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文化—儒家“三禮玉論”中

③圭(四圭有邸、兩圭有邸、圭璧)
圭在六器中排列於第三位,是三代朝廷的重要禮器。六瑞中的圭是古代帝玉、諸侯及高級官員們在官場上舉行各種典禮儀式時拿在手上的一種玉器,六器中的圭是祭拜東方之神的祖品。根據《周禮》之規定,禮敬東方之神所用的圭必須以青玉琢成,非其他包玉可替代。

中國玉器文化—儒家“三禮玉論”中

就玉圭而言,其應用範圍要比六器與六瑞中的其他玉器廣泛得多。圭的名稱和品種可列出十數種之多,《周禮•考工記•玉人》就列出了以下的名目:鎮圭、桓圭、信全、躬圭、大圭、裸圭、沈圭、圭璧、穀圭、圭璋、四圭有評、兩圭有邸等。
圭的祖型其實是源於原始時代的石斧。石斧是古人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狩獵武器,對原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發生過非常大的作用。石器時代結束,金屬工具得以大量使用,人們仍以留戀和崇拜的心理來看待先祖的遺物。先祖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本來就是神靈,那麼,先祖所遺留的石斧自然也具有神格而受到人們的敬仰。在神權政治的作用之下,石斧的形態便漸漸移向了專門的禮器造型一一走。這就難怪我們在出土文物中,要分辨出哪一件是圭、哪一件是石斧,有時候還不是十分容易的事。一般來說,大凡上半部較厚,底邊部位較薄,且差距較大的是斧。上下厚薄基本均勻,猶如一個玉製的長板條者,就是圭。總而言之,圭是一種在一定的觀念形態作用下產生的特種玉器。
所謂四圭有鄰、兩圭有評以及圭璧,實際上是一碼事,都是從圭璧理論派生出來的東西。它們的造型看上去都是單一的個體,但實際上都是以全和墨兩種造型拼集在一起的。這就是《周禮》所說的“圭璧合制”。據鄭玄和賈公彥的註疏,即是指這件玉器中間國璧形的部分,圭是連接在圓璧邊緣上的部分。四圭有觀是一件在璧上連接四塊圭的玉器。兩圭有即是在璧的兩邊連接兩塊圭的玉器。圭璧是一件在墨的?周邊連接一塊圭的玉器。按《周禮》的規定,四圭;有評用於祭祀天旅上帝,兩圭有邱用於祭祀地旅、四望,圭璧則用於祭祀曰月神明。


所謂裸圭,即圭庫,是用圭作勺柄裝飾,是用,於舀酒禮神的工具之一。圭的表面有的素身,有的雕成原始圖案,甚至雕成獸面、人面,亦有的鐫留文字,並無一定的規定。
④璋
六器中的庫是指赤璋,它在六器中排列第四。《周禮•大宗伯之職》曰:“以赤璋禮南方。田說明在周代禮制中,赤庫是用來祭祀南方之神的祭器。
璋的形制,古人有謂“半圭曰璋”之說,實際是以圭為基礎,在圭的上端切去一角,將圭的平頭改成尖頭之狀,這就是津。《周禮》對璋的造型和功用有明確的說明:“璋,邱射,以祖山川,以造贈賓客。”“璋,邱射,素功,以祖山川,以至稍汽。”
邸為底,是基礎的意思。這個基礎就是圭。射者劉,是削尖、銳利的意即素功是湖雕琢之意,沒有雕飾則追求樸素無華。稍是給予食物之意。汽是指活牲口、肉類。按這一礎灣的形制和用途就很清楚了,璋如尖頭之圭,其用途是君玉在巡視天下時,所遇大小山川祭祀之器。通常的做法是將璃埋於地下或沉於水中作為祭品,當然,同時也須享以牛羊犧牲之類。璋也可以供給君玉作為贈送賓客的禮品。
赤璋顧名思義應是紅色。古時只有正宗六器才有玉色之規定,其他玉器一概不受玉色的限制,這就是用於神的東西和用於人的東西不同之處。赤玉之說古本有之,《潛確類書》曰:“亦有赤玉,紅如雞冠最貴。”《玉紀》雲:“赤如丹砂曰琮。”這符合古人以色論玉的習俗。實際上軟玉之中並無固正的紅色,充其量表現為傾向於紅色而已,鮮有級券如雞冠者”。古名之赤玉者,亦名琮瑰,即今之困現。古人是否用瑪瑙制璋,尚有待於考證。

