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九:因慈悲而誕生的美食

有雞有肉,各項年貨也都置辦齊全,提前也發好了面,那麼到了臘月二十九,就要開始為年夜飯做最後一步的準備,開始蒸饅首了。

其實所謂的饅首,就是饅頭。首、頭同意,聽起來還顯得有那麼點文言的意思。

臘月二十九:因慈悲而誕生的美食

饅頭:點擊量最高的麵食之一。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古代的“饅首”“饅頭”,跟現在我們印象中,白花花的實心兒饅頭,不太一樣。古代的饅頭都是帶餡兒的,更加類似於包子,像是現在依舊流行的“肉丁兒饅頭”,就有著古代“饅頭”的神韻。

從古人掌握了麵粉磨製加上發酵技術開始,千奇百怪的麵食便出現了,而且很快風行於大江南北。古人對當時的麵食,有一個統稱,叫做“”:

下水煮的麵條,叫做“湯餅”;

撒芝麻烙出來的,就是“胡餅”;

而像現在這種實心饅頭,在早些時候一般叫做“蒸餅”或“白餅”。

那麼饅頭這個詞又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就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千古名臣諸葛亮有關了。

臘月二十九:因慈悲而誕生的美食

諸葛亮:傳說饅頭的發明者。

據說當年諸葛亮當年為了討伐在南中叛亂的孟獲,率領大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來到了瀘水彝山。

當時盛傳,南中的那些少數民族會使用巫術,要想戰勝他們,就必須向當地的神明祭祀,得到幫助。

祭祀得擺上貢品啊,就得殺害戰俘,放上人頭。

對於這一點,諸葛亮是萬萬不允許的,自己前來平定叛亂,為的是要收服當地百姓的民心,得到擁戴,怎麼可能再去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呢?可是不祭祀的話,難免士氣受損,搞不好還會影響戰事發展。

怎麼辦?可以搞替換嘛。於是諸葛亮命令軍中的庖廚連夜趕工,用豬肉羊肉為餡料,包上面皮,做成了人頭的形狀,假裝成人頭用來祭祀神明,結果果然得到了神明的保佑,出師大捷。

因為假裝是人頭的嘛,所以這種包著餡料的貢品,也就被稱為“饅(瞞)頭”。

這個故事語出自宋人寫的稗官野史,後來又被不斷加工細說,也被加到了明代的《三國演義》裡面。至於饅頭到底是不是諸葛亮發明的,沒有確切的證據。但至少在晉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在春天祭祀的時候,使用一種叫做“曼(饅)頭”的麵點貢品這種記載,可見在當時已經是一種常見的祭品。

值得一提的是,“包子”,這個稱謂出現,就比“饅頭”一詞要晚得多了,大概要在宋代的時候才開始定型。《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而且在當時,包子似乎已經是比較普遍的食物了。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就談到當時的“食肆”,也就是賣食品的店鋪中已有賣“綠荷包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可見這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宋朝人極愛食用包子,可以說包子的全盛時代從此開啟了。

當然,在當時,“包子”和“饅頭”的叫法還都並行,而且還會混用。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讚,對其詩亦還自作註釋;其《籠餅》詩云:

“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

陸游的註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可見不僅四川人民作的“饅頭”風味甚佳,陸游都讚不絕口呢。

臘月二十九:因慈悲而誕生的美食

陸游: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

有趣的是,包子在北宋,還是治病神器。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

那麼,饅頭和包子的稱呼大概什麼時候才分道揚鑣的呢?答案是清朝。《清稗類鈔》中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有意思的是,在南方不少吳語地區,帶餡料的“饅頭”的稱謂,仍被保留了下來,見證了千年的歷史沿革。

無論當年最早出現的饅頭,到底是帶不帶餡,也不管究竟是誰發明的饅頭,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它的出現,是來源於悲天憫人的慈悲。就這一點來說,值得被人銘記。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年夜飯,您準備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