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帝儒學功底深厚,又簡樸愛民,勤於政事,為什麼被人稱為昏君?

尋根拜祖


西漢王朝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高祖劉邦的建國期,惠文景三朝的發展期,武帝時的高潮期和衰退期,昭宣兩帝的重振期,元成哀的衰敗期。本來,漢朝經昭宣兩朝三十九年的勵精圖治,政治環境重回清明,經濟快速復甦,似乎帝國即將迎來第二春。但到了元帝時期,正在提速的大漢列車,被狠狠地踩了一腳剎車,從此,這個帝國再也沒能止住滑向深淵的勢頭。

漢宣帝晚年時期,曾經嘆息:"亂我漢家者,太子也!",並一度打算更換太子,後因大臣們的反對,以及漢宣帝本人出於對太子已故生母許皇后的懷念,放棄了這個想法。

可能大家以為此時的太子,未來的漢元帝劉奭,一定是個道德敗壞,奢侈享樂,窮兇極惡的主,所以才導致了漢室頹廢。可事實相反,劉奭是個為人謙遜恭謹、溫和簡樸、待人寬宏、愛民如子,且詩書禮樂樣樣精通的儒生、才子。能在個人修養上達到如此高的層次,不光西漢,即便縱觀整個中國封建王朝,有幾個皇帝可以媲美?

如果劉奭只是一位普通的儒生,他也許可以成為史書中以道德文章著稱的大儒或忠臣,即便不能為官,他也一定可以以他的品行感化四方,德播子孫,至少他不會成為大漢衰敗的罪人!

讓我們先看看漢宣帝當年怒斥劉奭"亂我漢家者太子也"的背景資料。漢宣帝當政時,比較喜歡重用法家人物,法律比較嚴厲,曾經以言論不當,殺掉了大臣楊惲、蓋寬饒等。當時身為太子的劉奭,覺得父親為政過於苛嚴,刑罰過重,就委婉地向父親諫言,應該多用儒生,刑罰要寬容一些。

似乎這個說法沒啥毛病,中國人普遍喜歡儒家的仁柔寬懷。沒想到漢宣帝勃然大怒:天子治國,就應該"王霸兼用",怎麼能夠死守西周的所謂"德政",儒生們往往不察時變,厚古薄今,名實不分,怎麼能讓他們治國?看著太子諾諾而退的身影,漢宣帝說出了那句很有前瞻性的話:亂我漢家者太子也!

我們要來理解一下漢宣帝的這段話的深意,才能明白劉奭為什麼不是合格的皇帝。自從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之後,儒學一直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無論哪朝哪代,統治者都號稱,儒家思想是本朝唯一治國綱領。

其實那都是糊弄老百姓的,儒家思想從來不能解決國家治理問題,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給老百姓一個行為標準,讓老百姓規規矩矩地成為統治階層的奴僕,說白了,是給老百姓看的,是用來統治老百姓的工具,而不是用來規範統治者的言行的。漢朝自漢武帝時,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但實際上漢武帝本人並不信奉儒家,他採取的統治手段一直是法家的。再向前推數百年,也沒有以儒治國的成功典範,就連孔子本人,也一生不得志,成功的只有商鞅李斯這樣的法家。

現在,我們可愛的劉奭同學在儒家老師們的薰陶下,成了一位從頭"儒"到腳,從皮膚"儒"到內臟的孔門三好學生。儒學本來是幫著皇帝騙老百姓玩的,現在上鉤的卻是皇太子!好比你在河邊釣魚,一不小心魚鉤甩到自己嘴上了......你說漢宣帝能不發怒嗎?能不為大漢帝國的未來憂心忡忡嗎?

後來的事實證明,劉洵的預感是多麼準確。劉奭重用的儒生們是多麼的無能,他們在外戚和宦官們的亂棒夾擊下,步步敗退,甚至連命都丟了,還妄談什麼治國。也難怪,孔子也沒教過他們權謀法術啊,更別說在黑暗的深水區裡跟敵手的搏命術了。實事求是地說,劉奭朝很多的政策,要是放在武帝時期,對國家的發展肯定是意義重大。但這個時候,再好的政策,在朝爭環境裡,出不了宮門就被扯得粉碎,不了了之。

劉奭很愛民,很簡樸,但他的龍恩就是出不了皇宮大殿,他的臣民們永遠也得不到他的雨露。好人往往不是好皇帝,好學生往往治理不好國家。

劉奭還有個更要命的缺陷,成為奸佞們利用的法門。他昏昧不明,直白點說就是書呆子糊塗蛋,不客氣點說就是昏君,西漢王朝唯一的昏君,即便後來很混蛋的漢成帝漢哀帝都不算昏君。

在劉奭的治理下,朝中奸佞輩出,就連歷史上有名的大儒,如匡衡、貢禹、五鹿充宗等,都做出見風使舵、勾奸結黨的惡行。不這樣不行啊,奸佞們只要略施小計,皇帝就上當,就連他的老師蕭望之這樣的重臣,都被劉奭"糊塗死了"。而事後,他剛有點明白過來,被石顯三言兩語,就又灌暈了,老師死得那麼冤,劉奭毫無覺察。大家不投靠奸黨,難道等著找蕭望之打麻將去?想想漢宣帝的時候,哪有這些妖魔怪的生存空間吶!