璋除了赤灣而外,另外還有四個品種,即大不魏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煤。天子以巡守,徐祝以前馬。大灣亦如之,諸侯以聘女。”酵:藝玉器二二裟言之我九寸,中津應為八寸才對。如同為九寸,則都是薄玉慕大泉飛奇備二如自件東西仍是合製品,就是一個有柄的勺子。舀勺秦睪這就是津的作用。
《周禮》又說:“球圭璋八寸……以視聘。牙灣、中灣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軍旅,以治兵守。”這句話是規定璃施用於人的內容,而不是作用於神了。“緣圭璋”郎有雕刻紋飾的圭庫,這種圭灣為上公執持,用以召見、詢問和聘用高級人才。狗者見也,諸侯之間互相訊問,亦以圭璋見禮,這是區別於天子鎮圭之禮的。七寸之中球、牙灣可用於調兵遣將,作軍事用途,屬周制符節器,這種功用到後世為虎符所替代。牙灣和大中津的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牙灣上部尖角斜邊不是直線,而是弧線,猶如月牙之形。二是牙灣下部及尾端兩邊琢成部分凸齒,如齒牙之狀,故名牙庫。
璋,說到底是一塊玉版削去一角,形式是如此的簡單,卻包含著這麼多的深意。
⑤琥
根據《周禮》的規定,琥專用來祭祀西方之神的祭器,必須用白色玉材雕刻而成,但對尺寸形制沒有做出嚴格的規定。倒是《周禮正義》在解釋六器時曾有這樣一個說法:“白玻以玉,長九寸,廣五寸,刻伏虎形,高三寸。”刻玉為虎形,這是肯定的,否則就不會叫搖了。在六器中唯有曉是仿生形玉器。

白琥是專用性的禮神玉器,其他任何古代琥形象生玉器都不能替代搖的功能。儒家以撈之威猛來象徵深秋之肅殺,向西方之神致敬,表達虔誠之功。根據古代傳說,虎是西方氏族的遠古圖騰,自當演變為西方之神。
⑥璜
六器之根規定為玄璜,是專用於禮敬北方之神的祭玉,在六器中排列於第六位。玄者黑也,此橫必須以黑色玉製成,其他包玉琢成之璜則不能具有此種功用。
璜的形制相當於環的一部分。關於璜的形制來源大致有四種說法:其一是半璧說,源於《周禮》鄭氏注:“半璧曰璜,象冬閉藏,地上無物,惟天半見。”鄭氏註解把破的半弧形狀比喻成茫茫太空與大地相交。在夭、地的盡頭,半圓形的天穹與地面相接,彷彿為玉坡的形意。我們相信這一說的來源是古人從地平線的現象得到啟發,繼而產生了璜的形象意識。其二是半宮說,是從簧的意思中引申而來。簧和演是一個意思,指積水池。古代在修築城池的時候,都要沿著城牆的外圍挖一條護城河,河岸線的兩邊構成一圈璧的形狀。但這是天子城池的標準,諸侯的城池不得超過天子的規璜,護城河不能全部連通構成整圓,只允許以東、西兩門為界限,從南半部通水。這樣水面形成了一個半弧,稱為半宮,璜之形制是由演——半宮而來。其三是彩虹說,認為璜的造型是古人璜仿彩虹的形象創造出來的。古人不瞭解彩虹的科學原理,把它當成是一個異常美麗的天上神物,正從天空垂於河川,在俯首飲水,於是受到了啟發而創制了摸。其四是神龜說,認為古人是仿造龜甲的側面形象而產生根的。這一說的道理是:玄珍是禮北方之玉,而古代傳說中北方之神是玄武,玄武者鳥龜也。在上古時代,龜被認為是微、鳳、龜、龍“四靈”之一,具有未卜先知的神靈。在夏、商、週三代及此之前,龜是國之重寶,是萬萬褻讀不得的。國家的重大事件都要卜龜,求智於龜靈,仿龜而制碘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無論上述四種說法孰是孰非,但換是一種弧形玉器是沒有疑義的,出土的眾多玉璜也證明了這一點。整圓為璧,璧象徵著天。半圓為珍,璜只能象徵著半邊天。因而,玉珍無論是在等級、威嚴、神驗、權柄等等方面,都只能為天之半,並以此附會嚴冬收藏。當萬物都已凋零之時,豈非只有一半的生機。不過,真正如半璧的璜還真不多見,所見之璃大多沒有璧的一半,而僅僅是璧的一小部分而已。
⑦六瑞之圭
六瑞之圭指的是鎮圭、桓圭、信圭、躬圭,是天子和公、侯、伯三等高級職官的瑞信之物,也可以說是不同階級和職權的標誌,所以也稱之為“命圭”,是任命之圭或天命之圭的意思。此四圭的形制和六器中禮敬東方之神的青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僅在於兩點,一是禮神之青圭嚴格規定必須用青色玉雕琢而成,而四圭就無玉色的規定;另一點是六器之青圭無尺寸規定,而六瑞之四圭因其本身即為等級之標誌,是天子為諸侯及朝臣封爵所賜,因此在規格上便有了三方面的變化。第一是在尺寸上有了大、小的區分。第二是在形制上增加了新的寓意。第三是增加了裝飾物——縹藉。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根據《周禮》的原文來加以解釋和論證。
《周禮•典瑞》又曰:“玉晉大圭,執鎮圭,縹箱五彩五就以朝曰。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掉皆三彩三就以朝覲宗遇會同於玉。”

