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不良率上升,消費金融風控要更加具有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


不良率上升,消費金融風控要更加具有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


最近,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陸續披露半年報,8家公司賺了13億,僅有2家機構出現虧損。不過,不良貸款率上升,導致消費金融公司利潤下滑甚至虧損。此外,8月份還有2家消費金融公司接到央行罰單。風控能力高低,越來越成為制約平臺長遠發展的命門。

中國消費金融風控3大痛點:欺詐、多頭借貸、失聯

從消費金融公司公佈的半年報來看,上海尚誠消費金融和蘇寧消費金融淨利潤分別為-0.16 億、-0.29億,其中尚誠消費金融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0.93億元,蘇寧金融按照150%的撥備覆蓋率進行撥備計提,撥備前利潤為26391.44萬元,撥備後淨利潤為-2892.54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2017年四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主流消費金融類機構的不良率較2017年平均水平提升了5-10個百分點左右,不少機構因加大撥備計提力度而由盈利轉為虧損。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初期,都會有一個蠻荒期。目前我國大多數消費金融平臺在急速衝量,再加上中國的徵信體系還不完善,監管部門合規要求不斷提高,風控水平不高的平臺就此埋下了隱患。

在朗迪峰會上,捷越聯合首席風控官金可冶表示,目前中國消費金融風控面臨3大痛點,第一是高欺詐,在中國,欺詐的比例高達50%,甚至更高,尤其團伙欺詐,這應該是中國消費金融行業所面臨的非常獨特現象;二是多頭借貸,主要也是由徵信體系的欠缺所引起的,很多金融機構無法瞭解一個借貸人到底負了多少債;三是失聯,一個金融公司花了大量的精力,對一個證件做了審批然後放款,一打電話客戶失聯,這對風控是很大的挑戰,哪怕有再好的催收團隊,再高的催收技巧,找不到借款人,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

前端風控不光是放款這件事,貸中也很重要

近期,銀保監會印發《銀保監會關於銀行業和保險業做好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對銀行業、保險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工作進行了部署。《通知》指出,重點打擊以故意傷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嚇、威脅、騷擾等非法手段催收貸款。

監管對平臺風控提出更高的要求。金可冶表示:“以前有些公司說我先把這個客戶放進來,不行的話他逾期我後面靠催收控制風險。今後這種事就不那麼有效了,所以今後風險評判要更前瞻,更有預防性。”

“中國金融公司對催收的期待太高,但是一旦到了要不斷催收這個階段,其實平臺能做的事情已經有限了。目前,大家把關注度主要放在貸前,反欺詐這塊,有的金融機構在貸中、貸後下的功夫都不夠。”金可冶認為,前端風控不光是放款這件事,貸中也很重要。放款以後,平臺往往沒有跟客戶溝通,直到這個客戶逾期了。其實在這期間,金融公司有義務對客戶的風險變化有準確瞭解。

“如果平臺每個月都知道客戶的風險是不是提升了,相比貸前,客戶風險是不是還處在一個比較優質的水平。針對這些事情來不斷安排計劃,對於降低逾期率或者催收成本都是有益的。”金可冶談到。

重視對還款人的還款能力評判

以前,行業發展不完善的環境下,平臺可以高定價覆蓋風險,但現在監管愈加嚴格,平臺只能把風控做得很精細,而且哪個環節做不好,都不行,尤其是對還款人還款能力的評估。

眾所周知,風控有二要素,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其中,反欺詐、信用模型都在不斷地解決還款意願,而對於還款能力,金可冶談到,中國金融機構對一個還款人的還款能力評判非常弱。要想評估還款能力就得知道總資產,另外要知道總的可支配收入。不過,由於徵信體系不足,平臺很難對一個借款人總負債做一個評判,瞭解總收入更是難上加難。

在美國,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監管下了硬性指標,所有金融機構必須對還款人的還款能力做量化的評估。金可冶認為,中國的金融機構要引以為戒的,加強或者提升信用模型對還款意願評判能力基礎上,要對還款能力評估要有足夠的重視。

新技術與應用場景不斷湧現,如虹膜識別、靜脈識別等技術,也對風控水平的提升有所幫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使平臺的風控決策更加精準,對用戶收入預估的準確性,使平臺風控更加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