漢元帝劉奭在位16年,在他以儒治國的理念下,在他昏昧不明的股掌下,大漢朝綱迅速崩潰,蕭望之、周堪、張猛這樣的忠臣紛紛隕落,奸臣當道的結果就是社會問題的頻現,土地兼併、私奴倍出、貪汙腐化、民生凋敝......這些問題成為大漢帝國的毒瘤,永遠無法割除,直到西漢亡國。

這就是劉奭,一位道德修養極高,個人品行學問俱佳的楷模,一位昏昧不明,迂腐循舊的皇帝,把祖宗幾輩人努力的成就,很賣力地粉碎了。

人吶,是隻雞,就好好地下蛋打鳴,別老想著天上的事。


尋根拜祖


漢元帝是漢朝由盛而衰過程中,具有轉折意義的皇帝。他喜愛儒學經典,也能簡樸愛民,又勤於政事。那為什麼會被視為昏君?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他的光芒被之前漢朝的幾位明君,尤其是他的父親漢宣帝所掩蓋。漢宣帝治理成效太大,漢元帝后繼無力。

二、好儒生懦,漢元帝形而上學和條條框框限制,使得他並不強勢,從而導致大權旁落,甚至出現漢朝首次宦官專權的情況,外戚與宦官聯合逼死了蕭望之。

三、漢元帝選擇的道路已完全不同於漢朝之前的道路,走偏了,用他父親漢宣帝的話講,漢朝的制度是王道與霸道相雜,漢元帝卻夢想純用儒術治國,卻沒有力度。

雖然漢元帝時期漢朝因慣性仍然強大,但漢元帝本人毫無疑問算是昏君。


羽書遲


漢元帝時期,發生了一件很出名的事情,昭君出塞,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嫁給匈奴了。

(王昭君劇照)

王昭君,出生平民人家,但天生麗質,是個美人胚子。

但無奈家中貧寒,或許只有嫁給大富大貴的人家,才能改變一生。於是,她和許多平民女子一樣,準備進宮當秀女。

天下之中的男人,皇帝是最有權勢的男人,自然想當皇帝妃子的女人太多了,而皇帝也不能一個個來看,同時,從儒家觀念男女有別的角度來看,只有一個好辦法:讓畫師把秀女的樣貌畫出來,然後讓皇帝看,一個個來挑。

(漢元帝劇照)

於是,畫師就成了皇帝和秀女中間的重要橋樑。

為了儘早入宮,取得皇上的寵愛,眾多秀女紛紛賄賂畫師,讓他把自己畫漂亮點。畫師也心靈神話,凡是交了錢的秀女,一概畫的美若天仙,沒交錢的,就看心情了。

王昭君,自認為相貌不凡,也很有女子氣概,不肯賄賂畫師。畫師也好說,直接把美貌的王昭君畫的醜陋不堪,自然王昭君錯過皇帝寵幸了。

就這樣,王昭君在宮中做了幾年宮女的生活。

有一天,匈奴單于拜見漢元帝,請求和親。為了維護匈奴、漢朝的和睦環境,漢元帝答應了,就隨便指派了一個宮女給匈奴單于,而這個宮女,就是王昭君。

沒想到,在宮中呆了這麼久,皇上沒遇到,倒是遇到匈奴單于了,也算是命運吧。

隨後,漢元帝召見宮女王昭君。一看王昭君,漢元帝后悔了,這麼美的女子,怎麼能送給匈奴呢?自己要享用。(漢元帝召見王昭君 劇照)

但左右大臣堅決不同意,表示匈奴單于已經見過王昭君了,對王昭君很是滿意,皇上不能違約啊。

無奈之中,漢元帝,只能讓王昭君到匈奴去。

此時,漢元帝想到了給王昭君畫像的畫師,知道他收受賄賂,欺騙君王的事情,直接把他殺了。

經過這一件事情,漢元帝才幡然醒悟,西漢王朝已經危機四伏了,連一個小小的畫師都敢貪汙腐敗,欺騙君王啊。

漢元帝,反覆思考原因,為什麼會這樣?輾轉思考,漢元帝不知道為什麼,依然任用宦官,打壓朝臣,認為皇帝的親信中,只有太監才是最忠誠的,他們無依無靠,只能靠皇帝來生活,所以必須重用他,讓他們掌握朝中權力。(宦官石顯掌權 劇照)