首先說鎮圭。鎮圭的長度規定為一尺二寸,這無異議。其所以名為鎮圭,取其安鎮天下、威震四方之意。故而鎮圭就不是長方玉版一塊,而是把上部削為尖首,像高山之形,比喻其為天下至尊,世間萬物皆俯首其腳下。鎮圭中間有一個圓洞,表示天子為政不偏不倚,方正於天下。《周禮》中稱之為“天子圭中必”。按周制的說法,公、侯、怕隻手執命圭一塊,而天子除手執鎮圭而外,腰間還有一圭,長三尺,中間部位削薄,首為錐頭形。晉為紀紳之意,紀者插也,紳是帝玉腰間所佩的大帶。玉晉大奎說的是帝玉將大圭插在腰圍大帶之間。博藉指的絲繩。五彩是五種色彩,用五彩絲繩在鎮圭上纏繞五道,這就叫作鍛藉五彩五就。天子在重大的國事場合之下,腰插大圭,手扒掉藉鎮圭,其風采自是與眾不同。使用掉藉的目的,一是通過裝飾手段美化和突出其地位,二是在禮賓場合或祭典活動中防止發生玉圭碰撞、失落或損傷。古人對玉非常重視,用玉如此之慎也就不足為怪了。
桓圭規定長度九寸,用三色絲繩纏繞三道,由公執持。這在引文中說得非常明白。桓圭的器形彷彿宮室結構,上鋒四稜,上尖下直,喻示為棟樑之才,可匡輔玉室,住天子而治天下。故執桓圭者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乃上公之臣也。信圭和躬圭用絲繩也是三彩三道,和桓圭相同。不過,在形制上還有些許差別。信圭之形如人直立,躬圭之形如人弓曲。這表示為人臣者在國君面前要自示卑下謙恭之意。

玉圭之事,既可通神,又為人用,既可通達天地四方,又可作為君臣顯赫的標誌,其作用可謂大矣。後世之人仿圭的形意製作碑石和神靈牌位,亦可謂相通了。在《周禮》所述的各種圭當中,凡用於人的圭,尚有珍圭、沈圭、瑣圭、穀圭,這四種圭均為符節器。當天子派人執行某項使命時,便按照具體事項的需要擇取一種,作為符節用來代表玉命,它是權力的象徵。珍圭是國玉的瑞節,專用於代表天子實行安撫賑救之事。珍者,在古時有“鎮”的意思,表示安鎮四方。珍圭的形制,在《周禮》中沒有特別的說明,但也絕不會脫離圭的基本形態。豌圭的形制要求磨掉稜角,呈渾圓狀。形態平和,喻示化干戈為玉帛之意願,常用以作為饋贈邦國及諸侯的禮品。瑣圭則與之相反,不但不磨退稜角,還要把上部稜邊磨成向內凹下去的曲線,形成很尖的銳角,顯示鋒芒畢露,表示興兵開戰、征伐誅討之決心或決定。至於穀圭,則是在圭上雕谷紋以裝飾。谷是糧食,是安天下之首要者,谷表達了善意。
在《周禮》所論述的禮用玉器當中,尚有另外兩件沒有用圭來命名,但仍系圭屬,功用和六器之圭完全相同,這就是清和藥。塔和統的形制和輪廓都離不開圭,是來源於石刀。增呈豎長方形,上部中間有一個洞。統呈橫式刀片狀,在上部邊緣有一排小孔,孔洞的作用都是便於穿繩懸掛。《周禮•考工記•玉人》鄭注講得很清楚:“四寸者方,以尊接卑,以小為貴。”這說明調是一種接近方形的玉器,體積較小。根據禮以素為貴的原則,靖上一般不會雕琢繁雜的紋樣裝飾。據的作用表現在天子接見諸侯或玉公大臣的時候,天子用調和臣下的圭由上而下相碰一下,這個宮廷禮節稱為“冒”,也就是以尊接卑的意思。藥原是帝玉及朝臣腰間所配戴的玉石總稱,這一類玉器包括大圭、逛、茶、統等。其形制均如石刀形,也均有小孔穿系,彼此間大同小異。大圭和選均為天子所配之玉,形如戒尺,兩短邊為直線。茶的形狀是在誕的基礎上,將右邊的小直線改為弧線,表示有遜於天子。至於鼓,是把兩邊的直線都改為弧線,表示無所不遜,即品位比天子和執挺者都低下的意思。這正如《禮記•玉藻》所言:“天子措挺,方正於天下也。諸侯茶,前繼後直,讓於天子也。大夫前繼後繼,無所不讓也。”由此可知古代禮儀是多麼的嚴格和講究。

