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文解字》儒家“修身養性”系列第二講

寫在前面:

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這是廣老師講國學的主要特徵。

希望通過我“抽絲剝繭”般的深入分析,能帶領大家尋找到中華文化的源頭,為以後有“聞一知十”的能力打好基礎。

在這個過程當中,“說文解字”是最最關鍵的一門學問,望大家能夠重視,並從中發現端倪


《論語》+《說文解字》儒家“修身養性”系列第二講

今日析句: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有子”其人

《論語》+《說文解字》儒家“修身養性”系列第二講


有子,字子有,後被尊稱為“有子”。他比較勤奮好學,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說,可以說是孔子的忠實“粉絲”。他尤其重視“孝”道,相貌長的跟孔子很像,所以在孔子死後,曾一度被孔門弟子推舉為“師”。

將有子的這一句話放在《論語》開篇的第二句,這足夠說明對有子的尊祟,也足夠說明儒家對“孝悌”之道的看重。為什麼孝悌之人就不好犯上呢?為什麼不好犯上之人就不會作亂呢?什麼又是君子該務的“本”呢?“本立而道生”又有什麼內涵?

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 第一個問題:孝悌之人為何很少有犯上的?
《論語》+《說文解字》儒家“修身養性”系列第二講

我們先將“孝”與“悌”的對象搞清楚。孝,指的是對於父母而言;悌,指的是對於兄長而言。但凡是“孝悌”之人,必然恭順謙和,這樣的人當然就很少有“犯上”的。

  • “犯上”和“作亂”又有何區別呢?

犯上,指的是對“在已之上”的人不恭敬,而“作亂”的性質就不一樣了。作亂,是指悖逆爭鬥之事,這就不僅僅是恭敬不恭敬的個人態度問題了,而是已經發生的“交集”,是雙方或者多方的問題了

這樣分析下來,我們就能明白古代中國為何能“以孝治國”了。如果人人能對自已的長輩、兄弟“孝悌”,則其心必然和順,也就必然很少會犯上,就更不會作亂。

然後再推而廣之“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諧社會也就出現了。

我想,這也是《論語》將這一句放在篇首的重要原因。

  • 我們再來看什麼又是君子該務的“本”呢?

先來“說文解字”一下這個“本”。

《論語》+《說文解字》儒家“修身養性”系列第二講

本,基也。猶如一幢大廈的基礎一般。

或者講,本是“根”。猶如一棵大樹之根。

基立而後可以大成。

在“孝悌”這個層面來講,能對父兄以事孝悌則“仁道”就可以大成。仁,是愛之理、心之德。

《論語》+《說文解字》儒家“修身養性”系列第二講

“根本”


那麼,總結下來就是:

孝悌是“本”,仁愛是“道”。能孝悌,必能生仁愛。這就是“本立而道生”的內涵。

這句話,告誡我們說:作為想修身養性的君子,凡事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既立,則“道”自然就能生出來了。孝悌既然是“仁”的本,那麼要想做個有“仁愛”的人,就必須在“孝悌”上下功夫,必然就能見道。

《論語》+《說文解字》儒家“修身養性”系列第二講


孝悌是在自已家族的人,而仁愛則可以及於天下人。所以《大學》裡有這一句:“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孝、悌、慈,是儒家治家、治國的絕招。

如果一個得了“孝悌仁愛”之道的人,哪怕他只是在家裡沒有出去進修過,也是可以治理國家的。

因為大道相通。

這就是“孝道”的強大功能所在。

這個和《孟子》中所講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一個道理。因為“道”是相通的,可以小用修身,也可以大成天下。


《論語》+《說文解字》儒家“修身養性”系列第二講


今天就講這麼多,希望大家對於“孝道”能有更深入的理解,不要再固執的認為那是封建思想。

不孝悌,無以立根本;根本不立,道則不生。

希望通過此講,能讓大家對《說文解字》和《論語》有更深的認知,更喜歡漢字及國學文化。

歡迎大家點贊、轉發與收藏。

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號,我會不斷的更新,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