而那些大臣們,就不一定了,老是不為皇帝的快樂著想,天天勸諫,不要貪圖享樂,勵精圖治,治理國家,不要重用宦官誤國了。這些大臣,簡直煩死了,實在是可惡。

最終,得勢的宦官,在皇帝的庇佑下,為非作歹,讓西漢王朝逐漸沒落,而漢元帝至死都沒想清楚,西漢王朝為什麼會沒落。


歲七夸父


一句話總結,漢元帝是一個好人,一個溫良的君子,但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不是儒教國家合格的神。

他可以與宋徽宗類比。

儒教國家的帝王,就是人間的神,所謂天威難測,就是神威難測,帝王之威難測。

要做好儒教國家的當權者,必須要抽時機展現自己的神威,有時表現為心狠手辣也必須毫不留情,否則就將大權旁落,成為傀儡,因為你不當神,儒教國家的統治者必須要求是神,這樣就必然造成他人成為偽神,作為一個帝王這就是完全不合格,也是失職的。

為什麼孔子沒有主政時,表現十分儒雅,等到孔子一當權,馬上心狠手辣誅殺少正卯,就是展現儒家的真諦,為什麼法家實際上就是學自儒家,也是為此。

德主刑輔,儒家本來就是主張當權者必須要適時展現一下神威,讓老百姓認識到你是一個神,而不是像老百姓一樣普普通通的人,距離永遠是權力的真諦,作為一個帝王這是起碼的素質,不然肯定是不合格的,要受時代淘汰的。

刑主德輔,法家與儒家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只是刑罰多一點,還是教化多一點,法家也並不拒絕教化,其本質是一致的,要學好儒家,就必須學好法家,反之亦然。

所以漢元帝的問題是學問做偏了,沒有保持中庸,沒有陰陽平衡。


河東來


漢元帝,西漢漢宣帝與其平民皇后許平君兒子。從小喜好儒學,崇尚仁政。因其治國理念與漢宣帝差別太大,宣帝多次想廢除其太子之位,可念及與許平君的感情,最後沒有廢。

漢宣帝,西漢中興之主,其在位時期史稱昭宣中興,一生經歷坎坷。其治國理念是漢武帝的王道與霸道雜而用之。可漢元帝多次表達不同意見,頂撞漢宣帝,建議少殺伐重儒學仁政。漢宣帝多次教育他可是沒有用。

漢元帝繼位後重用儒生,完全丟棄了霸道,所以天下土地兼併嚴重,且儒生勢大後沒有制衡力量,不得已漢元帝重用宦官來制衡儒生,以致大權旁落,後戚做大,擾亂朝綱,遺害無窮,最後王莽串權,滅了西漢。

漢宣帝曾說,亂我家國者必是太子,後來證明此話不假。漢元帝一生雖勤政,但說他是昏君不為過。



聖哲同學


他老爸漢宣帝就說,這傢伙要亂他漢家天下,但因為與他母親感情太深,不忍心廢他。

漢元帝是個昏君,是因為他要搞儒學治國。漢宣帝批判過他,說漢家自有制度,是霸王道雜之,儒學搞復古倒退,不合時宜。但元帝不聽,西漢因此從他手中敗落。

漢宣帝和漢元帝的事情,從側面說明,漢武帝沒有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若說漢元帝搞的,還說得通。但漢元帝政績太差,後世儒家都不屑於披他的皮,跑去拿武帝當大旗,實乃千古笑話和冤案。


泉心2018


其實人們評價當權者的好壞經常會和當時的王朝興衰相結合,王朝興,則帝明,王朝亡,則帝昏。人們都喜歡把一切的根由歸結於一個主要人物身上,而往往忽略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就如明朝崇禎帝一樣,面對千瘡百孔的王朝,他雖有所作為,但依舊心有餘而力不足,招致滅亡。後人的評價也總是去挖掘出他的一個個過錯上,認為滅亡的原因就是如此導致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就好像人們失敗後總要為自己找到一個能夠說服他人、說服自己的理由一樣。

漢元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雖說元帝的能力並不是很強,但也並無大過。但他當時所處的時期正是漢朝的衰敗期,他的儒學治國在當時確實並不合適,反而被一些有心機的人所利用。所以他是不適應於當時的那個時代,就如明朝崇禎帝一樣。

但說他們是昏君,我感覺都是不太準確的,一切都只是後人評說罷了。就和現在的輿論導向一樣,至於真正的事實是什麼,又有誰去關注呢。


詩詞浩卷


地節三年(前67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黃龍元年(前49年)十月,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漢元帝多才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為人柔懦。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竟寧元年(前33年),漢元帝在長安未央宮病死,終年42歲,在位16年,葬於渭陵。


上善若水一一一


漢元帝劉奭在位16年,雖庸碌無為,但還不能說成是昏君。他信仰儒教,重用宦官,導至朝政混亂,漢室衰敗,只能說他治國能力有限。


開拓的世界491


有婦人不仁,無治國之義!優柔寡斷,使外戚王氏集團崛起,新朝暴興,帝有責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