③六瑞之璧
六瑞之璧為谷璧和蒲璧,是子爵和男爵的瑞信玉器,作用和四圭完全相同。谷璧和蒲璧的形制亦和六器中的蒼璧相同,也沒有尺寸規定。但既為瑞玉,自有其講究之處:一是必須以谷紋和薄紋為飾;二是規定以二色絲繩纏繞兩道為準。《周禮》鄭注曰:谷所以養人,蓋綠谷稼之形為飾。蒲以席所以安人,蓋以蒲草之形為飾。一是糧食,人要吃飯;一是蒲席,人要睡覺。有飯吃有覺睡,百姓才會安寧,天下才會太平。選擇以谷紋和蒲紋為裝飾,用意可謂深矣。
(3)“三禮玉論”中玉之用途分類
我國古代玉器歷史悠久,門類眾多,造型千變萬化,寓意豐富而又深速。古五分類本身就是一門課題,時至今曰也未能有一個公認的說法。有的學者按其用途分類,當有一定的道理。
①禮用玉器
所謂禮用玉器是指那些用來標誌統治階級上層集團的權勢和等級,以及用於政治禮儀活動的專用玉器。比如用於表示天子權力、職官等級、國事禮儀,以至宮廷婚聘渚種禮節的玉器在內。禮用玉器以六瑞之圭璧為主,包括大圭、碗圭、談圭、珍圭、琅、縮、挺、茶、援、環、炔、盛以及璋、琥、琮等玉器。璋、琥、琮既能用於人,又能用於神。當用於人的時候,它是禮器;當用於神的時候,則成了祭器。

《周禮•考工記•玉人》曰:“陽琮七寸,璧寸有半寸,天子以為權。”又曰:“阻球五寸,宗後以為權。”驅者組系也。權原意為秤錘,這裡應作權柄解。這兩句話可翻譯為:七寸之琮,有半寸玉鼻,用絲繩穿系,作為天子的權柄。五寸之琮,用絲繩組系,作為玉後的權柄。
前文已經講過,琮為宗後之瑞士,鎮圭是天子的瑞玉。瑞玉是權力和權威的象徵,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周禮》在這裡指定為天子和玉後權柄的,卻是琮。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琮、圭等物和玉簡是大不一樣的了。玉製簡冊本身僅是一種地位與權力的文字憑證,就如同努印一樣,不能作為禮用玉器。也就是說,它不能像琮圭等玉器一樣直接拿在手中來顯示權威和有關禮節。
禮用玉器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徵:其一是,它具有鮮明的玉權特徵,它為最高統治者天子和上層集團所專用。其形制有極嚴格的規定,而且是其他任何東西所不能代替的。即便是同一類的玉器,譬如圭璧,如果不是六瑞中的圭璧,那麼其器具的造型、紋飾以及所表達的意義是絕不能相同的。它表現了一種國家政權才能具有的不可抗拒性,為人臣者及子民百姓都必須服從它,否則就要以專政的手段來進行鎮壓。這正如《周禮正義》所言:“弗闢則與之瑞節而以執之。”闢是法律和法度之意,誰若不遵從君主的法度,就發給執法的官員瑞節一枚,憑此就可把抗拒者抓起來。總之,瑞玉的權威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其二是,它具有鮮明的等級特徵。六瑞等禮用玉器所表示的君臣次序、上下等級,是縱的關係。即如四大命圭而言,是表達天命和任命的意思。鎮去是天子拿的東西,自然表示了天命。桓圭、信圭、躬圭是天子頒發給朝廷命官的,當是任命之圭,這是用圭制的區別來表現尊卑的名分。上要管下,下要從上,不得慢越。各級官員執以行禮,用以合符。這是中國歷史上所特有的用玉規定政治等級的做法,古代國家政權和政治統治就是建立在等級制度之*的。禮用玉器所反映的正是我國古代的等級制度。

