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式臘腸相信大家都吃過,但你知道它的發源地嗎?

廣東中山黃圃鎮建制於南宋紹興22年,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原名大黃圃,後簡稱黃圃。隸屬香山縣(現今中山市 ),是中山三大古鎮之一。黃圃鎮的歷史遺存以海蝕遺址為核心,通過古徑展開、延伸到宋代碼頭和古廟、古井、古樹、宗祠,展現了獨特的歷史風情。

廣式臘腸相信大家都吃過,但你知道它的發源地嗎?

而這個小鎮卻是以臘味而聞名中外,被同行公認為廣式臘腸的發源地。因此,在廣東省及港澳地區一些知名的臘味生產企業裡,有不少臘味師傅及技術工人都來自黃埔這個小鎮。一個多世紀以來這個古鎮與臘味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裡至今一直保留著秋風起,做臘味的傳統習俗。每年從立秋開始,在黃圃鎮每家每戶的陽臺上,都可看到人們晾曬臘味而忙碌的身影。據說這種世代相傳的手藝已經延續了100多年的歷史。

廣式臘腸相信大家都吃過,但你知道它的發源地嗎?

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黃圃鎮被海水分割成幾個孤立的小島,島上居民的相互往來以及與外界的溝通,就只能靠小船。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這裡的人們自古就養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及生產模式,禽畜養殖的傳統由來已久,這也為黃埔臘腸的出現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廣式臘腸相信大家都吃過,但你知道它的發源地嗎?

清朝光緒年間的1886年,黃圃有個賣豬肉粥的小販王洪。有一天由於生意慘淡,剩下了很多豬肉,為了避免隔天變質浪費,於是就把肉切成粒狀,拌上糖酒等,灌進豬小腸的腸衣內,掛在還有餘溫的碳爐中烘乾。後來發覺這樣做出來的豬肉別有風味,於是如法炮製在市面出售。沒想到這種產品一經上市就大受歡迎。因受到王洪的影響,黃圃鎮越來越多的人爭相仿效,並不斷改進完善加工技藝和臘味品種。逐漸形成黃埔臘味加工行業,這裡也就成為同行公認的廣式臘腸發源地。

廣式臘腸相信大家都吃過,但你知道它的發源地嗎?

黃埔人經過常年的摸索與嘗試,臘味的品種已經從單一的臘腸逐漸演變出臘肉、臘魚、臘板根、臘鴨舌、臘茶包等60多個品種。每個品種風味各異,烹飪手法更是五花八門。對於味道,黃圃鎮的人們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銳與不懈執著的追求。他們不僅早在100多年前發明了廣式臘腸,而且創造性的把餐桌上成不了主菜的臘味,根據不同品種,不同風味做出幾十道菜餚的臘味宴,足以看出黃埔人的創造力。

廣式臘腸相信大家都吃過,但你知道它的發源地嗎?

黃圃臘味經過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無論外型與風味都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點。與其他地方的臘味相比,黃圃臘味的乾燥過程採用天然烘乾技術。因此,臘味色澤鮮紅明亮,口感嚼後回香。而在醃製的過程中由於加入糖、酒、醬料等,因此鹹甜適中,食而不膩。臘味對於黃圃人來說,已經不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因為它濃縮了黃圃鎮的一段歷史,並衍生出一種文化,已悄然融入到黃圃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廣式臘腸相信大家都吃過,但你知道它的發源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