是對立統一的存在。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張,也是對立統一的關聯。

道家無為,是反對過度人為,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相信自然。人為也是不違背自然的人為,所以又說無為(順其自然規律及自然發展)而為,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參與自然改造世界,但不違背自然,不勉強自然,在尊崇自然的前提下去做為),即人為的前提原則是順乎自然。

儒家強調人為,甚至肯定人定勝天,強調君子自強不息。但也不極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謂盡人事(事在人謀在人為),聽天命,如果有違天命,或天不遂人願,那人為目的便很難如願實現。在肯定了人為的意義重要性的同時,也肯定了天命、自然規律自然力的強大不可控。

儒家道家的人為

道家與儒家在面對以實踐 ,事功改變世界現實方面,都認可人為的意義。不過道家更注重順乎自然規律,順其自然自在變化。而無不為的人為,是以無為(不違背自然,不勉強)為前提的。人為,無論在認識或作為都是第二位,都是服從於存在自然的,所以,遵從自然(規律或現實)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因無為包含著容易放棄,人的主觀積極能動性很容易弱化,所以又有消極因素。

儒家不同於道家之處,在於首先強調人為的作用意義,而非天之力、自然規律及功力。置人的努力於首要最重要位置,而不是隻強調順從自然。儒家高歌人定勝天,積極進取,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追求功業、改造現實的態度與作為上,看重人為比道家要積極。但也明確提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知道許多時候,許多事,許多情況下,也因非人力所能及,終於不能如願成功成事也是常情。所以能平靜接受,處之坦然。肯定了人為功力的有限性。但過於勉強,過於看重人為,雖精神可嘉,但很可能會超越了現實性,可能性。也許於實際效果,有了不識時務、自用之嫌。也許容易理想而有背事實,就功利目的而言,不能說又有了消極因素。

儒家道家的人為

正因為如此,儒道同源,既對立又統一、同一。都主張積極有為於改造世界實現功利目的的事功,只是重視程度不同,但異曲同工。兩家的主張又互為補充。積極人為而又能尊重自然,無為而有為,有為而無為,在人道天道的相互對立統一里,避免了片面極端化,讓人們在求得了實踐事功實效果方面,實現了程度的最大化。

生活之中無處不存在、凡事凡理無不體現著對立統一規律。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恩威並重,教育治國之道。在統一里實現對立,通過對立實現統一。對立的兩方面總是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