③祭用玉器
所謂祭用玉器,是根據“三禮”的論述,專指那些用來祭祀天地四方、先祖列宗、曰月星辰、山嶽河川以及其他各路神靈的玉器。祭用玉器以璧、琮、圭、璃、琥、碳六器為主體,還包括四寶有哪、裸圭、圭攢、圭璧等等。在有的著作中把六器歸為禮器一類,從“禮”的角度來講,這也不能算錯。
《周禮》的應用範圍非常廣,禮人和禮神的都是禮器。本文將六器等物歸為祭用玉器一類,是因為祭祀在《周禮》中數頭等大事。把人用玉器和神用玉器分開,更方便於研究。用玉祭祀鬼神是商周時代最高祭祀等級,其他任何祭品都低於玉的檔次。其實,祭祀的本質在於用人間的珍寶賄賂鬼神,祭神之禮和人際之間的往來之禮原本是相通的。上帝和鬼神是世上的人臆造出來的東西,按照人的思維推理,人所追求的玉寶,鬼神自然也需要。
世人所寶貴的財富,鬼神自然也需要它。賄人的東西完全可以用於賄賂鬼神。越是神聖的祭典,越是離不開玉器。另一方面,利用鬼神思想進行統治,是商周時代的重要統治術。祭祀鬼神已成了當時國家的重要政治活動,鬼神思想籠罩了整個社會。統治者不惜殘民事神,甚至用活人焚祭。及至西周,對鬼神的認識雖有所轉變,統治者取敬天保民之策,但祭祀的典制及儀式仍然非常繁盛。在渚如財貨珠寶、牛羊豬犬、戰俘奴隸、美女嬰童等等祭品當中,最尊貴的仍然要推玉器。

《周禮•典瑞》曰:“大祭祀、大旅,凡賓客之事,共其玉器而奉之。”《周禮•肆師之職》曰:“立大租用玉帛牲栓,立次租用牲幣,立小租用牲。”古人祭祀鬼神的規矩規定得非常嚴格。這裡講的大祭祀、大旅以及大、次、小祖就有著非常明顯的等級區別。先從祖談起:大祖是專門祭把天地和宗廟的活動,按規定須用玉帛和犧牲。這裡所說的玉,就是指六器了。次把是專門祭祀曰月星辰、社稷五嶽等對象,僅用犧牲和幣。幣當中可包括玉幣,但玉幣的等級和六器是無法相比的。至於小祖,是專門祭祀司中、司命、風司、山川百物渚神仙,僅用犧牲即可。再以祭而論:大祭祀是一種綜合性的大規璜的祭祀活動。祭祀的對象包括天地四方、先玉先完、曰月星辰、山川百神,是一攬子賄神活動。在這種規璜的祭典活動中,無疑是離不開六器和其他祭玉的。當然,除了大祖大祭而外,古人祭名目繁多。比如在祭祀形式和類別上,還有祭祀祖先、祈求豐年的啻祭;有僅祭祀族內祖先以報恩德的訪祭;有以武舞的形式來祭祀祖先的代祭;有對歷代祖宗進行聯合大祭的衣祭;也有每年固定一次的祭祀活動叫歲祭;甚至還有祖先生曰的翌祭等等。在這一系列活動中,雖然並不全部用到《周禮》所嚴格規定的六器,也斷少不了其他玉製品。比如玉幣,也是一種祭品,古人有所謂“合六幣,圭以馬,掉以皮,璧以帛,琮以錦,搖以繡,璜以昭。”(《周禮•秋官司寇•小行人》)這是將六器以外的圭、璋、璧、琮、琥、磷等器配合皮、馬、帛、錦、繡、賦渚物使用,既可和好諸侯,又可祭把神靈。這是又一種“幣”說。用六器來禮敬天地及東南西北六宗之神靈,其基本理論及出發點就是:世間萬物沒有天就不會發生,沒有地就不能存在,沒有春天就不能萌發,沒有夏天就不能成長,沒有秋天就不能收穫,沒有冬天就不能收藏。這一切都是天神在冥冥中安排的,在天神以下,其他所有神靈也同人間一樣分官設職,各有所司。正如前文所說:天神即天皇大地,地神即崑崙土地,東方之神為蒼精之帝大吳句芒,南方之神為赤精之帝炎帝祝融,西方之神為白精之帝少昊,北方之神為黑精之帝須預。古代傳說每年冬至這一天,天皇大帝在北極,夏至這一天崑崙土地在崑崙。以此類推,取立春曰祭東方,立夏曰祭南方,立秋曰祭西方,立冬曰祭北方。鬼神之主既有六宗之說,世間蒼生便有六祭之舉,於是乎人們便創造了六種玉器,按照不同的寓意、不同的玉色、不同的造型分別對待,禮而恭之。圓形蒼璧,深藍色,專用於祭天;黃涼象陰,黃色,專用於禮地。這正合於古人天圓地方、天青地黃的觀點。青 圭上尖下方,其色蔥綠,意為初春萬物萌生,理當敬把東方之神。半圭為榜,喻示夏曰作物近熟,理當供奉南方之神。虎有猛威,喻深秋肅殺,理應以白城敬其神。半璧為根,喻冬令收藏,地上無物,唯天半見,故以黑色玉璜敬祖之。祭祀玉器在祭祀活動中主要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作為神靈象徵供奉於廟堂或祭壇之上受人膜拜,另一種是作為祭品陳放在供桌或几案上讓鬼神享用。除此而外還有其他一些做法,常見的有“蓮沉”和“用臭”。《周禮•大宗伯》雲:“以涵沉祭山林川澤。”是指將玉璧或其他祭用玉器埋於地下或沉在河裡,以此祭祀山神河神。至於“用臭”,則是一項更有趣的形式。

《禮記•郊特牲》曰:“周人尚臭,灌用色奧,鬱合理,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臭是一種氣味,曾是稷黍釀成的酒,鬱是將鬱金香花瓣搗成水,將包酒和這種汁水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鬱合包。臭就是指這種混合酒水的氣味,古時傳說鬼神最喜歡這種氣臭。
周代人崇尚氣臭之風甚濃,祭祀山神地神之時必定要用這種酒水澆灌於地下。他們認為這種氣臭可以擴散到淵泉渚陰,達到祭祀的目的。在用臭行灌普之禮的儀式當中,對器具的要求非常嚴格,決不是無論什麼器皿都可以用來舀酒的。按“三禮”的規定,必須使用專門的玉器,這就是前文所介紹的圭渚和津勸。
古人灌理,為的是致氣於陰間以求神靈,而要實現此目的,則必須用玉之氣韻方能通達於神靈。沒有玉,氣臭恐怕也是不靈的。
總而言之,用玉祭祀的根本用意乃在於通鬼神、明心志、求吉祥、保平安。至於是不是有人通過祭祀的手段實現了自己的目的,那應是不言自明的。屈原在《天問》中就有這麼一問:“緣鵪飾玉,后帝是饗,何承謀夏架終以滅商廣翻譯成現代白話的意思是:夏玉朝用烹鴿和玉器祭祀天帝,理應得到天神輔佑,為什麼延續到渠的時候卻失去天佑而遭到滅亡?這一問正回答了祭玉的效應問題。

③喪葬用玉器
喪葬用玉器是指古時在喪禮和葬禮中使用的玉器。喪玉和葬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喪玉為喪禮中使用,大至國之重寶,皆屬喪禮用玉範疇。《周禮•天府》曰:“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藏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葬玉即檢屍之玉,是放在死者身上或棺倍之中,伴隨屍體一同殯葬入土的玉器,如葬用六器、玲玉、飯玉及瞑目、耳鎮、鼻塞等九竅玉都屬此例。
後世所用的握豚及著名的金縷玉衣都屬於葬玉範疇。古人在為死者舉行的喪葬儀式中使用玉製品,其最初的出發點不外乎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古人對屍體的處理是從單純的掩埋伴隨著靈魂不滅信仰的產生,逐步發展到殯葬禮儀的。古人相信玉器既能在人間作為特權的標誌,在陰間也一定如此。為了使死者進入陰間以後仍然居於人上,就儘量將人間所寶貴的玉器埋入墓中。這一思想和做法後來由統治者納入國家的典章制度之中。第二個方面,是古人相信在死者的身上和棺內放置玉器以後,能使屍體不致腐朽。玉石材料由於化學性質非常穩定,雖歷經千萬年之久亦不會輕易腐蝕,此乃玉石之天然屬性。但在數千年前人們卻以為既然玉能不朽,也會使亡人不朽。《抱朴子》就說過:“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於是喪葬用玉之風就盛行起來了。我國古代墓葬出土玉器之多,為世界各國所罕見,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喪禮用玉比起葬玉要簡單一些,主要表現於賓客贈送和哀悼之意。《周禮•宰之職》曰:“喪荒受其印遂幣玉之事。”玲是贈送給死者穿戴的衣服,這句話反映在贈送玉器的同時也贈送其他的錢財服飾。其實,這個習俗在民間也是有的,只是用工作贈儀,是在有一定地位的人當中交往實行,與多數百姓是毫不相干的。
《周禮•大宰之職》曰:“大喪贊贈玉、搶玉。”《周禮•玉府》:“大喪共晗玉、復衣裳、角枕、角現”《周禮•典瑞》:“大表共飯玉、始玉、贈玉。”
大喪是專指國喪,是為國家統治者舉行的喪禮。格是專用於放在死者口中的殉葬器物,古代的很多啥都是玉製做的。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玉晗是體現活人的心理:嘴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人的一生全靠嘴巴進食才得以獲得生命的延續。古人基於樸素的想法,不忍心讓死者空口而去,於是在死者的口腔裡放入了各種吉祥的東西。這樣既安慰了死者的亡靈,又安慰了生者的身心,這便是晗產生的原因。在大喪當中晗當然是少不了的,並且安排專門的部門製作備用。在《周禮正義》一書中鄭玄註解說:“天子晗玉以玉,諸侯以璧。”這說明國喪用玉還是有等級的。這句話對天子用珍規定必須是玉器,但卻沒有說明形制,對諸侯用瑜倒是規定了小型的玉璧。但不管如何,放置玉玲也必定是遵循一定的身份等級的。搶除了璧而外,還有蟬、魚、琮、環、管、珠、印等形狀,各有其不尋常的含義。即如蟬而言,自幼蟲從地下鑽出以後,經過蛻殼長為成蟲而飛向天空,能表達生者祝願死者的靈魂如蟬蛻而昇天之意。

飯玉顧名思義是米飯和玉的混合物。大喪畢竟是國喪,其喪葬的等級還包括天子之喪、玉後之喪、士子之喪、諸侯之喪等。在等級森嚴的禮制之中,飯玉也是有等級規定的。《白虎通義•崩幕篇》雲:“天子飯以玉。”這個玉是指碎玉。至於做飯所用的糧食也有規矩:天子飯用黍、諸侯飯用粱、大夫飯用稷、天子之士飯用梁、諸侯之士飯用稻。將這方面的規定綜合起來則構成了喪葬飯玉的種類和等級區分。至於引文中所講的角礎,則是角質匕形之器,用於翹開死者的牙關以便放珍的工具。角枕用於枕屍,復衣裳用於招魂復魄。
《儀禮•土喪禮》曰:“商祝掩琅設瞑目。”《周禮•典瑞》曰:“阻圭、璋、璧、琮、墟、橫之渠眉,疏璧、琮,以檢屍。”這裡所講的是葬用玉器中的又兩個類別。填是塞在耳朵裡的小玉器,細、圓、短而無孔。用填原本是活人的習俗,後用於死者。瞑目亦謂之眼簾,猶如上眼簾之形,薄片,用線穿在蓋臉布的左右眼位置上,這一習俗至戰國以後便發展為九竅玉了。人有九竅,兩眼復以瞑目。兩耳塞以耳鎮,口中放置玉晗,鼻孔塞進耳塞,以至前後私處均用玉塞塞起。古人以為這樣一來屍體便永遠不腐,死人便幻化成仙了。葬用的圭、璋、璧、琮、玻、璜,是喪葬用六器。“渠眉”是指玉器上端用以穿繩的小孔溝。“疏”是疏通的意思。將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意思是:用絲線穿過璧琮兩端的孔洞,再通過圭、璋、琥、摸的溝孔,把他們連綴組合起來,作為殮屍之用。安葬時,將此六器放置在棺樟內部的不同部位,隨同死者一同人葬。古人以為這樣就達到吉祥的目的了。

④佩用玉器
佩用玉器是指專用於人身裝飾的玉器。中國古代佩玉的品種相當繁多,有璧、環、璜、衍、衝、棄、填、嘲、髓,再往後更有暢、扳指、帶鈞、碟形佩、剛卯、翁仲、司南佩,清代還出現了翎管等等。若按照人體各不同部位的用途劃分,則有髮飾、耳飾、項飾、臂飾、腕飾、手飾、腰佩飾等。凡此類人身之裝飾,現代均統稱為首飾。“三禮”中有不少關於佩用玉器方面的論述。這些論述的主要內容是指國家典章制度中所規定的禮儀佩飾,是權力的象徵和等級的標誌,也屬於政治用玉的範疇。“三禮”典章關於佩玉的規定和論述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大。從奴隸社會到整個封建社會,直至最後一個玉朝——清代,幾乎沒有一個朝代不是以玉飾來作為官場禮儀的標誌。所以,全面深人地瞭解“三禮”佩用玉器,對研究玉文化和服飾文化有很大的意義。由於“三禮”所敘述的首飾是周玉朝宮廷上層用器,故而在涉及的品種範圍上有一定的侷限性。其主要規定的品種有“全佩”、“冕份’、“玉鎮”、“玉等”、“佩玉”等。
全佩:全佩是由多件玉器組成的一整套佩飾。《周禮正義》曰:“佩玉者玉之所帶者。”這裡的佩玉講的是全佩,說全佩是國君天子的專用佩戴之物。關於全佩的形制,歷來說法不一,較早的說法見於《周禮正義》,認為全佩是。“上有蔥衡,下有雙璜。衝牙嬪珠以納其間。”“蓋以一衡為上端,下屬三組,中組以貫璃、衝牙,旁組以貫兩鋸及雙璜也。”

“蔥”是指青綠色,全佩的上端是一個橫向放置的青綠色玉衡。在玉衡的下面懸掛著三組玉器,中間一組懸掛玉璃和玉衝牙。兩端分別懸掛玉據和玉珍。玉與玉之間都以絲繩穿就的玉珠相連,這就是全佩。清代學者俞做寫了一篇《玉佩考》,他對全佩形制的考證與《周禮正義》有所不同。《玉佩考》認為古代全佩上展據是一件東西,是一件物體兩個面的不同稱謂。
這兩種說法究竟哪一種更為準確,目下尚難以認定。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墓全玉佩實物,大體形制與上述相同,但偏偏中間沒有玉璃。
冕施:冕流是古代統治集團中上層主要人物所戴的官帽。古時稱冕者有兩樣東西。一樣是帽子,因需用玉珠(施)裝飾,故稱冕施;另一樣是官服,亦叫著冕服。見服有五種,按品級分為索冕、諮冕、臺冕、佛冕、玄冕五種,這不在本書的寫作範圍之中。
冕施也有五種,按玉珠的多少來區分,冕施是最高權勢的突出標誌。“三禮”中對冕施的等級和使用制度作了嚴格的規定。
《禮記•禮器》曰:“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流,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禮記•玉藻》又曰:“天子玉藻,十有二施,前後這延,龍捲以祭。”《周禮•弁師》曰:“玉之五冕皆玄冕朱裡延紐,五采繽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等朱效。”

這些文字貌似艱澀,實際上只要搞清楚幾個主要的詞彙就不難理解了。“藻”是指彩色的絲繩,專用來穿玉珠的。周代以前穿玉珠的絲繩用紅綠二色,同制就用五種色彩的絲繩了。所以在上述引文中,《禮記》講的是“朱綠藻”,而《周禮正義》講的是“五采級”。以藻穿玉,以玉飾藻,所以又稱為“玉藻”。這是冕施上最重要的裝飾,是玉冠上最重要的東西,更是玉者最重要的標誌。所以在《禮記》當中,作者將記敘天子諸侯冕服圭統制度的篇章定名為“玉藻”,是有一定道理的。施就是五彩玉珠串,選用白、青、紅、黑、黃五種顏色的玉珠,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玉珠用五彩絲穿就,珠與珠之間相距一寸左右。
每串穿玉珠12粒,這就稱為一流。天子的玉冠必須懸掛12串這樣的玉珠,所以叫做“天子玉藻十二旒”。“邃延”是玉冠最上面的頂板。玉冠端正幹頭上,頂板前高後低,延展而深遠,此為“邃延”之意。頂板的上面和相圈的裡面敷貼紅色的麻布,頂板的下面和帽圈的外面敷貼黑色的麻布。從外觀看玉冠僅看到黑色,這就叫“玄冕朱裡”。“延紐”是頂板兩端用以懸掛小珠串的小圈圈。“玉笄”是穿在玉冠和頭髮上作固定用的玉轡於。“朱紘’是系冠用的紅色絲繩。

五冕的等級區分,主要是在流的數量多寡上。按照引文的規定,天子十二施,諸侯九旅,以下職官分別是七旒、五旒、三旒。這就是“三禮”中冕旒的制度。需要說明的是:旒不是單件玉器,而是玉冠上的玉飾,而且是玉冠上最重要的東西,離開了旒就不成其為玉冠,它所體現的是最高權威和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工藝品,而是最高玉權的政治象徵。當然,它仍然是“三禮”中的一種佩用玉器。
玉鎮:這裡說的玉鎮是指和冕施配合使用的耳飾,而不是喪葬用玉器。《周禮•弁師》曰:“諸侯之掉遊九就,堆裡三採,其餘如玉之事,澡難皆就,玉鎮玉等。”這段引文說的是諸侯冕像的形制和規定,這裡所講的玉睛是一種用絲繩懸掛於耳際的裝飾,表示作為人臣只服從於玉命,而不聽任何不利於國君法度的內容。顯然,這是用於活人的佩用玉器,相當於今曰的耳墜。用於死人的玉鎮是塞在耳朵裡的,而不是懸掛在耳朵下面的。雖然用的是同一個詞彙,但是有本質的區別。
玉笄:上面已經講明衛等作固冠用,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玉等也有兩種。一種叫衡笄,專作來發用。另一種叫曾笄,作固冠用。使用時將衡並穿過冕帽和髮髻,下面再用絲繩繫好,這樣冠帽就會牢牢地戴在頭上而不會掉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